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成功的道路(1)(2 / 3)

而多年來,日本方麵所以看重爸爸的原因有如下幾點:

一、爸爸的經商作風穩健、誠信、保守,值得信賴。加上他溝通能力強,國際朋友的網絡大,船隻出租的網絡也大。

二、爸爸融資能力強,因為環球利用上出口信用證籌資金比日本人便宜。

三、日本的貨運公司鑒於政府外彙管製條件嚴格,不願意自籌資金購買舊船或建造新船,反而喜歡租外商船來用。

四、環球每年在日本訂了不少新建造的船隻,對日本經濟發展有重要影響。環球的船隻在巴拿馬等國家登記,費用較便宜,而雇用香港人和菲律賓人做船員,亦使運作成本降低,出租也便宜。相反,日本公司的船隻,必須用日本人和日本船員,又要有很多勞工保障條件,使成本增加,削弱了競爭力。

正是基於這種互惠互利的原因,爸爸與日本人建立了長期的良好合作關係。

當爸爸決定從貿易轉到航運時,最初祖父不大讚成,覺得本錢太大,風險太高,自己又不懂此行業。但爸爸最後把爺爺說服,決定從事航運業。爸爸開業後,初期買入的20多艘老舊船隻,的確帶來了不少技術性的挑戰。當時公司的領導們都是從國內來的,都是外行人。但在爸爸的勤奮努力領導下,加上他能接受新雇的不同國籍技術人員的意見,公司決定訂造新船。

爸爸第一艘新船是1962年向日本人訂造的,名為“東櫻”號,載重量1.8萬噸,是一艘運木材的船,把木材由加拿大運至日本。其他船隻計有油輪、運煤貨輪、運鐵礦砂貨輪等。最小的也有2萬噸,大的有30萬噸的油輪,稱為VLCC(Very Large Crude Carrier)。

自從爸爸到美國來,與我一起看美國欖球賽之後,他悟出每個訂單的數量越大,在價錢上、品質上就越有優先權。

1970年代初,航運市場一片興旺,船東們紛紛爭取在日本造船,致使日本的船廠碼頭不夠,訂造船要排隊等。爸爸卻因量大能在日本拿到造新船的船塢。

後來,1970年代末,經濟不景氣,航運業也衰退,許多船東因找不到租戶而停止船運,結果銀行壞賬紛紛。而爸爸的船隻都“買了保險”,每艘船在建造前,必然有了長租約才訂,租金收入非常穩妥。業內人所共知的“Shikumisen”(先有長租約才訂船),就是爸爸所謂的“笨辦法”!也是他在航運業裏的成功秘訣。

爸爸不愧是銀行家出身,關鍵時刻,他的穩健、低風險的銀行家作風,也贏得了香港彙豐銀行對他的信任,提供巨額貸款供他購入新船。

2.借雞生蛋

要銀行家幫忙,找也要找一個最大最有威望的。後來的香港彙豐銀行主席桑達士(Saunders),當時是彙豐銀行總會計主任。他是英國人,很不容易接見中國人,而爸爸那時不是很有錢,也沒有什麼名氣,英語講得也很一般,但他決定去拜訪這位桑達士先生。

爸爸定下決心便立即行動。他每天坐在桑達士先生辦公室的門前等候,足足等了一個星期,終於引起了桑達士的注意,桑達士覺得好奇,問他的助手:那個每日坐在我門前的中國人是誰?你請他進來吧。

爸爸走進香港彙豐銀行總會計主任桑達士先生辦公室,沒幾句客套話,立即直奔主題,非常專注地向桑達士先生介紹日本造船業:“目前日本造船的設備、性能已達到歐洲的水平,售價卻要便宜三分之一,而且有完善的售後服務。在保養期間,船廠包起一切維修費用,隻要是他們賣出的船,不管在哪個港口拋錨、出毛病,他們都會立即派出工程師乘飛機趕去維修,費用也是他們包。

另外,他們是把船造好了,送到買主手上才收錢,日本人這些做生意的手法,對船主的確有很大的吸引力。”

“日本人造船便宜,為什麼不用自己造的船,卻願意租用您的船呢?”

桑達士反問道。

爸爸點點頭:

“桑達士先生,您這個問題提得很好。

日本人雖然造船水平大有進展,最重要是他們並不想擁有船隊,因為他們國內籌集造船的外彙有困難,拿不到出口信貸(Export Credit)。

政府也為加強重工業發展,用低價吸引外商在日本訂造船。而日本自己的船隊要掛本國旗、使用本國船員,但日本的人工福利比其他國籍的貴,成本高,他們寧願租外國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