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 七世遠親 (2)(2 / 2)

先是裁軍複員和罷郡縣之兵。

劉秀手下究竟有多少軍隊?不算賬還好,一算賬嚇一跳。刨除劉秀固有的部隊不算,光是受降過來的部隊,總人數至少便有一百四十餘萬人 ,如此龐大的軍隊數量,就算放到現在,也足以躋身全球前五之列。即使是太平盛世,如此龐大的軍隊養起來都嫌吃力,更何況是亂世初定、百廢待興?

裁軍複員,此前一直也在進行,東方掃平之後,始有大規模的遣返,健壯精銳則留,其餘老弱病殘,悉數遣歸鄉裏。

中央軍足以作戰,於是又罷郡縣之兵,詔曰:“今國有眾軍,並多精勇,宜且罷輕車、騎士、材官、樓船士及軍假吏,令還複民伍。”隻有中央軍,不設地方軍,此後便成為東漢的定製。

再是大量減省官吏。冗官閑職,一律廢除,又因人口劇減,撤並四百餘縣。一番精簡下來,帝國還是那個帝國,但劉秀的官僚隊伍,人數卻隻有王莽的十分之一。原來的水分之大,蠹蟲之多,可想而知。

以上兩條,一言以概之,大力削減吃公糧的人口。

再降稅賦,激勵生產。此前由於軍事需要,行什一之稅(即稅率為百分之十),此時則改回西漢舊製,三十稅一(即稅率為百分之三點三)。接著赦免囚徒,釋放奴婢,招攬流民,勸以農桑,增加貢獻公糧的人口。

又有祭祀孔子、興建太學諸舉,作文化複興之建設,不在話下。

再說回隗囂。在劉秀眼中,隗囂和公孫述是區別對待的。公孫述是敵人,而隗囂是同誌,而且是可以挽救的同誌。自始至終,隗囂從來沒有與漢軍為敵,而且多次幫助馮異擊敗公孫述,為朝廷立下大功。可以說,隗囂除了不肯親自入朝之外,沒有任何對不起劉秀的地方。

麵對這樣一個老好人,劉秀實在是下不了狠手。他總覺得,隻要再多一點耐心,加一些殷勤,早晚能把隗囂爭取過來,用不著雙方撕破臉,落得個兵戎相見。在他最困難的時候,隗囂都沒有背叛他,如今他已征服了帝國的大部,無論是人口、經濟、兵力,都占據絕對優勢,隗囂自然更加沒有理由背叛他。

劉秀信心滿滿,加緊發動對隗囂的外交攻勢。然而,似乎是老天故意作祟,離奇的外交事故接連發生。

先是劉秀遣衛尉銚期出使,滿載珍寶繒帛,前往隴西賞賜隗囂。銚期行至鄭縣,不承想,珍寶繒帛卻被盜賊偷了個精光,隻得怏怏返回洛陽。銚期是出了名的猛將,卻栽在一群名不見經傳的盜賊手上,豈不怪哉!

再有隗囂遣使者周遊入朝,來洛陽朝拜劉秀。周遊途經長安,順便造訪馮異的大營,一不留神,卻被仇家偷走了腦袋。豈不怪哉!

接連兩件怪事,仿佛不祥之兆,給和平解決隗囂問題蒙上了一層巨大的陰影。劉秀向來迷信,聞訊歎道:“我和隗囂之間,恐怕是很難如意了。”

而在公孫述這邊,趁著劉秀尚未對他用兵,決定先下手為強,派遣田戎與將軍任滿自江關出發,沿長江順流而下,試圖襲取荊州諸郡,結果遭遇岑彭迎頭痛擊,無功而返。

公孫述主動挑釁,劉秀麾下將帥借機群起上書,請願伐蜀。劉秀不忙表態,把將帥所上之書,滿滿裝了一車,遣使者送到隗囂處,美其名曰,伐蜀這麼大的事,必須先得征求隗大將軍的意見。

隗囂當然知道劉秀征求意見是假,試探他的忠誠是真。在隗囂的內心深處,他並不願意看到蜀國被滅,他的理想就是維持現狀,於是回書劉秀,滿篇借口,說什麼“關中甫定,三輔單弱,廢池喬木,猶厭言兵”,又說“劉文伯盤踞朔方,勾結匈奴,大為朝廷之憂”。總之一句話,伐蜀的時機尚不成熟。

劉秀接書大怒,都什麼時候了,你隗囂還抱有割據一方的幻想?看來對隗囂再也不能一味懷柔施恩,必須恩威並重,給他足夠的壓力才行。

劉秀於是命祭遵、耿弇、蓋延、王常、馬武、劉歆、劉尚諸將各率精兵,先期進發長安,與馮異會合。建武六年五月,劉秀也移駕長安,親自坐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