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章 運河之爭(2 / 3)

納賽爾並不想同英法開戰。他作了一些讓步,宣布埃及政府正著手建立“公正和平等的收取通行費和其他費用的製度”,並準備從運河收入中拿出一定比例的專款用於改建運河設施。他還建議召開一次新的蘇伊士運河會議,來重新審議通航自由的原則,討論運河的未來發展。可以看出,納賽爾的建議合情合理,立場堅定又不乏靈活,體現了解決危機的誠意。但這種建設性意見被英國簡單粗暴地拒絕了。

緊接著,英法準備將蘇伊士運河危機問題提交安理會表決,這是走向戰爭前的最後一步。杜勒斯擔心戰爭將威脅到美國在中東的利益。美國聲稱“在目前的條件下,不打算采取任何軍事行動。”杜勒斯提出建立運河使用國合作組織,作為一個整體同埃及打交道的計劃。與此同時,西方輿論的好戰氣氛卻越來越濃。艾登威脅道,如果埃及拒絕同運河合作組織合作,則隻能使用武力保證船隻通過運河。艾登的威脅激怒了納賽爾,他開始意識到戰爭確有可能爆發。他通知美國,埃及將把設立蘇伊士運河合作組織和動用武力通過運河均視為侵略行為。9月15日,納賽爾在比勒拜斯向空軍軍校學員發表了極其激烈、富有挑戰性的講話。他說:“那些侵犯埃及的人將不會活著離開埃及。我們將打一場常規戰、總體戰和遊擊戰。那些侵犯埃及的人很快就會認識到,災難將降臨到他們頭上。侵犯埃及就是侵犯整個阿拉伯世界。”

9月19日至21日,第二次倫敦會議召開,達成了成立蘇伊士運河合作組織的協議,該組織於10月1日正式成立。9月23日,英法將爭端提交安理會,要求10月3日進行辯論。在10月5日開幕的安理會會議以及後來的私下談判中,埃及表現出極大的克製和談判誠意。納賽爾首次同意運河使用方在一定程度上有組織地參與處理諸如通航收費標準以及維護、開發運河資金分配等事務,建立某種形式的“夥伴關係”。有關各方達成了以下六條原則:

1.不受任何歧視,自由、通暢地在蘇伊士運河上穿越。

2.尊重埃及主權。

3.運河的運營脫離於任何國家的政治之外。

4.過河費用標準的製定由埃及和使用方協商解決。

5.收入的相當一部分要用於開發。

6.埃及和原蘇伊士運河公司之間若有問題不能解決時應接受仲裁。

就在局勢出現轉機,各方準備就實施這些原則的具體作法進行談判時,以色列對約旦的襲擊愈演愈烈。以色列卷入衝突的深化,導致本來就十分脆弱的和平基礎煙消雲散。

早在8月初,英法美三國協議中,三國就一致同意將運河危機同阿以衝突區別對待,防止以色列攪亂局勢而迫使西方同整個阿拉伯世界對立。但以色列自有主張,它打算借此時機,聯合西方打擊埃及,確立自己在中東的戰略優勢。憑借以法特殊關係,兩國秘密製定了協同襲擊埃及的計劃。以色列向法國保證:隻要法軍投入有限軍力配合以色列,法國就可以奪取埃及的軍事重地。為了掩蓋襲擊埃及的真實動機,並迫使英國拋棄《英約條約》,協同法以兩國進攻埃及,9月10日起,以軍向約以邊境發動了四次“報複性”進攻,火力一次比一次凶猛。納賽爾建議約旦放棄英國保護,回到阿拉伯大家庭中來,並答應取代英國向約旦提供援助。以色列不愧為一個具有發達軍事戰略頭腦的國家,以軍的行動,不僅蒙蔽了納賽爾,連英國也作出了十分可笑的舉措,它譴責了以色列,並準備讓伊拉克援助約旦,承擔條約義務。直到10月14日,法國將法以聯合進攻埃及的計劃透露給英國,它才恍然大悟:在當前法以準備打埃及的時候,作為法國的盟友,自己竟支持另一個阿拉伯國家約旦反抗以色列!狡猾的以色列不僅使納賽爾判斷失誤,未能積極防範以軍,甚至連美國也受了欺騙。以色列這樣嘲笑了美國:“他(指艾森豪威爾)認為迫在眉睫的衝突似乎要在約以間爆發,而且英法兩國將與他合作防止此衝突的爆發。他對局勢是多麼孤陋寡聞,現實與他的判斷在各個方麵都恰好相反!”

10月25日,英法以草簽“塞維赫協定”。規定29日晚以色列進攻整個西奈半島,英法則假裝向雙方提出最後通牒,如果埃及拒絕,英法將立即實施占領運河區的軍事行動計劃。戰爭已不可避免。

1956年10月29日下午,以色列向蘇伊士運河南端以東40英裏的米特拉關口和西奈半島南部發動了突然襲擊。埃軍措手不及,雖進行了頑強抵抗,但處於劣勢。30日晚,英法兩國拋出了早已準備好的最後通牒,要求埃以雙方均從運河區後撤10英裏。這顯然是個偏袒以色列的大陰謀。以軍即便後撤仍在埃及領土上,埃軍後撤則意味著給敵方進攻以可乘之機。在納賽爾拒絕最後通牒12個小時後,即31日晚6點,英軍空襲開羅。英法以勾結全麵侵略埃及的戰爭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