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關於適當提高留學生之生活費用,包先生原則上讚同。根據理事會全體會議紀要,生活費調整已於今年元月開始實行。這是否純屬個別獎學金之管理範圍,無需先與國家教育委員會聯係?
(三)1993年獎學金創立十周年,包先生到時能否回浙大主持紀念儀式,因為期尚遠,未能立即決定。稍後再算。
順頌
教安
包玉剛先生私人助理梁正本
1991年4月3日
我於2004年與浙大簽訂了協定,再拿出100萬美元加入包氏獎學金基金,專門用來邀請外國著名教授到浙江大學講學用!
3.中英友好獎學金
1984年《中英兩國政府關於香港問題的聯合聲明》正式簽署後,兩國關係並沒有完全正常化,因為在香港問題上,經常有些不理解、不和諧的“音符”。
爸爸看得很清楚,他於1985年分別向中英兩國領導人建議:由包玉剛爵士基金會和中、英兩國政府共同出資,設立一項資助,命名為“中英友好獎學金計劃”,資助中國學者留學英國,目的是“為了向科學、技術、經濟和社會領域的中國赴英留學人員提供獎學金,使他們更好地為中國的現代化和發展作貢獻”。在1987年至1997年的十年內,包玉剛爵士基金會為該項獎學金捐資1400萬英鎊,中國政府為本計劃提供資金1400萬英鎊,英國政府為該計劃提供資金700萬英鎊。該計劃為1728名學者提供了獎學金赴英留學。
此舉既可以增進中英之間的友好關係,又能為中國的現代化建設事業培養更多的人才,為香港回歸及中英談判發揮了“潤滑劑”的作用。
兩國領導人均很讚賞爸爸的這一設想。
對於中國來說,這是改革開放初期,與西方國家簽訂的第一個學術交流條約,也是數額最大的留學生獎學金,實屬開曆史之先河,意義當然遠遠高於協定本身。
1986年4月19日,鄧小平會見爸爸時,談到教育,他感慨地說道:“教育是一個民族最根本的事業。四化建設的實現要靠知識、靠人才,政策上的失誤是很容易糾正過來的,但知識不是立即就能得到的,人才不是一天兩天就能培養出來的。這就是要抓教育,要從娃娃抓起。我們當然不是一切都落後,我們有了原子彈、導彈,同步衛星上了天。在高技術領域,我們也不能不搞一點,要急起直追。發展高技術,一是用我們自己培養的人才,二是香港的人才也在內,還有在海外的留學生和華裔學者。”
提到“中英友好獎學金”,鄧小平大聲誇獎爸爸:包先生為國家,不是光說,一直是在做實事。
爸爸則表示,能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為子孫後代出點力,是一件很愉快的事。如果從中更能促進中英的非官方來往,香港人能從中得福,那就更是一舉兩得了。
後來我才知道,其實鄧老和爸爸一樣,重視教育並不隻停留在嘴上。他和夫人卓琳,一直以來,每年都以“一個共產黨員”的名義向“希望工程”捐資5000元。2004年,在他誕辰一百周年之際,夫人卓琳將鄧小平的80萬元稿酬加上兒女共同湊起的20萬元,總共100萬人民幣,成立了青少年科技獎學基金!
英國方麵,首相撒切爾夫人也非常感謝爸爸幫忙英國。因為從1982年開始,撒切爾夫人削減了英國大學的經費,扣減給外國學生申請的獎學金。爸爸拿出資金,資助中國政府派留學生去英國學習,實際上也能幫助英國大學解決經費上的困難,增加英國高等教育的學位,促進兩國教育的交流,也促進兩國的溝通、了解和信任。因而,“中英友好獎學金”在英國舉行簽字儀式時,規格非常隆重。
1986年6月9日在倫敦唐寧街10號英國首相府,英國方麵的撒切爾夫人由外相賀維陪同,還有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的克裏斯賓·蒂克爾爵士、羅傑·艾爾德爾博士等出席。中國方麵的胡耀邦總書記、李鵬副總理由外交部副部長周南陪同,爸爸和我代表包玉剛爵士基金會,簽署了這份友好獎學金的協議。這樣,中英兩方由香港代表從中拉在一起合力培育年青一代。這次的簽名出席者都是兩國領導人,也是中英談判中的重要人物,彼此在爸爸協調下,談笑自若,氣氛融洽而莊嚴,從而使香港回歸的談判氣氛得以緩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