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全球化的中國人(1)(2 / 3)

當時,因為美國對中國實行了禁運,而中國自己的生產能力又不夠。

二妹很乖,一直坐在椅上不動。三妹太活潑,總在桌子下爬來爬去,又差點撞頭了。不習慣看顧孩子的爸爸,顯得好緊張,隻有趕過去把三妹抱起來,然後帶我們一同離開辦公室。這是他立足香港起家的貿易公司。

初到香港的幾年,爸爸星期天還算有休息時間,常帶我們一家大小到屋旁的西班牙花園玩。這個花園位於西摩道,是一位西班牙教徒來香港傳道時建起的修道院。對當時的我來說,花園算是很大,種滿了棕櫚樹,當中還有一個噴水池,別有情趣。可惜後來賣了地,改建成高樓大廈。半個世紀過後,再去看看,原來那隻是一塊小得可憐的地皮。如果能保存下來,是多有情趣的點綴,能看到英國殖民地上也有一點點的西班牙風格。

後來爸爸決定投身航運業,一直很忙,每天很晚才回家,又常出門到歐洲各地,我們簡直見不到爸爸。有回我忍不住問爸爸:“為什麼要這麼辛苦,您很累,做少點不可以嗎?”

爸爸感觸頗深地說:“你還記得我帶你們三姊妹到辦公室嗎?你三妹爬上爬下,多天真!你又問長問短,多動腦!我便想到你們三個是多麼聰明可愛、天真無邪!為了你們姐妹幸福,我也要好好地工作,為你們創造一個好世界,不要再經曆我小時候這樣的辛苦——沒有鞋穿,鞋子都是你祖母一針一線縫成的布鞋。”

那時,爸爸也會組織一些周末活動,跟同事們和他們的家人一齊郊遊。爸爸公司裏的同事都是來自內地,包括前文提到的潘家鏐伯伯,他父親在國內認識爺爺,來香港前委托爸爸照顧他兒子和孫子。潘家媽媽是典型的蘇州人,很嬌嗲。他們有兩子一女,大兒子潘裕國,現在是自海文成為主席後公司裏的大將之一,一直幫海文管理英國、新加坡等分公司。潘媽媽的妹妹沈惠琴也在公司工作。

吳家伯伯是北方人,在上海時住在我們家附近,他太太是一個非常高貴典雅有氣質的女人,有兩女一子。

薑家伯伯是江蘇人,和薑媽媽是匹配的一對,個子胖胖,圓圓的臉,一口普通話,豪爽幽默,常常使大家捧腹大笑,他們的兩子一女都大我們八九歲。

當然,爸爸的弟弟包玉星和四姑姐包麗泰也在爸爸公司工作。後來四姑姐回上海工作。叔叔包玉星的妻子常找麻煩,有一次甚至到公司投訴一職員把自己的女兒搶走,還有很多不愉快的事。爸爸很大方,因叔叔是他最鍾愛的弟弟,便讓了幾條船給他獨立開設及經營Regent Ship‐ping。同時借了些職員給他用。後來該公司經濟遇上困難,海文把他們的公司買回來。

因為家中人多,爸爸把以前在上海的司機老李也請到香港,替我們開車。

我們一家和這些來自內地朋友同事們,每逢周末都一同去新界或香港其他有名的旅遊景點玩。

20世紀50年代的香港很美。新界是荒郊野林,一片片的田地,種植了供香港人食用的菜蔬。現在說什麼化學肥田料,當時都是臭臭的糞便!想不到雖然有臭味,也不美觀,但菜十分天然甜美。爸爸和他的同事都很喜歡帶我們到沙田行山,然後野餐。有時候,爸爸會請大家到沙田有名的龍華飯店吃乳鴿。在新界寬闊的原野上,哥哥們(張伯伯和薑伯伯的兒子)放風箏,我們女孩子們便跑來跑去湊熱鬧。

當時,雖然大家都不是很有錢,但都很有情趣,有空閑去消遣。大家畢竟都是來自內地,當時赤手空拳到香港打拚,又帶著孩子們,一定很想大陸的家。能有機會聚在一起時,談談笑笑、吃吃喝喝,好像一個大家庭,什麼痛苦和思念暫時都能拋諸腦後。

每年的聖誕節,都是我們孩子渴望的日子,幾家人聚在一起,玩得很盡興。我們在學校,大人在工作地方,周圍都是講廣東話,隻有和這班來自大陸的朋友聚在一起,才可以痛痛快快地講上海話或普通話,充滿濃濃的故鄉情、家鄉味。

過農曆年春節時也非常熱鬧。媽媽和家中保姆們(那時我們有三個)忙著準備食物,自己做年糕、通蓮心、煮茶葉蛋、殺雞做醉雞、做八寶飯、做寧波湯圓。爸爸最喜歡吃甜品,尤其是湯圓和八寶飯。而媽媽做的湯圓特別小巧玲瓏,既不用豬油,黑芝麻又是自己磨出來的,自己又磨米粉,皮是薄薄的,餡料是黑黑的,用桂花茶煮的,香甜可口。

那時,香港很少有上海菜館,除了家中準備的上海菜和寧波菜,在外麵是完全吃不到的。後來在60年代初,我們搬到北角時,總算能買到較多的上海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