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他的就職演說中,有這麼一段說。他說:信念值多少錢?信念是不值錢的,它有時甚至是一個善意的欺騙,然而你一旦堅持下去,它就會迅速升值。
專家們研究發現:信念的力量是驚人的,有時甚至可以創造“奇跡”,可能左右著一個人的成敗、得失、健康、甚至生與死!
有一年,一支英國探險隊進入撒哈拉沙漠的某個地區,在茫茫的沙海裏跟跋涉。陽光下,漫天飛舞的,風沙像炒紅的鐵砂一般,撲打著探險隊員的麵孔。口渴似炙,心急如焚——大家的水都沒了。這裏,探險隊長拿出一隻水壺,說:“這裏還有一壺水,但穿越沙漠前,誰也不能喝。”
一壺水,成了穿越沙漠的信念之源,成了求生的寄托目標。水壺在隊員手中傳遞,那沉甸甸的感覺使隊員們瀕臨絕望的臉上,又露出堅定神色。終於,探險隊頑強地走出了沙漠,掙脫了死神之手。大家喜極而泣,用顫抖的手擰開那壺支撐他們的精神之水——緩緩流出來的,卻是滿滿的一壺沙子!
炎炎烈日下,茫茫沙漠裏,真正救了他們的,又哪裏是那一壺沙子呢?他們執著的信念,已經如同一粒粒種子,在他們心底生根發芽,最終領著他們走出了“絕境”。
在美國紐約,有一位年輕的警察叫亞瑟爾,在一次追捕行動中,他被歹徒用衝鋒槍射中左眼和右腿膝蓋。3個月後,當他從醫院裏出來時,完全變了個樣:一個曾經高大魁梧、雙目炯炯有神的英俊小夥,已成了一個又跛又瞎的殘疾人。
紐約市政府和其他各種組織,授予了他許許多多勳章和錦旗。紐約有線電台記者曾問他:“您以後將如何麵對您現在遭受到的厄運呢?”他說:“我隻知道歹徒現在還沒有被抓獲,我要親手抓住他,他那隻完好的眼睛裏,透射出一咱令人顫栗的憤怒之光。
這以後,亞瑟爾不顧任何人的勸阻,參與了抓捕那個歹徒的行動。他幾乎跑遍了整個美國,甚至有一次為了一個微不足道的線索,獨自一人乘飛機去了歐洲。
9年後,那個歹徒終於在亞洲某個小國被抓了,當然,亞瑟爾起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在慶功會上,他再次變成了英雄,許多媒體稱讚他是最堅強、最勇敢的人。
令人驚異的是,半年後亞瑟爾卻在臥室裏割脈自殺了。
在他的遺書中,人們讀到了他自殺的原因:“這些年來,讓我活下去的信念,就是抓住凶手……現在,傷害我的凶手被判刑了,我的仇恨被化解了,生存的信念也隨之消失了。麵對自己的傷殘,我從來沒有這樣絕望過……”
或許生命什麼都可以缺,譬如失去一隻眼睛,或者一條健全的腿,但就是不能失去信念。信念是支撐一個人活下去的支柱,有了這根支柱,在絕望中也能求得生存;失去了這根支柱,在順境中也會使生命凋零。
事實上,人生從來沒有真正的絕境。無論遭受多少艱辛,無論經曆多少苦難,隻要一個人的心中還懷著一粒信念的種子,那麼總有一天,他就能走出困境,讓生命重新開花結果。人生就是這樣,隻要信念在,希望就在。
一味逃避隻能使問題越積越多,積極麵對才能解開人生的結點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中年時患上了小兒麻痹,這時他做了參議員,在政壇上炙手可熱,遭此打擊,他差點心灰意冷,退隱鄉園。開始時,他一點也不能動,必須坐在輪椅上,但他討厭整天依賴別人把他從樓上抬上抬下,晚上就一個人偷偷練習。有一天他告訴家人說,他發明了一種上樓梯的方法,要表演給大家看。原來,他先用手臂的力量,把身體撐起來,挪到台階上,然後再把腿拖上去,就這樣一級一級艱難緩慢地爬上樓梯。他的母親見狀忙阻止他說:“你這樣在地上拖來拖去的,給別人看見了多難看。”羅斯福斷然說:“我必須麵對自己的恥辱。”
自己的問題必須由自己來麵對,因為隻有勇敢地麵對自己問題的人,才有可能戰勝它,而一味地逃避,終不能解決問題。
獲諾貝爾化學獎的法國科學家維克多·格林尼亞出生於一個百萬富翁之家,從小過著優裕的生活,養成了遊手好閑、擺闊逞能、盛氣淩人的浪蕩公子惡習。有一次午宴,他對一位從巴黎來的美貌女伯爵一見傾心,於是追了上去,沒想到,他聽到的是一句冷冰冰的話:“……請站遠一點,我最討厭被花花公子擋住視線!”女伯爵的冷漠和譏諷,使他第一次在眾人麵前羞愧難當。突然間,他發現自己是那麼渺小,那麼可憐,一種自卑感油然而生。然而,他並沒有被擊倒,而是滿懷羞愧地離開了家庭,拋棄了一切社交活動與舒適生活,隻身一人隱姓埋名來到裏昂大學讀書。他發奮讀書,整天泡在圖書館和實驗室裏,其努力終於贏得了有機化學權威菲利普·巴爾教授的器重,在名師的指點和本人的努力下,終於發明了“格式試劑”,並發表了200多篇學術論文,被瑞典皇家科學院授予1992年度諾貝爾化學獎。
人生就是一個解結的過程,所謂的“結”就是自身存在的性格上的缺陷,認識上的錯誤、習慣上的毛病,以及遇到的各種外部的困難、矛盾和挫折、不幸。不管存在什麼樣的“結點”,你都要正視它,要積極行動,通過各種方法解決它。如果一味地逃避,那樣不但不能夠解決問題,反而會使問題越積越多,人生的“結點”越結越多,最終害了自己。
一個女兒對父親抱怨事事都那麼艱難。她不知該如何應付生活,想要自暴自棄。她已厭倦抗爭和奮鬥,好像一個問題剛解決,新的問題就又出現了。
她的父親是位廚師,他把她帶進廚房。他先往三隻鍋裏倒人一些水,然後把它們放在旺火上燒。不久鍋裏的水燒開了。他往一隻鍋裏放些胡蘿卜,第二隻鍋裏放入雞蛋,最後一隻鍋裏放人咖啡豆。他將它們浸入開水中煮,一句話也沒說。
女兒咂咂嘴,不耐煩地等待著,想知道父親在做什麼。大約20分鍾後,父親把火關了,把胡蘿卜撈出來放入另一個碗內,然後又把咖啡舀到一個杯子裏。做完這些後,他才轉過身問女兒,“親愛的,你看見什麼了?”“胡蘿、雞蛋、咖啡。”她回答。
他讓她靠近些並讓她用手摸摸胡蘿卜。她摸了摸,注意到它們變軟了。父親又讓女兒拿一隻雞蛋並打破它。將殼剝掉後,她看到的是一隻煮熟的雞蛋。最後,他讓她啜飲咖啡。品嚐到香濃的咖啡,女兒笑了。
她怯聲問道:“父親,這意味著什麼?”
他解釋說,這三樣東西麵臨同樣的逆境——煮沸的開水,但其反應各不相同。胡蘿卜入鍋之前是強壯的、結實的,毫不示弱,但進入開水後,它變軟了,變弱了。雞蛋原來是易碎的,它薄薄的外殼保護著它呈液體的內髒,但是經開水一煮,它的內髒變硬了。而粉狀咖啡豆則很獨特,進入沸水後,它們倒改變了水。“哪個是你呢?”他問女兒。“當逆境找上門來時,你該如何反應?你是胡蘿卜,是雞蛋,還是咖啡豆?”
麵對人生的諸多問題,是一味逃避?還是積極麵對?不一樣的對策,帶來不一樣的結果——一味的逃避隻能使問題越積越多,而積極麵對才能解開人生的結點。問問自己是如何應對人生的諸多問題的。你是胡蘿卜,是雞蛋,還是咖啡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