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為正麵臨著一種機會與危機。我們的機會是經曆了十年奮鬥,培養和造就了一支奮鬥的隊伍,有組織、有紀律的隊伍,一支高素質、高境界和高度團結的隊伍,許多年輕的幹部正在職業化的進程中,陶冶自己,重塑自己,他們不怕艱苦,勇於獻身,努力學習,是我們事業的寶貴財富;我們經曆了十年的積累,以客戶化的解決方案為先導的產品體係有了較大的進步,有希望搏擊世界舞台,在這個舞台上檢驗自己。隻要勇於自我批判,敢於向自己開炮,不掩蓋產品及管理上存在的問題,我們就有希望保持業界的先進地位,就有希望向世界提供服務。我們不盡快使這些產品全球覆蓋,其實就是投資的浪費,機會的喪失;隨著我們的管理逐步國際化,IPD、ISC、財務四統一、IT、任職資格、虛擬利潤方法、述職報告製度……的推行,華為將麵臨內部組織越來越開放,允許越來越多的優秀人才,加入我們的隊伍。這些優秀人才,將一同與我們奔向戰鬥的前方,我們的隊伍向太陽。
我們的危機是我們的隊伍太年青,而且又生長在我們順利發展的時期,抗風險意識與駕馭危機的能力都較弱,經不起打擊。但市場的規律,常常不完全可以預測,一個企業總不能永遠常勝,華為總會遇風雨,風雨打濕小鳥的羽毛後,還能否飛起。總是在家門口爭取市場,市場一旦飽和,將如何去麵對。
我們沒有象Lucent……等那樣雄厚的基礎研究,即使我們的產品暫時先進也是短暫的,不趁著短暫的領先,盡快搶占一些市場,加大投入來鞏固和延長我們的先進,否則一點點領先的優勢會稍縱即逝,不努力,就會徒傷悲。我們應在該出擊時就出擊。一切優秀的兒女,都要英勇奮鬥,決不屈服去爭取勝利。
我們的遊擊作風還未褪盡,而國際化的管理風格尚未建立,員工的職業化水平還很低,我們還完全不具備在國際市場上馳騁的能力,我們的帆船一駛出大洋,就發現了問題。我們遠不如Lucent、Motorola、Alcatel、Nokia、Cisco、Ericsson……那樣有國際工作經驗。我們在國外更應向競爭對手學習,把他們作為我們的老師。我們總不能等待沒有問題才去進攻,而是要在海外市場的搏擊中,熟悉市場,贏得市場,培養和造就幹部隊伍。我們現在還十分危險,完全不具備這種能力。若三至五年之內建立不起國際化的隊伍,那麼中國市場一旦飽和,我們將坐以待斃。今後,我們各部門選拔幹部時,都將以適應國際化為標準,對那些不適應國際化的,要逐步下調職務。
我們正處在危機中,還有一項例證。就是處在危機並不認識危機,前方浴血奮戰,後方歌舞升平。機關不能以服務為宗旨,而是前方的阻力,使流程執行困難重重。當我們今天歡送將士奔赴前方時,我們要使後方全力為前方服務,不能實現這種服務的員工要下崗。
號角在響,戰鼓在擂。前方沒有鮮花,沒有清泉……一切困難正等著我們去克服。
隨著中國即將加入WTO,中國經濟溶入全球化的進程將加快,我們不僅允許外國投資者進入中國,中國企業也要走向世界,肩負起民族振興的希望。
在這樣的時代,一個企業需要有全球性的戰略眼光才能發憤圖強;一個民族需要汲取全球性的精髓才能繁榮昌盛;一個公司需要建立全球性的商業生態係統才能生生不息;一個員工需要具備四海為家的胸懷和本領才能收獲出類拔萃的職業生涯。
所以,我們要選擇在這樣一個世紀交換的曆史時刻,主動地邁出我們融合到世界主流的一步。這,無疑是義無反顧的一步,但是難道它不正承載著我們那要實現顧客夢想,成為世界一流設備供應商的使命和責任嗎?難道它不正是對於我們的企業、我們的民族、我們的國家、乃至我們個人,都將被證明是十分正確和富有意義的一步嗎?
是的,我們正在創造曆史、與文明同步!
你們背負著公司生死存亡的重任,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
念楊琳。
休假歸來,鄭黎告訴我楊琳在海南旅遊出車禍已去世了,頓時我驚呆了。我還問了是哪個楊琳,鄭黎說是市場部的楊琳。我立即打電話找張建國,他家人講他出差了,我還詫異了,節日期間出什麼差。我又打電話給幾位公司領導,結果他們都知道楊琳出車禍了,因為我在外地,他們關心我的身體和安全,沒有即時告訴我。但已經組織善後隊伍出去了,張建國、朱建萍、唐明惠、唐修文早已飛去海南了。頓時我淚如雨下,多麼好的一位同誌,我們從此再也看不見她了。
半個月前,她還在來自市場前線的彙報會上,代表100 多名秘書發言呢!她的音容笑貌還在我們腦中瑩繞,而現在香消玉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