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七(1 / 2)

知子莫若父,知臣莫若君。

袁術,既是父親,又是主君,所以他會知道更多一些的煩心事情。例如手下的結黨營私,例如兒子挑起了內鬥。

兒子是什麼德性,袁術這個知道,隻是沒想到他們會如此心胸狹窄,一看見別人立功掌權就立馬打壓;手下家臣什麼心思,袁術明白,隻是沒想到他們居然如此唯利是圖,身旁強敵還在環伺居然就不顧大局開始黨同伐異。

為了袁家的大業,袁術苦心孤詣,打下了大大的一片基業。可是如今這局麵卻叫他心煩,兒子的不爭氣,臣子的自私自利。

這該死的……爛攤子!

枯坐在院中看著天,袁術想得明白,今天的局麵是緣於在袁方頂著一個袁家後人的身份後,自己依然對他青睞有加,這讓得想要抱團謀求的利益的外來士人豪族看到了機會;卻也刺激了江東本地豪門世家抱團捍衛自己的地位,因而站到了袁耀一邊。

隻是,這一切卻都是因為袁術自己兒子的不成才。

袁術想得明白,可是卻毫無辦法,因為自己兒子不成才是事實,可他看重袁方也是事實。

都是為了利益,都是不肯輕易罷休的,要是不想激起自己兒子和江東士族們的逆反心理,不讓他們用上更隱蔽,更齷齪的手段;那麼,袁術能說服兒子罷手便是最好的解決辦法。

所以,袁術找袁耀和袁譴談過,隻是不知是他兩個兒子真的如此不成器聽不明白,還是對袁方真的恨不得他死。在袁術各種明示和暗示之下,居然都沒有要服軟的意思。

身為父親說不出重話,身為君主希望能一勞永逸地解決麻煩又說不出狠話,結果一番話下來,悠遊寡斷的袁術根本就沒有讓局勢改觀。

隻是想不到,隔天聚眾議事之時,步騭卻出列,主動向袁術推薦袁耀一派的將領全琮,讓他去江夏領兵攻打長沙。

作為袁方最大的支持者,步騭居然主動提出讓袁耀一黨的全琮領軍?為什麼,難道打算著將計就計,想要讓袁耀一黨承擔戰敗的罪名?可是這麼做,袁耀一黨又有什麼損失了?些許的聲望?一個前途無量的全琮?

聲望弱了,想辦法賺回來就是;全琮被問罪,隻要不死,想要起複也是分分鍾的事情。如此算來,由全琮領兵,最後傷的也就隻有袁方一夥的勢力而已。步騭一向老於算計,這次怎麼會出此昏招?

袁術想不明白,袁耀一黨也是想不明白,可是不要緊,隻要他們明白事情對他們有利,至少看起來有利,這就夠了。

於是,大殿中隻餘下了一種聲音。

唯一的聲音,最後導出了一個決定。

建安十四年春,二月初一,袁術下令,全琮掛帥領江夏兩萬兵馬出征長沙。

…………

全琮掛帥出征,這事很奇怪,當日在議事堂裏的人都知道,這事情包含著乾坤。隻是那乾坤是什麼,除了步騭那一幫人,卻是再也沒有人知道了,直到心中惴惴的全琮領著本部兵馬去到江夏,那乾坤才揭露了出來。

世上的計謀看似很多,可歸納總結起來,實際上也就隻有那麼幾條,關鍵是看這些計謀怎麼用,在什麼時候用。

而一個謀士,或許他會學會所有的計謀,但用得好的,或許也就隻有那麼一條。

對於步騭來說,用得最順手的計謀,就隻有一條——流言。

領兵來到江夏,全琮終於明白步騭為什麼一力主張讓自己來江夏領兵了,因為在他調兵行軍期間,江夏早已是流言滿天。說的,就是袁耀欲皆出兵之名,清除異己,打擊對袁家有功之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