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重要的是,計劃單列市可以派人直接參加中央各部委召開的專業會議,市裏可以和北京直接對話,資訊和辦事的渠道暢通了。
計劃單列是1986年春,由當時任寧波市委書記的葛洪升在協調小組提出來的。當時,要求單列的理由有兩條:一是機動財力少,那時是“吃飯財政”,除經常性開支外,全年推動財力隻有2000多萬元,沒有財力搞基礎設施;二是沒有直接對外經營權。
寧波計劃單列?開始連協調小組的人都不相信:寧波城市太小,工業規模也太小,如果從寧波當時的經濟實力來講,要想實現計劃單列,難於上青天。
爸爸則認定事在人為,大家要努力。鄧公處由他去提,而協調小組副組長陳先為此去杭州,征求省委、省政府的意見,希望省裏也能打報告給北京,要求寧波市實行計劃單列,同時,辦公室也向有關方麵申述了自己的意見。
11月份,浙江省正式行文向國務院報告,要求寧波市計劃單列,第四次協調會議開會專門研究此事。穀牧副總理以組長名義,建議予以批準。但是,當時中國要求計劃單列的城市太多,計委正在研究一個辦法,規範一下計劃單列城市的條件。
當然,爸爸得到了鄧公的口頭應允,並不等於寧波就一定成為計劃單列市。
首先,寧波市計委得到消息:國家計委已通知浙江省,寧波市計劃不單列了。另外,國家計委通知南京市不實行計劃單列。南京不批,意味著寧波市計劃單列也無望了。
協調辦公室主任王仲毅琢磨再三,認定隻有直接給國務院領導寫信這一招。
1987年2月24日,國務院正式做出了“關於寧波市實行計劃單列市的批複”。
寧波終於定為計劃單列市!爸爸當然功不可沒,但嚴格說來,這是整個協調小組努力的結果!寧波的發展史上永遠留下他們的努力和功勳。
近20年寧波的發展曆史有力地證明,計劃單列,給寧波經濟的騰飛插上了翅膀!
寧波的360多家“三資企業”,絕大多數是通過“寧波幫”的華僑、華人投資或由他們牽線搭橋引進來的。海外“寧波幫”對寧波的開放和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正如盧家伯伯在1990年4月22日給鄧小平的信中指出的:“寧波這幾年以發動‘寧波幫’,發揮寧波港優勢來帶動寧波經濟發展,推動對外開放的路子是正確的。”
1985年,即鄧小平提出把全世界的“寧波幫”都動員起來建設寧波的第二年,海外“寧波幫”人士向寧波捐贈達5700萬元,是前一年的37倍。截止到1998年底,共有400多位海外“寧波幫”人士為家鄉捐資興辦教育、文化、衛生和各種公益事業近2000項,計5億多元。在寧波現有的2000多家三資企業中,70%以上是由“寧波幫”人士興辦或引薦的專項。“寧波幫”已成為寧波走向世界的重要橋梁和寧波對外開放事業的重要支撐點。
與此同時,海外“寧波幫”人士報效祖國的赤子之情並沒有局限於家鄉一方水土。他們把目光投向了全國。到1998年底,海外“寧波幫”在全國捐資達40億元,專項遍及各地,在內地的大多數省市,都有他們興辦的企業。
讀到這些數字,在天堂的爸爸一定會開心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