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騰人手的帶領下,十萬漢軍分成了多個部分撲向草原,看那些漢軍的樣子,似乎是真的不把那幾個鮮卑部族連根拔起不罷休。
此次漢軍出征兵力占優,馬騰先前又進行了情報控製,再加上此次出征的突然性,要把那幾個鮮卑部族連根拔起還真不是什麼難事。
不過,高幹對這些都不甚在意,他如今在意的,隻有停留在晉陽的小皇帝。
十萬大軍啊,就這麼就派出去了,身邊隻有一萬晉陽守軍再加上葉成的一千部曲還有公孫瓚的兩千虎賁軍,而高幹如今能調動的人馬有三萬人,晉陽此時可以說是防禦空虛了,此時隻要高幹以五千人馬做奇兵,直接渡過文水,從高幹探得的那處小路穿過梁文峪,如此從離石到晉陽便隻需隻要三日,天時地利人和,高幹已占其二,所以高幹有信心,隻要出兵,小皇帝便是囊中之物。
不過,七月十八舉行的閱兵出征,高幹二十日得到的消息,二十二日大軍到達西河,今天已是二十五了,高幹別說出兵晉陽了,就是連對部下下令做準備都沒有。
不是高幹膽小怕事貽誤戰機,應該說正因為他深諳用兵,所以至今依然躊躇不定。
攻,高幹自忖萬無一失,可是守呢?打仗可不隻是光打贏了對手就行,打贏了以後你還必須要守得住戰果。
進攻所需的天時地利高幹不缺,至於防守時……高幹知道袁紹最近在收編黃巾軍,袁紹的兵力正在快速增長,可是人數上去了,質量卻沒有跟上,如今袁紹手下多出了許多菜鳥和烏合之眾,一旦開戰,這些人不但給不了袁紹任何幫助,反倒會扯了那些精銳的後腿,再加上黃巾軍新近歸降,連同他們的家眷,袁紹領地裏的人口瞬間多出了數十乃至上百萬,這些人口一旦被有心人挑動,袁紹便會後院失火,而且還會是衝天大火,內部不平,哪許得袁紹開戰?
所以,開戰,袁紹不具天時。
冀州北臨幽州,關羽、張飛、趙雲一幫忠於朝廷的人紮堆在那裏;西靠並州,當年董卓手掌數十萬大軍,並州都不曾買過他的帳,如今袁紹比之當時的董卓還要遜色三分,又如何能壓服並州?尤其是那個馬騰,高幹幾乎可以肯定,隻要他一有異動,馬騰絕對會在後頭給他致命一擊;西南還和司隸接壤,那裏還有一個黃忠,甚至曹操離得也不遠,不管是誰都和袁紹不是一路人,可以說袁紹若想挾天子以令諸侯,便將是三麵臨敵之局。
地利,袁紹亦不具備。
至於人和,袁家四世三公,世家領袖,此等聲望皆因朝廷恩寵,如今卻要行董卓亂政之舉,那些世家,早已眼紅著袁家權勢的他們,難道還會放過此等機會,讓袁紹真的一嚐九五之尊的滋味?堂而皇之地與袁家為敵,而不是在背地裏捅袁紹一刀,或許已是他們對袁家最大的仁慈了。
人和,自從袁家祖上位極人臣那一天起,便早已離袁紹而去。
攻,高幹能得天時地利;守,高幹卻是天時地利人和無一能成依仗,高幹乃是知兵之人,如何會去作此自尋死路之事?
不過,理智上高幹明白自己不應該出兵,可是情感上,一個如此誘惑的機會擺在眼前,他實在忍不住不心動。
高幹已經躊躇多日,可是他始終無法定下心來,不管是要起兵,還是低調蟄伏,高幹告訴自己必須馬上做出決定,可是每次等他思前想後一番,最後就要下定決心的時候,他卻又總是會想“此次放棄,以後還會再有此等機會嗎?”,又或是“就是劫了皇帝,可接下來要怎麼辦?”,然後高幹便又是繼續煩惱下去,無有定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