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寧開車送兩人去車站,在車上他高興地告訴他們,12月底他要去北京參加中國科學院舉辦的一個會議,到時候再見麵。16點15分,他們到了石溪車站,火車已停在那裏,徐遲和洪藍快步登上火車。火車開動了,楊振寧教授還站在那裏向他們揮手。
4.好朋友鄧稼先
1964年10月16日,一則消息震驚了全世界。浩瀚的戈壁灘上空升起一團蘑菇雲,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了!對這個消息最早作出反應的是美國,美國總統約翰遜發表言論說:“中國不過是爆炸了一個小東西。”
馬上又更正說:“中國爆炸的這顆原子彈要比美國當年在日本廣島投的威力要大得多。”
接著,蘇聯的赫魯曉夫在中國原子彈的爆炸聲中下了台。世界有人評論:“中國原子彈爆炸這一天,宣告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地位提高了。”
過了短短的兩年多時間,1967年6月17日,中國又成功地爆炸了第一顆氫彈。這消息令西方人瞠目結舌。西方的物理學家根本沒有把中國的物理學發展放在眼裏,當中國造出了原子彈以後,西方人似乎才明白,中國也有很傑出的物理學家。更使西方人不能完全弄懂的是中國發展氫彈的速度會如此之快。人們都知道,在美國,奧本海默被稱為“原子彈之父”,泰勒被譽為“氫彈之父”,而中國的“兩彈之父”又是誰呢?中國的“兩彈之父”就是與楊振寧有深厚交情的鄧稼先。鄧稼先與楊振寧從小就是好朋友,他1924年出生於安徽省懷寧縣,與楊振寧是同鄉。
在清華園兩家又是鄰居,兩個人的父親是多年的老朋友。少年時代的鄧稼先和楊振寧總在一起玩耍,他們一塊兒打牆球,彈玻璃球,比賽騎車、爬樹。小學畢業後,兩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學讀書,後來成了西南聯大的校友。解放前夕,兩人又都赴美留學。鄧稼先在美國普渡大學獲博士學位後立即回到了祖國,從此,兩人天各一方。
但是,他們的友誼卻一直保持著,綿延了半個世紀。鄧稼先回國後,在中國科學院工作。
1958年8月,他接受了一項非常重要的任務,告別了妻子和兩個年幼的兒女,帶領十幾位大學畢業生進入了茫茫戈壁灘。這年他隻有34歲。戈壁灘上物質匱乏,大家吃的是駱駝刺和沙棗捏在一起的黑色窩窩頭。這裏的氣候條件十分惡劣,冰雪覆蓋著大地,氣溫往往在零下30多攝氏度,風沙不斷。
但在這以後的28年裏,鄧稼先始終堅守在這裏,始終站在中國原子武器設計、製造和研究的第一線。20多年來,沒有人知道他們的姓名,沒有人宣傳過他們的事跡,他們把自己的姓名和對祖國、對人民的愛深深地埋在祖國最荒涼、最偏僻的地方。隻有當蘑菇雲在戈壁灘升起的時候,人們才想起他們的存在,才向他們投以敬佩的目光。當第一顆原子彈和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後,鄧稼先依然在從事著他的工作。十年浩劫開始了,在那是非顛倒的年代裏,就連為中國的核武器研製做出巨大貢獻的鄧稼先也不能幸免。他深知自己肩負的重任,為了國家的利益,他頂著來自各方麵的壓力,頑強地工作著。
1971年的夏天,楊振寧第一次回國訪問,一下飛機,他就列出了要見的人的名單,名單上的第一個就是鄧稼先。這張名單很快傳到中央,鄧稼先立即被召回北京。鄧稼先回到北京,他做夢也沒想到會見到分別了21年的老朋友楊振寧。一見麵,兩雙大手就緊緊地握在了一起,兩個人眼裏都閃動著淚花。
在宴會上,楊振寧悄悄地問鄧稼先:“聽說中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成功是有外國人參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