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彭打造的水師戰船分為兩種:一種是直進樓船,另一種是冒突露橈。直進樓船,顧名思義,船上有樓,分為數層,體積相對龐大,類似於大型軍艦,適於運兵糧和正麵戰。冒突露橈,後世又叫艨艟,船形狹長,體積較小,船槳露在外麵,人在船中,航速極快,類似於進攻型快艇,整艘船蒙以生牛皮,可以有效防禦攻擊,又開有弩窗矛穴,具備一定的進攻能力,通常用以奇襲突擊。
諸葛亮借東風,大抵是小說家演義,不足為憑。岑彭不用借東風,而是等東風,他選在這一天發動總攻,正是看中這一天大刮東風。
魯奇等人船隻下水,順著狂急的東風,逆流而上,快速向浮橋衝去。守軍望而大笑,送死來了,連箭也懶得放。魯奇等人衝到浮橋之前,船隻撞上攢柱,被反把鉤牢牢鉤住,進不能進,退不能退。守軍這才彎弓搭箭,濫射如雨。
魯奇等人殊死而戰,以弓弩還擊,同時點燃火炬,連續往浮橋上投扔。浮橋火起,火勢借著風勢,一燒不可收拾,浮橋很快斷為兩截,塔樓隨之崩塌,橋上守軍皆墜於江中,葬身魚腹。
橋樓俱毀,魯奇等人移開攢柱,岑彭大軍乘勢前行,與公孫述的水師大戰於長江之上。
公孫述水師的主力戰船為枋箄,以木竹製成,頗為簡陋,無論進攻還是防守,都遠非岑彭戰船的對手。當然,公孫述也造了一艘十層赤樓帛蘭船,光聽名字就夠嚇唬人的,然而卻隻有一艘,主要用來充門麵、鎮場子而已。
蜀軍向來將荊門、虎牙視為馬其諾防線,以為萬無一失,如今見漢軍輕易突破,殺到眼前,軍心頓時大亂。
江水滔滔,殘陽夕照,岑彭大軍順風並進,如虎入羊群,所向無前。蜀兵大潰,借用《水滸傳》中浪裏白條張順的一句打劫名言,不是吃了板刀麵,就是吃了餛飩,淹死者數千人,戰死者不計其數。
十層赤樓帛蘭船掉頭便逃,無奈航速太慢,早被一群冒突露橈團團圍住。漢軍登船而戰,斬蜀軍大司徒任滿、生獲南郡太守程汎。翼江王田戎僥幸逃脫,退保江州(今重慶市)。
經此一戰,公孫述苦心經營多年的水師全軍覆沒。對於漢軍來說,長江水麵從此暢通無阻,任由橫行。盡管如此,由於巨大的地形障礙,遠征依然艱難而緩慢。岑彭一路溯江而上,嚴令軍中不許擄掠,百姓大喜,爭開門降之。到了六月,岑彭抵達巴蜀門戶江關(今重慶奉節縣),巴蜀大地洞開眼前,且按下不表。
按照劉秀的戰略部署,滅蜀之戰為雙拳出擊,岑彭和來歙齊頭並進,南北鉗擊,最後會師於成都。為了協調時間,統一步調,由路途艱險的岑彭先攻,等到岑彭拿下江關,進入巴蜀,來歙再大軍出動,
且說岑彭進入江關,來歙聞報大喜,即刻揮師南下,直逼漢中。公孫述漢中守將為王元、環安二人,屯兵於河池。來歙圍攻河池,大破之,乘勝向白水關挺進。
來歙攻下河池,距離成都的直線距離已不足四百公裏。成都震駭,人人自危。公孫述久聞來歙威名,隗囂就毀在來歙手上,如果能除掉來歙,無疑可以大挫漢軍士氣,極大緩解眼前這場危機,於是秘選刺客,潛往漢軍營中,行刺來歙。
刺客姓甚名誰,今日已經不得而知,然而絕對是高手無疑。至於此次行刺過程,史冊同樣未予記載,或許是史家覺得沒必要在這種小人物身上浪費力氣,而且讓這種人物青史留名,弄不好還會教壞青少年,敗壞社會風氣。總之,在史書的記載中,下一個鏡頭,就已經是刺殺成功,來歙的胸口忽然就被插了一把劍,眼看便沒救了。
來歙自知必死,命人急召副帥蓋延。蓋延趕至,見來歙癱臥於榻,麵白如紙,血流遍地,心中大感悲慟,伏地而泣,不能仰視。
來歙見狀,怒斥道:“又不是小兒女,哭什麼哭!我遇刺客,不能再報效國家,因此才召你前來,以軍事相托。你再敢如此,我雖然中劍在身,難道就不能命人殺你?”
蓋延強忍悲痛,收淚起身。來歙向蓋延交代完軍中事宜,又從容作書,向劉秀簡單交代了幾句後事,然後擲筆於地,拔掉胸口之劍,血如泉噴,須臾氣絕。
劉秀聞來歙遇刺身亡,又見來歙絕筆之書,淚下如雨,悲傷莫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