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破碎的陽光(3)(1 / 3)

抗戰後期,大後方兵源幾近枯竭。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政府派遣遠征軍出征緬甸遭遇慘敗,日軍趁機攻占緬甸和東南亞,切斷了中國通往外部的最後一條生命線——滇緬公路。深感兵力匱乏的美國人決定在印度重組中國駐印軍,其使命就是打通印緬國際交通線,為堅持抗戰的中國大後方緊急“輸血”。在這樣危機四伏的國際背景下,成千上萬的後方學生挺身而出,成為擔當這一曆史使命的主力,他們棄學從軍奔赴異國戰場,接受英美盟軍的現代化裝備,學習盟軍的現代化作戰理念,掌握先進武器與盟軍互相配合、並肩作戰,終於在血與火的戰場上打敗了強敵,完成了收複緬北和打通國際交通線的偉大使命。

稍有曆史知識的人都應該知道,八年抗戰敵強我弱,正麵戰場曆次重大戰役,多以中國軍隊失利和國土淪陷而告終,即便是台兒莊大戰、昆侖關大戰、長沙保衛戰等局部勝利其實也不例外,戰果得而複失。唯有反攻印緬之戰成為日本人的噩夢,它的意義不僅在於消滅了日軍精銳,還在於這是第一場以中國人為主力的現代化和國際化戰爭,同時也是中國軍隊在整個二戰中投入的唯一一場國際戰役,這是何等值得國人驕傲和自豪的曆史記憶!印緬之戰的勝利已成為中國抗戰乃至二戰最鼓舞人心的戰爭絕唱。而這次戰爭的作戰主體就是父親所在的“中國學生兵”。

須知,要取得這個勝利絕非易事,青年學子麵對的凶惡敵人是號稱“王牌中的王牌”的日軍師團,這支部隊曾經發動過“盧溝橋事變”,製造了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攻陷新加坡、馬來西亞,大敗英美盟軍和第一次入緬的中國遠征軍。除了現代化的裝備,年輕的中國駐印軍到底是靠什麼戰勝了強敵,讓中華民族做到了鳳凰涅槃呢?我相信曆史之謎就隱藏在一個個學生兵身上。統計數字表明,遠赴印緬作戰的學生兵中,大學文化程度約占百分之二十,高中文化程度占百分之五十以上,粗通英文或者具有較高英文能力的人約占四分之一。這樣一支高學曆的知識分子軍隊,相信即使是二戰時期的英美盟軍也無出其右!

我的父親就是這千千萬萬從軍學生中的一員。生在那樣的年代,他用行動踐行的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古訓,但這段異域從軍的經曆卻從此成為他人生中永遠的亮點。不幸的是,這支在印緬戰場摧枯拉朽的隊伍回國後又遇到了國共內戰,學生紛紛大逃亡。一時間,勝利者土崩瓦解,王者之師名存實亡。後來,父親和他的戰友大多重返校園繼續念書,走上了知識精英科學救國的道路。但是在建國後那段不正常的曆史歲月裏,他們幾乎無一例外地遭受了不公正對待,那段慷慨悲歌的從軍經曆居然變成了他們需要反複申明洗刷的“曆史汙點”,直至改革開放才予以改正。二○○五年,正值抗戰勝利六十周年之際,有關部門向所有參加抗戰的離休幹部頒發榮譽勳章,父親與他的戰友卻無一人獲得。我為此不平,但是那群老人卻表情淡淡的。經曆了戰爭的驚濤駭浪,這曆史的起起伏伏和個把身前身後評於他們又算得了什麼呢?

俱往矣!

二○○四年采訪期間,有一次給僅在一周前采訪過的老兵打電話,誰知他兒子說,老人家剛剛謝世。以後這樣的事情就屢屢發生。在將近一年的采訪中,至少有十幾位接受過采訪的老人相繼離世,很多人甚至沒能看到記錄他們人生的新書出版。歲月的流逝就是這樣殘酷無情。二○○九年,我父親也告別人世,到天堂與他的戰友們會合。如今成都地區那一代金戈鐵馬的學生兵存世者僅寥寥數人。

這部《父親的一九四二》嘔心瀝血寫作三年,它是我第一部帶有家族傳記性質的長篇小說,我以父親和他的戰友為原型塑造了一群征戰印緬的學生兵藝術形象。但是從某種意義上說,它更是一部濃縮的印緬戰爭史,再現和還原曆史的本來麵目。

這是我在父親墓前獻上的一束小小的鮮花,以寄托兒子永遠的懷念和哀思。

謹以此書,紀念所有為拯救中國和世界人民的苦難而投身反法西斯戰場的我的父輩,祈願他們的在天之靈安息!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