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陳楨

出生地:江蘇省邗江縣

生卒年:1894—1957年

曆史評價LiShiPingJia

中國動物學家、遺傳學家。

陳楨,字席山,後改協三。1894年3月12日出生於江蘇省邗江縣瓜州鎮。1911—1916年就讀金大附中。1919年考取清華學校專科,公費赴美留學。先在康乃爾大學農學係進修,1920年轉入哥倫比亞大學動物學係學習,1921年獲碩士學位後,隨著名遺傳學家摩爾根專攻遺傳學。這對陳楨一生的科學活動有決定性的影響。

1922年回國後,任南京東南大學生物係教授。1923年開始金魚遺傳的研究工作。由於教學中缺少合適的中文教材,他編著了《普通生物學》,於1924年由上海商務印書館出版。1926年他在清華大學生物係任教授,並擔任係主任。此後除繼續進行金魚遺傳的實驗外,還開始對螞蟻的築巢行為進行了深入的研究。為了便於觀察,在實驗室和家中都養了許多螞蟻,不分日夜地連續觀察,終於揭示了螞蟻築巢行為中的一些規律。1933年他編著了影響深遠的複興高級中學教科書《生物學》。

相關鏈接

首次證明魚類的孟德爾式遺傳

1921年,陳楨歸國後,經過觀察與試驗,他發現金魚不僅外形變異明顯、品種眾多、易於繁育,而且是體外受精,它的卵適合於進行實驗胚胎學研究。因此,他選用金魚作材料,試圖將雜交試驗和細胞學、胚胎學、統計學方法聯合應用,以探討遺傳學上的一些重要問題。1925年,他首先發表了《金魚外形的變異》的著名論文。該文就金魚的體形、體長、體高、背鰭、胸鰭、腹鰭、臀鰭、尾鰭、頭形、鰓蓋、眼、鼻隔、鱗片、體色等記錄了各種變異,並用進化論的觀點論證了金魚起源於野生的鯽魚。在由鯽魚形成金魚各品種的過程中,雜交和選擇有重要作用。但是,如殘缺背鰭、無臀鰭、雙臀鰭、龍睛等性狀則可能來源於突變。1928年,他又發表了《透明和五花,一例金魚的孟德爾遺傳》一文,用充分的雜交數據證明透明鱗決定於純合的突變基因型,正常鱗決定於純合的隱性基因型,五花魚則有雜合的基因型。因此,這是在魚類上第一個典型的“不完全顯性遺傳”的實例。

1937年“七七”事變後,陳楨隨清華大學南遷到長沙,任教於臨時大學。1938年他回北京搬家。當時駐京的日軍得知信息後,派駒井卓等日本遺傳學家威逼他留在北京工作,他的行動也受到日本特務的監視。在威逼恐嚇麵前,作為一位正直愛國的科學家,陳楨不為所動。為了避開日本特務的監視,他連日前往協和醫院,佯稱在協和醫院工作,並暗地遷居,最後趁機連夜由天津乘船經香港、海防去昆明西南聯合大學任教,直至抗日戰爭勝利。

1946年,陳楨複任清華大學生物係主任,經他親自認真組織和妥善安排,生物係的教學和科研工作在短期內取得顯著成績。1948年,陳楨當選為研究院院士和北平研究院評議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來函邀請他去美任教。陳楨出於科學家的愛國心,回函謝絕,決心留下來為祖國人民服務。1949年以後,他繼續擔任清華大學生物係主任。當時,正值前蘇聯的李森科學派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和前蘇聯奉行這個學說的科學家進行猛烈抨擊,我國在全麵學習前蘇聯的情況下也對孟德爾、摩爾根學說開展了批判,個別單位還出現了過火行為。因而一些東南亞華僑青年曾給陳楨寫信詢問:“國外風傳您已被去職批判,停止工作,不知是否真的如此?”陳楨以實事求是的精神複信表示,前蘇聯在遺傳學方麵的激烈爭論對中國雖有一定影響,但本人仍擔任清華大學生物係主任,教學、研究工作仍在進行,《生物學》一書仍在刊出新版發行,從而有力地澄清了國外的一些謠傳。

——傳世佳言——

陳楨於十幾年中對金魚遺傳所進行的係統性、開拓性的研究工作,使人們對金魚的變異、遺傳和進化有了深入的了解,因而被譽為“金魚博士”。

1952年,我國高等院校調整時,清華大學生物係調入北京大學生物係合並,陳楨在生物係從事生物學史的教學與研究,相繼發表了一些有創見的論文。

陳楨墓

1953年,陳楨繼兼任中國科學院動物標本整理委員會和動物標本工作委員會主任委員之後,出任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室主任,並主持中國動物圖譜和《動物學報》的編輯工作。他先後聘請壽振黃、張春霖、沈嘉瑞等著名動物學家到動物研究室工作,使該研究室陸續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1955年他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7年,動物研究室改為動物研究所,陳楨任所長,他帶病主持了動物研究所第一屆學術委員會會議。病中他仍按“百家爭鳴”的方針提出了動物遺傳學研究的規劃設想。當年11月病逝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