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產生美,交朋友要有彈性
寒冷的冬天,兩隻困倦的刺蝟在睡覺,北風呼嘯,它們擁在一起互相取暖。它們靠得太近了,彼此身上的刺都紮進了對方的身體。
一隻刺蝟說:“離我遠一點!”於是,它們相互挪了挪身體,拉開了一段距離。可天氣實在太冷了,一隻刺蝟又叫道:“請靠我近一點!”於是,它們相互挪了挪身體,又湊到一起。這時,兩隻刺蝟同時叫了起來:“離我遠一點!”
幾經折騰,它們終於找到了一個合適的距離:既能互相獲得對方的溫暖,又不至於被傷害。
這就是人際交往中著名的“刺蝟”法則:與人交往,保持適當的距離。
“刺蝟法則”就是人際交往中的“心理距離效應”。如果保持了這種安全距離的關係,彼此之間就可以很好協作,同時可以獲得彼此的尊重。這種安全距離的關係,可以避免人們彼此之間的嫉妒和緊張,使自己活得更輕鬆,生活得更有滋味。
一名好木匠教徒弟做工時,有一句口頭禪就是:“注意了,留一條縫隙。”木工講究疏密有致,黏合貼切,該疏則疏,不然易散落。時下,許多人家裝修房子,常常出現木地板開裂,或擠壓拱起的現象,就是因為靠得太緊。高明的裝修師傅則懂得恰到好處地留一條縫隙,給組合材料留足吻合的空間,便可避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交朋友的道理和裝修房子的原理是相通的,都講究留出一定的空間。如果我們刻意去追求毫無間隙、融為一體的完美友誼,那我們收獲的反而會是“裂縫”的友誼。
朋友間建立一份真誠的友誼,的確是一件非常美好的事情。伯牙鼓琴,子期知音,高山峨峨流水。能夠保持這份友好的情誼,使之能夠經受風雨的吹打,則是更為可貴的。但是,我們和朋友之間的性格、愛好、習慣是不完全一樣的,在相處的時候難免出現一些不一致、不和諧的地方,這就要求我們不要太計較,給對方留出足夠的空間。“距離產生美”這個道理,大家都知道。其實,友情就像彈簧一樣,保持適度的距離以及適度拉伸和壓縮,都會使之保持永久的彈性美。
張濤一直認為自己在理智地選擇朋友。他最不屑於與那些虛偽做作、口是心非的人交談。但後來碰到一件事,使他改變了自己看法。一次,他去外地參加一個筆會,有一位作者為人坦蕩,性格豪爽,說一不二,認準一個方向決不回頭。這自然很符合張濤交友的條件。但幾天相處,大家都感到與他在一起很尷尬。比如他坦蕩得無所拘束。別人的什麼毛病他都能當眾說出口;豪爽得不拘小節,把腳擱在桌麵上。他說話辦事不看場合,不理解對方的難處,隻顧自己說得痛快。後來,大家隻能對他敬而遠之,遠而避之。
張濤為此很困惑:我們不是一直提倡真誠坦率嗎?為什麼對這位朋友的言行舉止有無法相處之感呢?原來,人類要生存,就不能隨心所欲,就要懂得和認識世界的複雜性。隻有不斷地錘煉自己,不斷地認識自我和適應環境,才能做出有益於朋友、有益於社會的事情,並成為大家歡迎的人。張濤終於懂了:真誠坦率是指一個人本質的內涵,在具體問題上,我們應該有彈性。
生活中,就算是最好的朋友,都應該有自己的心理空間,況且,人們接觸更多的,還是不太熟悉的同事、老板、普通人等。如果沒有一個安全的自我空間,任何人都會感到無形的壓力與恐懼。
人與人之間的誤會、爭執、利害衝突不是人們的疏遠而造成的,恰恰相反,是因為太親密造成的。駕駛員朋友都知道,要避免撞車,就要注意車距。同樣,在人際關係中,與他人保持適當距離是避免發生衝突的最後的規避手段。
而且,與人交往保持一定的距離,就不會花很多時間去參加一些煩心勞力的應酬,也不用在人們麵前顧及麵子和計較個人的得失,更不用去刻意揣摩人家如何對你的評說。心裏自由自在的,多好!
君子之交淡如水,是莊子的名言,也是現代人建立友好交往的基本道理。與人交往保持一定的距離,不是疏遠對方,而是在交往當中,學會尊重別人。學會了尊重與理解,結交的朋友就會長久。
人脈即財脈,羅織好自己的人脈網
一個人事業的成功,80%歸功於與別人相處,20%才是來自於自己的心靈。人是群居動物,人的成功隻能來自於他所處的人群及所在的社會,隻有在這個社會中遊刃有餘、八麵玲瓏,才可為事業的成功開拓寬廣的道路,沒有非凡的交際能力,免不了處處碰壁。這就體現了一個鐵血定律:人脈就是錢脈!
埃德沃·波克被稱為美國雜誌界的一個奇才。但是最初他和家人是窮得幾乎餓死的波蘭難民,在美國的貧民窟長大,一生中僅上過6年學。
6歲時,波克隨著家人移民至美國,在上學期間仍然要每天工作賺錢。打掃麵包店的櫥窗,派送星期六早上的報紙,周末下午到車站賣冰水,每天晚上替報社傳遞以女性為主的聚會消息。他自幼就是一個“工作狂”,什麼樣的髒活、累活都幹過。
13歲時,波克輟學到一家電信公司工作。然而,他沒有忘記學習,仍然不斷地自修。他省下了工錢、午餐錢,買了一套《全美名流人物傳記大成》。
接著,波克做了一件史無前例的壯舉:他直接寫信給書中的人物,詢問書中沒有記載的童年及往事,例如,他寫信問當時的總統候選人哥菲德將軍,是否真的在拖船上工作過?他又寫信給格蘭特將軍,問他有關南北戰爭的事。
年僅14歲,周薪隻有六元二角五分的小波克,就是用這種方法結識了美國當時最有名望的大人物:哲學家、詩人、名作家、軍政要員、大商賈、富戶。當時的那些名人也都樂意接見這位充滿好奇心的、可愛的波蘭小難民。
獲得名人接見的波克,已經立下鴻圖壯誌,要闖一番事業。為此,他努力學習寫作技巧,然後向上流社會毛遂自薦,替他們寫傳記。
那個時候,訂單就像雪片一樣飛來,波克需要雇用六名助手幫他寫簡曆。在那個時候,波克還不到20歲。
不久,這個傳奇性的年輕人,被《家庭婦女雜誌》邀請作為編輯。波克答應了,並且一做就是30年,將這份雜誌變成了全美最暢銷的著名婦女刊物。
我們可以從波克的成功之旅中受到啟發和教益,成功帶來財富,財富是通過豐富的人際關係資源而來的。
很多成功的商界人士都深深意識到了人脈資源對自己事業成功的重要性。曾任美國某大鐵路公司總裁的A·H·史密斯說:“鐵路的95%是人,5%是鐵。”美國鋼鐵大王及成功學大師卡耐基經過長期研究得出結論說:“專業知識在一個人成功中的作用隻占15%,而其餘的85%則取決於人際關係。”所以說,無論你從事什麼職業,學會處理人際關係,你就在成功路上走了85%的路程,在個人幸福的路上走了99%的路程了。無怪乎美國石油大王約翰·D·洛克菲勒說:“我願意付出比天底下得到其他本領更大的代價來獲取與人相處的本領。”
1970年,25歲的美國小夥子特普曼來到丹佛市,在第2大道的一套小公寓裏,開始了他的創業生涯。
剛到丹佛,特普曼就徒步走遍了這個城市的每一個角落,了解、評估每一塊好的房地產的價值,計劃想在這個城市發展他的房地產事業。為此,他常常去看一些土地和樓盤,就像是這些土地的主人。
初來乍到時,人們不認識特普曼。因此他必需計劃好為自己的房地產事業鋪平道路的每一個步驟。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盡快加入該市的“快樂俱樂部”,去結識那些出入該俱樂部的社會名流和百萬富翁。對特普曼這樣一個無名小輩來說,要想進這樣高檔的俱樂部,實在不很容易,但特普曼還是決心去大膽嚐試一番。
特普曼第一次打電話給“快樂俱樂部”,剛說完自己的姓名,電話隨著一聲斥責就被對方掛了。特普曼仍不死心,又打了兩次,結果仍遭到對方的嘲弄和拒絕。
“這樣堅持下去,將會毫無結果。”特普曼望著電話機喃喃自語,突然,他心生一計,又拿起了電話。這次他聲稱將有東西給俱樂部董事長。對方以為他來頭不小,連忙將董事長的電話號碼和姓名告訴了他。
特普曼得意地笑了、他立即打電話給“快樂俱樂部”董事長,告訴他想加入俱樂部的要求。董事長沒說同意也沒說不同意,卻讓特普曼來陪他喝酒聊天。特普曼自然滿口答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