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任了環球航運集團總經理的海文,他的許多作風越來越像爸爸。他們辦事的方法可能有不同,但他們對事業的態度,都是那麼認真、執著、全身心投入。
爸爸和海文兩人都是嚴肅認真,都是“工作狂”。
我問海文:“會不會太辛苦?”
他笑著說:“我已經向爸爸取到了真經:把工作當享受、當成就、當獎勵,就沒有什麼辛苦可言了!”
1978年石油供應大減,伊拉克和伊朗兩國的紛爭,導致多艘在中東的船隻被擊中,加上國際經濟衰退,海上運輸業縮至4億噸。船租降至曆來最低。幾個月內,一條大油輪,由每日航租110000美元降至7000美元。成本為每日9000美元,簡直不能維持。經過堅持不懈的遊說,海文終於說服爸爸,由1980年開始,逐步把原有的300多艘船(總共2億500噸位的船),一艘艘地賣出。五年內,環球共賣出140艘船隻。雖然賣出爸爸辛辛苦苦建立的船隊王國是一件痛心的事,但確保了公司的生存。賣出船隻的收入,用作還款給銀行,不致失去信用。
1982年海文調回香港,任環球航運集團公司的副主席。1986年,爸爸把環球航運完全交給海文經營,讓海文出任主席,自己退下,並且介紹海文做彙豐銀行的董事。
1978年後的十年,世界航運業的大環境非常不利。大多數的航運公司,無能力還銀行貸款,又沒有收入,導致破產。但是,海文領導下的環球航運集團,在業內仍具有非凡的影響力。海文從1971年起,積極購買來自北歐、日本和美國的二手船,降低成本。在惡劣環境下,長期租約已無法實行,大量船隻停泊在港口裏沒有生意。就是有生意,租價遠低過成本。但環球的二手船隻是低價買入,仍可維持生活。海文繼承了一個難以經營的事業。但他從不氣餒,大量減低成本,總部由近500名職員,減至100多名,其他分公司也大量裁員,同時又要維護公司聲譽、加強安全和質量,他采用了ISO的質量標準,給予客戶信心保證。
海文看見香港地價日增,加上大部分職員是香港人,1983年遇上香港回歸問題,大家都紛紛想移民,為了保留他們在公司多年的工作經驗,海文隻好把公司遷移到新加坡、加拿大等,這樣,職員可拿到外國護照,而公司人事也穩定下來。
當時的造船廠隨時麵臨倒閉危機,尤其是要付高薪酬給工人的日本船廠。當時剛起步的韓國船廠,唯有以低價接造船合約。海文看準時機,以低價開始在韓國訂造船隻,慢慢地重建新船,使環球船隊年輕化。
1990—1991年中東再發生戰事,石油需求量大增,環球立刻訂了24條新油船,每條船305000噸,可運200萬桶油,加上數十艘幹貨船隻。正在眾人最憂慮,忙著解散他們的航運公司時,海文又一次把握時機,利用韓國開步建造船隻的強勢競爭力,以低成本更新環球船隊。加上優質管理和聲譽,租客源源不絕,使環球繼續成為全球最強的油輪隊伍。海文的確能在船運業最低迷時守業成功。在麵臨最大挑戰時,很多人轉行、關門,但他仍然默默地幹,記住了爸爸常教我們的,要集中精神、專業,才會走上成功之路。
1993年,海文瞄準了市場,很低調地開始向瑞典的一家上市的大航運公司Nordstrom&;Thulin(N&;T)Argonaut AB入股。1994年,在船租價跌至最低時,N&;T的一條渡海輪“Estonia”在大海裏沉沒,900個海員和客人也喪命。船東Bergman很傷心,將主席位子讓給了海文。
1999年,海文把該公司所有股份用最低價買下,最後成功收購N&;T。
2000年公司私有化,市場幸而轉好,2001年的市價是1999年的兩倍,海文以最高價把船隻一艘艘賣出。海文當日的決定,真是值得慶賀。可惜爸爸已去世,他若在世一定會覺得海文是繼承環球的好人選,沒有辜負他的用心教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