正文 第八章(2 / 3)

熱情與理性是健全的人生的兩大支柱。熱愛之情,是人類情感中最熾熱的感情,它就像一個神奇的魔鏡,有了它,再平淡的生命,再單調的生活,也會變得五彩繽紛、光輝燦爛。同時,熱情必須由理智來引導。由理智引導的熱情,是社會前進的動力;而沒有理智為指導的熱情,則是瘋狂,是必然造成社會倒退瘋狂。

化被動為主動,巧妙化解矛盾

人與人相處,難免會磕磕碰碰,產生這樣那樣的不愉快。當遇到這樣的情況時,如果雙方互不相讓,你說他的不是,他責你的過錯,針尖對麥芒,那無疑是火上燒油,肯定會使矛盾越來越激化,使人際關係出現裂痕,使正常的工作和生活受到影響。其實,隻要矛盾的雙方有一方冷靜下來,采取適當的方式來麵對眼前的問題,那麼結果就可能完全不同了,很可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一切不快都煙消雲散。

1754年,美國獨立以前,弗吉尼亞殖民地的議會選舉在亞曆山大裏亞舉行。後來成為美國總統的喬治·華盛頓上校,作為那裏的駐軍長官也參加了選舉活動。

選舉後期,主要是兩個候選人在競選。大多數人都支持華盛頓推舉的候選人。但有一名叫威廉·賓的人,則堅決反對。為此,他同華盛頓發生了激烈的爭吵。爭吵中,華盛頓失言,說了一句冒犯對方的話,這無異於火上加油。脾氣暴躁的威廉·賓怒不可遏,重重的一拳把華盛頓打倒在地。

華盛頓身邊的朋友圍了上來,摩拳擦掌,群情激憤,要揍威廉·賓。駐守在亞曆山大裏亞的華盛頓部下聽說自己的司令官被辱,馬上荷槍實彈跑過來助戰,氣氛十分緊張。

在這種一觸即發的情況下,隻要華盛頓一聲令下,威廉·賓就會被痛打一頓。然而,華盛頓克製了自己,使自己的頭腦冷靜下來。他用命令的口吻平靜而堅定地說:“這不關你們的事!”就這樣,事態才沒有擴大。

第二天,威廉·賓收到了華盛頓派人送來的一張便條,要他立即到當地的一家小酒店去。威廉·賓馬上意識到,這一定是華盛頓約他決鬥。於是,富有騎士精神的威廉·賓毫不畏懼地拿了一把手槍,隻身前往。

一路上,威廉·賓都在琢磨如何才能打倒身為上校的華盛頓。但當他到達那家小酒店時,卻大出意料之外:他見到了華盛頓的一張真誠的笑臉和一桌豐盛的酒菜。

“威廉·賓先生,”華盛頓熱誠地說,“犯錯誤乃是人所難免的事,糾正錯誤則是件光榮的事。我相信,我昨天是不對的,你在某種程度上也得到了滿足。如果你認為到此可以和解的話,那麼請握住我的手,讓我們交個朋友吧!”

威廉·賓被華盛頓的行為感動了,忙把手伸給華盛頓:“華盛頓先生,也請你原諒我昨天的魯莽和無禮。”

從此以後,威廉·賓成為華盛頓忠實的朋友和堅定的擁護者。

當華盛頓被打倒在地時,是很容易失去理智,做出一些可能是悔恨終身的蠢事。難能可貴的是,華盛頓在盛怒之下能恢複冷靜,在絕對優勢之下能不以強淩弱,反而能以退讓、寬容和友善來解決問題,化幹戈為玉帛,化對手為兄弟。

善於化敵為友,無疑是高明中最高明的。沒有化敵為友的胸懷,就不能成就大業,更不能承擔整個國家。

要想在人際交往中如魚如水,就必須學會如何化解與他人的矛盾。對於鬧了別扭的朋友,甚至是“心腹之患”的怨敵,如果你想和解,重建友情,應該發現並抓住時機,向對方表示關懷體貼,給予幫助,促成和解,從而加深或重建友情。

《紅樓夢》中的薛寶釵能說會道、善於見風使舵,博得老祖宗的歡心,甚至王夫人也對她刮目相看。雖然人們對此有各自不同的評價,但她在處理與林黛玉的關係上所表現的得體和高明的交際術,確實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評。

黛玉、寶玉和寶釵構成了一種微妙的“三角”關係。對於寶釵與寶玉的親近,孤傲清高的黛玉自然心酸嫉妒,把寶釵視為“情敵”、“心腹之患”,因而每有機會,黛玉總要對寶釵貶損一番。然而寶釵總是采用恰當而巧妙的辦法予以化解,對於黛玉無關緊要的敵意,她不予理睬;對於某種有辱人格的諷刺挖苦,予以適當的回敬;一旦發現了轉機便緊緊抓住,努力爭取和解。

有一次,賈母等人猜拳行令隨意玩樂,黛玉無意中說出了幾句《西廂記》和《牡丹亭》中的豔詞。這類劇本在當時是禁書,黛玉這樣的名門閨秀怎麼能讀禁書,說豔詞?這會被人指責為大逆不道。好在許多讀書很少的人沒有聽出來,但此事瞞得過別人卻瞞不過寶釵,然而寶釵卻沒有感情用事,圖一時痛快,借此機會讓黛玉難堪。她決不宣之於眾,因為她很敏銳地發覺這是她與黛玉化幹戈為玉帛的契機。這不能不說是寶釵的高明之處。

事後,到了背地裏寶釵便叫住黛玉,冷笑道:“好個千金小姐,好個尚未出閣的女孩兒!滿嘴說的是什麼?”她先給黛玉來個下馬威,讓對方感到問題的嚴重。黛玉隻好求饒說:“好姐姐,你別說與別人,我以後再也不說了。”寶釵見她滿臉羞紅,不再往下追問。這種適可、寬容的態度又讓黛玉覺得感激。寶釵還設身處地、循循善誘地開導黛玉在這些地方要謹慎一些才好,以免授人以柄,因為她是出自真心實意地關心,“一席話說得黛玉垂下頭來吃茶,心中暗服,隻有答應一個‘是’了”。

此事之後,寶釵守口如瓶沒有向任何人透露一點黛玉失言之事。她果真信守諾言,使黛玉改變了對她的成見。黛玉誠懇地對她說:“你素日待人固然是極好的,然而我又是個多心的,竟沒有一個人像你前日的話那樣教導我……比如你說了那個,我斷不會放過的,你竟毫不介意,反勸我那些話,若不是前日看出來,今日這些話,再不對你說的。”至此,寶釵和黛玉可達成和解。

在交往中,由於種種原因,遭遇別人的敵意也是常有的事。遇到這種情況,怨天尤人或者聽之任之都不是明智之舉,隻有化被動為主動,從容應對,巧妙化解,才能清除這一人際關係中的不和諧音符,使我們重新回到健康、平坦的生活軌道上來。

用迂回的戰術,和難接近的人“套近乎”

在人際交往中,有些話不能直言,便得拐彎抹角地去講;有些人不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開道、遇水搭橋;搞不清對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就要投石問路、摸清底細;有時候為了使對方減輕敵意,放鬆警惕,我們便繞彎子、兜圈子,甚至用“挽顧左右而言它”的迂回戰術,將其套牢。

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腸子”,“一根筋”,為人處世“碰倒南牆不回頭”,十頭公牛也拉不回來。這樣的人最該學點迂回術,讓自己的大腦多幾個溝回,腸子多幾個彎彎繞,神經多長些末梢。一言以蔽之:統幾個圈子保證你能在人情關係中得到最大的實惠。

明代嘉慶年間,“給事官”李樂清正廉潔。有一次他發現科考舞弊,立即寫奏章給皇帝,皇帝對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麵奏,結果把皇帝惹火兒了,以故意揭短罪,傳旨把李樂的嘴巴上貼上封條,並規定誰也不準去揭。封了嘴巴,不能進食,就等於給他定了死罪。這時,旁邊站出一個官員,走到李樂麵前,不分青紅皂白,大聲責罵:“君前多言,罪有應得!”一邊大罵,一邊叭叭地打了李樂兩記耳光,當即把封條打破了。由於他是幫助皇帝責罵李樂,皇帝當然不好怪罪。其實此人是李樂的學生,在這關鍵時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師。如果他不顧情勢,犯顏“直”諫,非但救不了老師,自己怕也難脫連累。

這個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極。李樂不懂得人際之間“潤滑當先”的道理,離自己的學生還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國傳統文化,是很講究繞圈子的。

在朱熔基總理視察中央電視台的前一天,中央電視台的有關領導告訴節目主持人敬一丹,明天,總理來視察的時候,你要想辦法得到朱總理的題詞。敬一丹聽了既感到欣喜,又感到多少有些為難:我怎麼向總理提出這個請求呢?第二天,朱總理在中宣部部長丁關根的陪同下,來到中央電視台。他走進(焦點訪談)節目組演播室,在場的所有人都起立鼓掌,氣氛一下子熱烈起來。朱總理跟大家相互問好之後,坐到主持人常坐的位置上,大家簇擁在他的周圍,七嘴八舌、爭先恐後地與總理交談。一位編導說:“在有魅力的人身上,總有一個場,以前我聽別人這樣說過。我看您身上就有這樣一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