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0章 白居易作品選(24)(3 / 3)

法師所難:“十哲四科,先標德行。然則曾參至孝,孝者,百行之先,何故曾參獨不列於四科者?”

“曾參不列四科者,非為德行才業不及諸人也,蓋係於一時之事耳。請為始終言之:昔者仲尼有聖人之德,無聖人之位,棲棲應聘,七十餘國,與時竟不偶,知道終不行,感鳳泣麟,慨然有吾已矣夫之歎。然後自衛反魯,刪《詩》、《書》,定《禮》、《樂》,修《春秋》,立一王之法,為萬代之教。其次則敘十哲,倫四科,以垂示將來。當此之時,顏、閔、遊、夏之徒,適在左右前後,目擊指顧,列入四科,亦一時也。《孝經》雲:‘仲尼居,曾子侍。’此言仲尼閑居之時,曾參則多侍從。曾參至孝,不忍一日離其親。及仲尼旅遊曆聘,自衛反魯之時,曾參或歸養於家,不從門人之列,倫擬之際,偶獨見遺。由此明之,非曾參德行才業,不及諸門人也。所以不列四科者,蓋一時之闕耳。因一時之闕,為萬代之疑。從此辨之,可無疑矣。”

問僧

儒書奧義,既已討論。釋典微言,亦宜發問。

“《維摩經不可思議品》中雲:‘芥子納須彌。’須彌至大至高,芥子至微至小,豈可芥子之內,入得須彌山乎?假如入得,雲何得見?

假如卻出,雲何得知?其義難明,請言要旨。”

“法師所雲:芥子納須彌,是諸佛菩薩解脫神通之力所致也。

敢問諸佛菩薩,以何因緣,證此解脫?修何智力,得此神通?必有所因,願聞其說。”

問道士

儒典、佛經,討論既畢;請回餘論,移問道門。臣居易言:“我大和皇帝祖玄元之教,挹清淨之風,儒素緇黃,鼎足列座,若不講論玄義,將何啟迪皇情?道門楊弘元法師,道心精微,真學奧秘,為仙列上首,與儒爭衡。居易竊覽道經,粗知玄理,欲有所問,冀垂發蒙。”

“《黃庭經》中有‘養氣存神,長生久視’之道。嚐聞此語,未究其由。其義如何?請陳大略。”

“法師所答‘養氣存神,長生久視’之大略,則聞命矣。敢問‘黃’者何義?‘庭’者何物?‘氣’養何氣?‘神’存何神?誰為此經?誰得此道?將明事驗,幸為指陳。”

道士問

法師所問:“《孝經》雲:‘敬一人,則千萬人悅。’其義如何者?”

“謹按:《孝經·廣要道章》雲:‘敬者,禮之本也。敬其君,則臣悅;敬一人,則千萬人悅。所敬者寡而悅者眾,此之謂要道也。’夫敬者,謂忠敬盡禮之義也;悅者,謂悅懌歡心之義也。要道者,謂施少報多,簡要之義也。如此之義明白,各見於經文。其間別有所疑,即請更難。”

法師所難:“雲:凡敬一人,則合一人悅;敬二人,則合二人悅;何故敬一人而千萬人悅?又問:所悅者何義?所敬者何人者?”

“《孝經》所雲‘一人’者,謂帝王也;王者無二,故曰一人,非謂臣下眾庶中之一人也。若臣下敬一人,則一人悅;敬二人,則二人悅。若敬君上,雖一人,即千萬人悅。何以明之?設如有人盡忠於國,盡敬於君,天下見之,何人不悅?豈止千萬人乎?設如有人,不忠於國,不敬於君,天下見之,何人不怒?亦豈止千萬人乎?然敬即禮也,禮即敬也。故《傳》雲:‘見有禮於其君者,事之如孝子之養父母也。’如此,則豈獨空悅乎?亦將事而養之也。見無禮於其君者,誅之如鷹之逐鳥雀也。如此,則豈獨空不悅乎?亦將逐而誅之也。由此而言,則敬不敬之義,悅不悅之理,了然可見,複何疑哉?”

退

臣伏準三殿談論,承前舊例,朝臣因對之次,多自敘才能及平生誌業。臣素無誌業,又乏才能;恐煩聖聰,不敢自敘。謹退。

沃洲山禪院記沃洲山在剡縣南三十裏,禪院在沃洲山之陽,天姥岑之陰。南對天台,而華頂赤城列焉;北對四明,而金庭石鼓介焉。西北有支遁嶺,而養馬坡、放鶴峰次焉。東南有石橋溪,溪出天台石橋,因名焉。其餘卑岩小泉,如子孫之從父祖者,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