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值班護士突然聽到了他的急促的呼吸聲,趕忙跑到他床頭,聽到他在講話,但聽不清講些什麼,他說的是德語。不久,他的心髒停止了跳動,那是1955年美國時間4月18日1時25分。
當日16時,隻有12個最親近的人跟在靈柩後麵,把他的遺體送到了離城有幾裏地的火葬場。沒有花圈,沒有樂隊,沒有演說,沒有任何宗教儀式,隻是當這位偉人的遺體送入火中之前,沉默才中斷了一下。人們扶著棺蓋,緩慢地背誦了歌德對席勒亡靈說的那幾句話:
……這一切,
他在黑夜的沉寂中,
用感人的力量創造的一切,
他並未帶入墳墓——
他把靈魂的熱力獻給了人間。
他像明亮的彗星一般,
從星叢間飛向我們之後,
他又把光芒四射的,
他自己的火花送入了永恒。
那天傍晚,當政府官員和大批記者趕到時,隻看到了他那即將撒向大地的骨灰。
巨星隕落了。噩耗迅速傳遍全球:
當代偉大的物理學家愛因斯坦逝世,終年76歲。
許多國家的報紙,在頭版登出了大幅訃告和悼文。各國學術刊物出版紀念愛因斯坦的專號。到處是鑲著黑框的愛因斯坦像,到處痛悼“世界失去了最偉大的科學家”,“人類失去了最偉大的兒子”;到處是頌詞:“愛因斯坦開創了物理學的新紀元”,“愛因斯坦改變了人類對世界和宇宙的認識”。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正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參加第一次亞非會議。會議舉行了特別的追悼愛因斯坦的儀式,周恩來總理代表中國人民致了悼詞。中國科學院的院刊《科學通報》在該月發表了愛因斯坦的中國學生、中國物理學會會長周培源教授撰寫的紀念文章。
唁電和唁函像雪片一樣從世界各地飛向普林斯頓。這些唁電和唁函,有的來自學術團體,也有的來自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有來自著名科學家,也有來自普通老百姓,甚至是未成年的學生。人們懷念他,因為他改變了人類對宇宙的認識,拓寬了科學造福於人類的領域;人們懷念他,因為他反對暴力,爭取和平、民主,為人類進步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人們懷念他,是因為他給人類留下了寶貴的精神財富,留下了無比崇高的做人的道德風範。
隻有把全部身心奉獻給自己的事業的人才有希望成為名副其實的大師,因為大師的高超才華需要一個人的全部心血。愛因斯坦就是這樣一個把全部身心都奉獻給了自己的事業的超級大師。他的摯友、偉大的物理學家朗之萬曾這樣評論愛因斯坦:
在我們這一時代的物理學史中,愛因斯坦將位於最前
列。他現在是,將來也還是人類宇宙中有頭等光輝的一顆
巨星。很難說他究竟是同牛頓一樣偉大,還是比牛頓更偉
大;不過,可以肯定地說,他的偉大是可以同牛頓相比擬
的。按照我的見解,他也許比牛頓更偉大,因為他對於科學
的貢獻,更加深刻地進入了人類思想基本概念的結構中。
過去,人們為了向貝克表示敬意,準備出一本紀念他的文集,請愛因斯坦為之撰寫文章,愛因斯坦答應給他們一些提煉出來的小藥片(精辟的格言),同時他還給貝克本人寫了這樣一段頌詞:
在你的一生中你總是助人為樂,從無恐懼,從無抱怨和仇恨。隻有這樣的人才能成為我們悉心效仿的楷模;隻有在這種人身上,人類才能在由自己一手造成的痛苦災難之中找到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