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和尚頓悟。
生活就是放下和拿起,關鍵是什麼該放下什麼該拿起,不該放棄的決不能放棄,該放下的一定要放下,這是做人的原則性和靈活性。
實際上,生活原來是有許多快樂的,隻是我們常常自尋煩惱,空添許多的愁。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我們隻知道拿起,不懂得放下——我們有太多的雜念,太多的野心,太多的想法,太多的欲望……
有一個聰明的年輕人,很想在一切方麵都比他身邊的人強,他尤其想成為一名大學問家。可是,許多年過去了,他的其它方麵都不錯,學業卻沒有長進。他很苦惱,就去向一個大師求教。
大師說:“我們登山吧,到山頂你就知道該如何做了。”
那山上有許多晶瑩的小石頭,煞是迷人。每見到他喜歡的石頭,大師就讓他裝進袋子裏背著,很快,他就吃不消了。“大師,再背,別說到山頂了,恐怕連動也不能動了。”他疑惑地望著大師。“是呀,那該怎麼辦呢”大師微微一笑。“該放下,不放下背著石頭咋能登山呢”
年輕人一愣,忽覺心中一亮,向大師道了謝走了。之後,他一心做學問,進步飛快,最終成為一名大學問家。人要有所得必要有所失,隻有學會放棄,才有可能登上人生的極至高峰。
人生在世,有許多東西是需要不斷放棄的。在仕途中,放棄對權力的追逐,隨遇而安,得到的是寧靜和淡泊;在淘金的過程中,放棄對金錢無止境的掠奪,得到的是安心和快樂;在春風得意,身邊美女如雲時,放棄對美色的占有,得到的是家庭的溫馨和美滿。
其實,美酒、金錢、美女、權力……又有那個人能占盡天下春色呢?因此,該拿起的時候能拿起,該放下的時候能放下,才是生活的強者。天下事了猶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
不要背負太多的貪婪;把自己搞得越簡單越好
生活中有三層境界:第一層,得到我們想要得到的;第二層,在得到之後能夠享受已經得到的東西;第三層,在適當的時候放下我們想要得到或者已經得到的東西。聰明人做到第二層,隻有最聰明的人才能做到第三層。
在夏秋相交的午後,一棵柿子樹被一場罕見的大風攔腰吹斷了。那棵樹枝繁葉茂,果實累累,每年都給樹旁並不富裕的家庭帶來一筆可觀的收入,所以很是讓一家人心痛。家裏的小孩少不更事,便問正在對樹歎息的祖父,冬天風也好大啊,還那麼冷,它怎麼就沒被吹斷呢?祖父說,這樹毀就毀在了結果太多,枝葉太旺,招風啊。那男孩當時聽得似懂非懂,並不完全明白祖父話中的意思。
隨著年齡的增長,經曆的事情漸多,他才慢慢體會到祖父話中的意味。柿子樹在夏秋之際的斷折,是因為它在最為繁華的時節,背負了太多的沉重,就像英雄往往魂斷於盛年。而在深秋或寒冬,華葉落盡,果實卸下,生命開始簡單而平靜,再麵對風雪雨霜的襲擊時,就顯得無畏無懼,寧靜泰然了。
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追求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須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上的。那些用不上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我們的一種負擔。
有個闊佬,背著許多金銀珠寶去遠方尋找快樂,可是走遍了千山萬水也沒有找到。
一天,他正愁眉不展地坐在路邊歎息,一位衣衫襤褸的農夫唱著山歌走過來。闊佬向農夫討教快樂的秘訣,農夫笑笑說:“哪裏有什麼秘訣,快樂其實再簡單不過了,隻要你把背負的東西放下就可以。”
闊佬忽然頓悟——自己背著那麼沉重的金銀珠寶,腰都快被壓彎了,而且住店怕偷,行路怕搶,成天憂心忡忡,驚魂不定,怎麼能快樂得起來呢?
於是,他放下行囊,把金銀珠寶分發給過路的窮人。這樣,不僅背上的重負沒有了,還看到一張張快樂的笑臉,他終於成了一個快樂的人。
人生中,我們背負的貪婪太多了。很多時候,不是快樂離我們大遠,而是我們活得還不夠簡單。
我們在這個世界上辛苦地勞作,掙錢,這本身並不是目的,我們的目的是為了享受人生的快樂與圓滿。當一個人集功名榮耀於一身,卻感到高處不勝寒的危機以及長江後浪逐前浪的壓力時,巔峰的榮耀和風光就已經成為他人生的限製,不如趁著巔峰未過之時,從容離開。?一切時髦的東西都會過時,一切的榮耀或巔峰狀態也都會被煙消雲散,與其執著於徒勞地保持住它們,不如把自己的籃子倒空,盛裝新的快樂。
快樂本來無所不在,問題是人們平時習慣於追求外在的東西,卻掩蔽了簡單的快樂。隻有減少對物質的追求,尤其是排除平時的追求中養成的占有與依賴,不執著於有無,才能發現和享受真正的快樂。
消極積累更大的消極,積極帶來更大的積極
一個年輕人晚上開車行駛在一條偏僻的公路上,輪胎爆了。年輕人一邊嘟嚷著真倒黴,一邊下車取出備用輪胎準備換上。這時卻發現車上竟然沒有千斤頂!這可怎麼辦?年輕人心情沮喪到了極點,這條偏僻的公路半天都不會過一輛車,他四下了望,終於發現遠處有間房子亮著燈,於是就想走過去借千斤頂。
這段路上,年輕人在不停的想:
要是沒有人來開門怎麼辦?
要是沒有千斤頂怎麼辦?
要是那家夥有千斤頂,卻不借給我,那又該怎麼辦?
……
沿著這條思路走下去,他越想越生氣。當他走到那間房子前敲門,主人剛出來時,他衝著人家劈頭就是一句:
“他媽的,你那破千斤頂有什麼了不起!”
此言一出,主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以為來了個神經病,“砰”的一聲就把門關上了。
一個人總是把事情往消極的方麵想,消極的事情就會越想越多,最終占滿自己的大腦,這種消極的心態也會漸漸變成一種難以克服的壞習慣。即使機遇再度重現,也不能好好把握。因為消極的心態已經使他的眼睛朦朧,看什麼都是障礙。而事實上障礙和機會有什麼差別呢?
有什麼樣的心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無論如何,都要以積極的心態去麵對。莫讓沮喪取代熱心,生命可以非同凡響,也可以一無是處,在於你如何選擇。有些人隻是暫時的使用積極心態,當他們遇到挫折困難,就會失去信心,以消極來麻痹自己,慰籍自己,來封閉自己。消極的心態在人生關鍵時刻都會散布疑雲。有些人卻始終保持著積極的心態,用“我要!我能!”“一定有辦法”等積極的意念鼓勵自己,於是便能想盡辦法,不斷前進,直至成功。
美國聯合保險公司董事長克裏蒙·斯通,是美國巨富之一、世界保險業巨子。
斯通生於1902年,父親早逝,母親把他撫養長大。斯通的母親早在斯通十幾歲的時候,就把辛辛苦苦積攢下來的一點錢,投到底特律的一家小保險經紀社。這家保險經紀社替底特律的美國傷損保險公司推銷意外保險和健康保險。推銷員僅一人,那就是斯通的母親。每推出一筆保險,她就會收到一筆傭金——這是她唯一的收入。
斯通16歲時,念中學。那個夏天,母親指導他去推銷保險。他走到母親指導給他的大樓前,猶豫不決。這時,他默默地念著自己信奉的座右銘:“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還可能有大收獲,那就下手去做。馬上就做!”
於是,他勇敢地走入大樓。逐門進行推銷。結果,隻有兩個人買了保險;但在了解自己和推銷術方麵,他收獲不小。第二天,他賣出了4份保險;第三天,6份。假期快結束時,他居然創造了一天10份的好成績,後來一天10份、20份。
那時他發覺,他的成功,是因為自己有積極的心態並能積極行動起來的緣故。
20歲時,他在芝加哥開了一家保險經紀社——“聯合登記保險公司”,全公司隻有他一個人。開業頭一天銷出54份保險。後來,事業一天比一天興旺。有一天,居然創造了122份的記錄。
後來,他在各州招人,在各處擴展他的事業;各州有一名推銷總管,領導推銷員,他自己管理各地總管,那時,斯通還不到30歲。
但那時候,整個美國籠罩在經濟大恐慌之中,大家都沒有錢買健康和意外保險,真有錢的又寧願把錢存下來以防萬一。這時,斯通給自己加了幾條應付困難的座右銘:“銷售是否成功,決定於推銷員,而不是顧客。如果你以堅定的、樂觀的心態麵對艱難,你反而能從中找到益處。”結果,他每天成交的份數,竟與以前鼎盛時期的相同。
1938年底,斯通成了一名百萬富翁,而他所領導的保險公司,也成為了美國保險業首屈一指的大企業。
積極(消極)的態度會使人得到積極(消極)的結果。而積極(消極)的結果又會強化積極(消極)的態度,如此形成良性(惡性)循環,從成功(失敗)走向另一個成功(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