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一章(2 / 3)

據拿破侖·希爾對2500人進行分析,反映出很少有人在40歲以前取得事業上的成功。美國著名的汽車大王福特,40歲還沒有邁出成功的重要步伐。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在取得巨大成就之時,已過40歲。希爾本人出版第一本成功學著作時已是45歲,之後他為成功事業還工作奮鬥了42年,當他80歲的時候還在出書。

當然,現代社會發展比較迅速,40歲之前成功的例子已比比皆是,這也說明“我還年輕”的借口同樣站不住腳。但由於各人的條件、目標、成功的內容和起始點不同,40歲以後成功的例子也仍然相當普遍。所以,年齡,決不能成為不成功的借口。

“我沒有受過良好的教育”、“我沒有文憑”,這是不少人常用的借口。事實上學習知識的途徑多種多樣,學校教育、文憑教育,僅僅是千百萬條求知途徑中的一種。其實,從學校的書本上學東西,常常有很大的局限性。真正的教育來自社會大學和自學。

我們來看看一些成功人物的教育與文憑情況:“果喜集團”總裁張果喜,小學文憑;億萬富翁趙章光,高中文憑;美國鋼鐵大王安德魯·卡內基,13歲開始工作,幾乎沒接受什麼正規教育;美國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高中輟學;日本“經營之神”鬆下幸之助,小學四年級的學曆;香港富商李嘉誠,初中二年級的學曆。這些成功者的知識與能力全靠自學而來。

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當然對成功更有利,沒有受到良好的學校教育的人,隻要願意,自學永遠不晚。現在越來越多的成人教育和職業培訓,為自學成才的人提供了廣闊的天地。

“我沒有資金,所以我不能成功……”事實是,有資金可以幫助我們成功,但沒有資金,隻要想辦法同樣可以創業賺錢、獲得成功。當代中國百萬富翁、億萬富翁,幾乎全是白手起家。國外白手起家的富翁也到處可見。其實,資金來源途徑很多:積少成多,大雪球是從小雪球滾成的;向親朋好友借錢集資;尋找一個能生財的門路;抓住機會找銀行貸款;找有錢單位和個人合夥;集資入股——許多做大生意的人,都不是靠個人的資金,而是充分利用了銀行和社會的閑散資金。

此外,還有“運氣”借口、“健康”借口、“出身”借口、“人際關係”借口等等。拿破侖·希爾在他的《思考致富》裏將一位個性分析專家編的借口表列出來,居然有50多個。拿破侖·希爾說:“找借口解釋失敗全是人類的習慣。這個習慣同人類曆史一樣源遠流長,但對成功卻是致命的破壞。”

正像任何傳染病都可以治療一樣,“借口症”這種做事的心態病也是可以想辦法克服的。辦法之一就是用事實將借口一一駁倒,使它沒有臉麵沒有理由在我們心中立足,從而為我們做成事情打開成功的通道。

不能生氣的人是笨蛋,不去生氣的人才是聰明人

孫經理向全體職工宣布,從明天起誰也不許遲到,自己帶頭。第二天,孫經理睡過頭,一起床就晚了。他十分沮喪,開車拚命奔向公司,連闖兩次紅燈,執照被扣。他氣喘籲籲地坐在自己的辦公室。分管營銷的高經理來了,他問:“昨天那批貨物是否發出去了?”高經理說:“還沒來得及,今天馬上發。”他一拍桌子,嚴厲訓斥了高經理。高經理滿肚子不愉快回到了自己的辦公室。此時秘書進來了,他問昨天那份文件是否打印完了,秘書說沒來得及,今天馬上打。高經理找到了出氣的借口,嚴厲責罵了秘書。秘書忍氣吞聲一直到下班,回到家裏,發現孩子躺在沙發中看電視,大罵孩子為什麼不看書寫作業。孩子帶著極大的不高興來到自己的房間,發現貓竟然趴在自己的地毯上,他把貓狠狠地踢了一腳。

這就是憤怒的鏈條,我們自己恐怕都有過類似的經曆,叫做“遷怒於人”。在單位被領導訓斥了,工作遇到了不順利,回家對著家人出氣。在家同家人發生了不愉快,把家裏的東西硒了,又把這種不愉快帶到了工作單位,影響工作的正常進行。甚至可能路上碰到了陌生人,自行車刮蹭了一下,就同別人發生了口角。更嚴重的是,發生不愉快之後開車發泄,其後果就更不堪設想了。

在我們的生活中,的確存在著這樣一些人,他們愛發脾氣,容易憤怒,稍不如意,便火冒三丈,發怒時極易喪失理智,輕則出言不遜,影響人際關係,重則傷人毀物,有時還會造成難以挽回的損失,事後讓人追悔莫及。

憤怒是一種常見的消極情緒,它是當人對客觀現實的某些方麵不滿或者個人的意願一再受到阻礙時產生的一種身心緊張狀態。在人的需要得不到滿足,遭到失敗,遇到不平,個人自由受限製,言論遭人反對,無端受人侮辱,隱私被人揭穿,上當受騙等多種情形下人都會產生憤怒情緒,憤怒的程度會因誘發原因和個人氣質不同而有不滿、生氣、憤忿、惱怒大怒、暴怒等不同層次。

憤怒的情緒對人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人在憤怒時,由於交感神經興奮,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呼吸急促。經常發怒的人易患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憤怒還會使人缺乏食欲,消化不良,導致消化係統疾病,而對一些已有疾病的患者,憤怒會使病情加重,甚至導致死亡。這一點古人早有認識,如中醫認為“怒傷肝”、“氣大傷神”等。

既然發怒對身心有害,那麼是不是一定要把怒火壓在心底呢?當然不是。

古時有一個婦人,特別喜歡為一些瑣碎的小事生氣。她也知道這樣不好,便去求一位高僧為自己談禪說道,開闊心胸。

高僧聽了她的講述,一言不發地把她領到一座禪房中,落鎖而去。

婦人氣得跳腳大罵。罵了許久,高僧也不理會。婦人又開始哀求,高僧仍置若罔聞。婦人終於沉默了。高僧來到門外,問她:“你還生氣嗎?”

婦人說:“我隻為我自己生氣,我怎麼會到這地方來受這份罪。”

“連自己都不原諒的人怎麼能心如止水?”高僧拂袖而去。過了一會兒,高僧又問她:“還生氣嗎?”

“不生氣了。”婦人說。

“為什麼?”

“氣也沒有辦法呀。”

“你的氣並未消逝,還壓在心裏,爆發後將會更加劇烈。”高僧又離開了。

高僧第三次來到門前,婦人告訴他:“我不生氣了,因為不值得氣。”

“還知道值不值得,可見心中還有衡量,還是有氣根。”高僧笑道。

當高僧的身影迎著夕陽立在門外時,婦人問高僧:“大師,什麼是氣?”

高僧將手中的茶水傾灑於地。婦人視之良久,頓悟。叩謝而去。

何苦要氣?氣便是別人吐出而你卻接到口裏的那種東西,你吞下便會反胃,你不看它時,它便會消散了。

哲學家康德說:“生氣,是拿別人的錯誤來懲罰自己。”的確,在怒火中放縱,無異於燃燒自己有限的生命。人生苦短,值得我們用心去品嚐的東西實在太多,耗費時間和精力去生氣,可以算是真正的愚行。其實,人生多一點豁達,多一點寬容,多一點感悟,多一點理性,憤怒的情緒便會像高僧手中的那杯水,倒地化為虛無。

這世上的確有運氣,但好運願意光顧有品格的人

在美國南方的一個州,那裏用燒木柴的壁爐來取暖。過去那兒住著一個樵夫,他給某一個人家供應木柴達兩年之久。這位樵夫知道木柴的直徑不能大於18厘米,否則就不適合那家人特殊的壁爐。

但是,有一次,他給這個老主顧送去的木柴大部分都不符合規定的尺寸。主顧發現這個問題後,就打電話給他,要他調換或者劈開這些不合尺寸的薪柴。

“我不能這樣做!”這個樵夫說道,“這樣所花費的工價就會比全部柴價還要高。”說完,他就把電話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