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赤子之心的華人主席:非官部部長(2)(1 / 3)

說到這,已經70多歲的李嘉誠先生哽咽了,眼淚不禁流了下來。

其實,那天我就在爸爸的床邊。爸爸隻打了這一個電話,其他的已沒精力再打了。爸爸最後和家人以外的人講話,就是李嘉誠先生。

2.中英談判“潤滑劑”,非官部部長

英國駐港港督衛奕信(Lord Wilson)先生回憶說:“我記得,1978年,當時中國的外貿部長到訪香港,包玉剛先生就鼓勵他訪問港督府,跟麥理浩(Murray Mac Lehose)爵士會麵。”

“1979年,中國政府真的邀請麥理浩訪問北京並跟鄧小平會麵。這次是英國跟中國第一次正式談論香港事宜。麥理浩本來要求能把香港租約延期,但中方表示香港有回歸中國之必要。但無論在英國或香港,我們再也沒有談及此問題。”

1982年2月8日,鄧小平在中南海接見了爸爸。這一回,鄧小平告訴爸爸一個重大的決定——在1997年收回香港!

爸爸得知這個確切消息比外界足足早了七個月。

在這以前,鄧小平雖然也曾與爸爸談到過香港前途問題,但尚未有實質性結論。這次,鄧小平把這個重大決定在第一時間告訴了爸爸,可見爸爸在中共領導人心目中的地位。鄧小平同時請爸爸轉告香港朋友,說中國收回香港之後,香港的資本主義製度不變。

這是鄧小平關於一國兩製的最初構想,雖然當時尚未有“五十年不變”的“保證”,但爸爸從鄧小平的態度中,感到鼓舞,更加堅定了留在香港、繁榮香港的信念。同時,也仿佛找到了自己在香港回歸過程中,應該盡的義務和責任。

在爸爸不斷的遊說下,我們終於在1982年舉家搬回香港,海文終於繼承爸爸的事業,做環球航運集團主席。因為在英國住了十年,我們比較熟悉爸爸在英國的朋友,所以,對於香港回歸過程中,爸爸所扮演的角色起了什麼作用,有一定的了解。

賀維先生(Lord Howe),前英國外相,是爸爸的一位老朋友,當他任英國財政大臣時,我們已認識他,也常到訪唐寧街11號,他曾對我講了一些當年中英有關香港問題接觸和談判的情況,並客觀準確地評價爸爸起的作用。

1978年,麥理浩爵士成功安排了英方跟中國外貿部部長在港督府(香港)茶敘,麥理浩亦因此於1979年被中方邀請前往北京。自此,揭開了香港回歸中國談判的序幕。

當時,賀維是英國財政大臣,他表示了決心要解決香港問題,並認為真的有此必要。雖然當時並沒有談到解決方法等細節,但最重要是這種解決問題的精神和決心。

外交部非常著重文字,一詞一句都追求完美,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Mrs.Thatcher)帶著不放香港的心願,而鄧小平卻決心收回香港,在中英談判過程中,有一大段時間雙方變成敵對角色,各不讓步。

以下是賀維對當時的憶述:

你父親包玉剛先生,不但是鄧小平的朋友,也得到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信任。他在談判的幾年中,兩地穿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如機器潤滑劑,增進雙方的信任。

1982年當英國在阿根廷的戰事獲得勝利,撒切爾夫人抱著勝利者的強勢心態,去會見鄧小平。

聽到鄧小平堅持要收回香港,她感到非常難以接受,接見後還在人民大會堂正門的石階前跌了一跤。

而鄧小平亦不接受英國的要求延遲租約期,甚至對1870年簽訂的新界和九龍租約也表示不能延遲。

Y.K.(英國朋友們都稱我爸爸為“Y.K.”)明白雙方的立場,也能把鄧小平和中國人的想法解釋給撒切爾夫人和其他英國政要知道,使他們能麵對現實,簽署第一次聯合聲明。

撒切爾夫人所寫《唐寧街的歲月》一書,有關中英談判的內容如下:1982年9月22日早晨,我在從東京飛赴北京時,一再考慮一個問題,那就是中國根本不承認英國與清政府1842年就香港島簽訂的《南京條約》,這是中國領導人提出的先決條件。我們事先也商量過了,決定把談判立場建立在英國至少對一部分香港領土擁有主權的基礎上,如果中國承認這一點,我們就可以在此立下腳,然後把主權讓出,以換取對香港繼續管治的權利。我曾經多次與政界和商界人士討論過,覺得這是一個大家比較滿意的解決辦法。但往談判桌上一坐,我才發現,那不過是我們一廂情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