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2 / 3)

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在沒有這種覺悟的人看來,這明明是幫別人,自己並沒有從中受到什麼恩惠。其實,一個人在幫助別人的時,無形之中就已經投資了感情,別人對於你的幫助會永記在心,隻要一有機會,他們會主動報答的——這種回報是你當初付出善舉的幾十倍、幾百倍,甚至上千倍。

在一個寒冬的夜晚,一對中年夫婦帶著年幼的孩子來到一個小客店投宿。在這天寒地凍的夜晚,找房是相當困難的。這間小旅店早就客滿了。“這已經是我們尋找的第十五家旅店了,這鬼天氣,到處客滿,我們怎麼辦呢?”這對中年夫妻望著店外陰冷的夜晚無奈地說。

可是旅店早住滿了人。店裏的小職員看在眼裏急在心裏,怕他們凍壞了,便建議說:“如果不嫌棄的話,今晚就住在我床鋪上吧,我打個地鋪就行了。”夫妻倆非常感激,第二天照店價付客房費,小職員拒絕了。臨走時,中年夫妻開玩笑地說:“你將來必能成大器。”“那是我追求的夢想,謝謝你!”小店員隨口回答,並堅持送他們一家三口走出很遠。

三年後的一天,小職員的櫃台上放著一封發自紐約的信函,信中夾有一張往返紐約的雙程機票,邀請他去拜訪當年的那三口之家。小夥計來到紐約,中年夫妻把他引到第五大街和三十四街交彙處,指著那兒的一幢摩天大樓說:“這是一座專門為你興建的星級賓館,現在我們正式邀請你來當總經理。”

年輕的小店員因為一次友善的助人行為,實現了自己的夢想,這就是著名的奧斯多利亞大飯店經理喬治·波菲特和他的恩人威廉先生一家的真實故事。

能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了解別人心裏想些什麼的人,永遠不用擔心未來。任何一種真誠而博大的愛,都會在現實中得到應有的回報。你鋪就的良好人緣,將會給你以莫大的幫助。

一天,一個貧窮的小男孩為了攢夠學費正挨家挨戶地推銷商品。勞累了一整天的他此時感到十分饑餓,但摸遍全身,卻隻有一角錢。怎麼辦呢?他決定向下一戶人家討口飯吃。當一位美麗的女孩打開房門的時候,這個小男孩卻有點不知所措了,他沒有要飯,隻乞求給他一口水喝。這位女孩看到他很饑餓的樣子,就拿了一大杯牛奶給他。男孩慢慢地喝完牛奶,問道:“我應該付多少錢?”年輕女孩回答道:“一分錢也不用付。媽媽教育我們,施以愛心,不圖回報。”男孩說:“那麼,就請接受我由衷地感謝吧!”說完男孩離開了這戶人家。此時,他不僅感到自己渾身是勁兒,也感到自己將有美好的未來。他放棄了退學的念頭,要把書繼續念下去,一定要取得好成績。

數年之後,有一位年輕美麗的女孩得了一種罕見的重病,當地的醫生對此束手無策。最後,她被轉到大城市醫治,由專家會診治療。當年的那個小男孩如今已是大名鼎鼎的霍華德·凱利醫生了,他也參與了醫治方案的製定。當他看到病曆上所寫的病人的來曆時,一個奇怪的念頭霎時閃過他的腦際。他馬上起身真奔病房。

來到病房,凱利醫生一眼就認出床上躺著的病人就是那位曾經幫助過他的恩人。他回到自己的辦公室,決心一定要竭盡所能來治好恩人的病。從那天起,他就特別地關照這個病人。經過艱辛努力,手術成功了。凱利醫生要求把醫藥費通知單送到他那裏,在通知單的旁邊,他簽了字。

當醫藥費通知單送到這位特殊的病人手中時,她不敢看,因為她確信,治病的費用將會花去她的全部家當。最後,她還是鼓起勇氣,翻開了醫藥費通知單,旁邊的那行小字引起了她的注意,她不禁輕聲讀了出來:“醫藥費--一滿杯牛奶。霍華德·凱利醫生。”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不是不報,時機未到”。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所謂的“因果報應”隻不過心存感激的受惠者對施惠者的一種報償而已。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這會使別人和你更加美滿幸福。

你自己的態度,決定周圍的人際關係

有一個孩子,從小就一直覺得周邊的人對自己都不好,所以,心中一直充滿了恨。於是,他每天都要到山穀裏去,對著山穀喊:“我恨你!”,每次,山穀都回應了他無數聲的:“我恨你”於是,他越來越憤恨這個世界,憤恨身邊的每一個人、每一件事物。有一天,他忍不住對母親說了那件事,母親笑著對他說:“你今後試著對山穀喊:‘我愛你!’,聽聽山穀會怎麼回應你吧。”,那一天他對著山穀喊:“我愛你!”山穀回應了他無數聲:“我愛你!”孩子從此每天都對著山穀喊“我愛你!”山穀也每天回應他無數聲的:“我愛你!”慢慢地,孩子發現,原來身邊有那麼多愛他的人,有那麼多美好的事物,孩子從此再也不憤恨了,每天都帶著快樂的心情健康地成長著。

人際交往就像山穀回聲,你付出什麼,就得到什麼;你耕種什麼,就收獲什麼。你以真誠、積極的態度對待別人,同樣你也會收獲別人的真誠和積極;你以虛假、消極的態度對待別人,同樣你也會收獲別人的虛假和消極。

從前有一位智慧的老人,每天坐在加油站外麵的椅子上,向開車經過鎮上的人打招呼。

這天,他的孫女兒在他身旁,陪他沐浴著暖洋洋的陽光。他倆坐在那裏看著人們經過,一位身材很高看來像個遊客的男人到處打聽,想要找地方住下來。

陌生人走過來說:“這是個怎樣的城鎮?”

老人慢慢轉過來回答:“你來自怎樣的城鎮?”

遊客說:“在我原來住的地方,人人都很喜歡批評別人。鄰居之間常說別人的閑話,總之那地方很不好住。我真高興能夠離開,那不是個令人愉快的地方。”搖椅上的老人對陌生人說:“那我得告訴你,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過了個把小時,一輛載著一家人的大車在這裏停下來加油。車子慢慢轉進加油站,停在老先生和他孫女兒坐的地方。母親帶著兩個小孩子下來問哪裏有洗手間,老人指著一扇門,上麵有根釘子懸著扭歪了的牌子。

父親也下了車,問老人說:“住在這市鎮不錯吧?”坐在椅子上的人回答:“你原來住的地方怎樣?”

父親看著他說:“我原來住的城鎮每個人都很親切,人人都願幫助鄰居。無論去哪裏,總會有人跟你打招呼,說謝謝。我真舍不得離開。”老先生轉過來看著父親,臉上露出和藹的微笑“其實這裏也差不多。”

然後那家人回到車上,說了謝謝,揮手再見,驅車離開。等到那家人走遠,孫女兒抬頭問祖父:“爺爺,為什麼你告訴第一個人這裏很可怕,卻告訴第二個人這裏很好呢?”祖父慈祥地看著孫女兒美麗湛藍的雙眼說:“不管你搬到哪裏,你都會帶著自己的態度;那地方可怕或可愛,全在乎你自己!”

我們每個人,在自己所接觸的人中,會有各種各樣的人,他們中有與自己合得來的,也有合不來的。雖然我們有權利選擇和什麼樣的人來往,甚至可以盡量不和自己性格不和的人交往,但是,這決不是一個英明的選擇。因為無論在什麼環境什麼時候,我們都生活在一個集體中,這就注定必須和這樣的那樣的人相處,因此,我們隻有以積極、友善的態度和人交往,真誠地對待身邊的每一個人,才能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

要想處處受歡迎,就要善於運用幽默

要想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就要學會在人際交往中運用幽默的語言。妙語連珠、談笑風生,很容易接通感情的熱線。當發生誤會、摩擦、矛盾時,缺少幽默感的人容易把事情弄得越來越僵;而如果當事人具有一定的幽默感,就會機智而又敏捷地指出別人的缺點,在微笑中表明自己的觀點,使誤會消除,矛盾得到緩和,摩擦得以減輕。可以說,幽默風趣是調節人際關係的潤滑劑。

英國首相丘吉爾是一位集政治家、文學家、演說家於一身的傳奇人物,除了擁有“頑強不屈、毅力驚人”的性格外,在他的一生中也充滿了“機智”和“幽默”。

1941年,丘吉爾就任首相不久,為了了解美國的外交政策,取得美國在戰備和物質方麵的援助,他親自赴美會見羅斯福總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