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翻開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名單時,就會驚奇地發現有師徒關係的比例高達40%以上。根據美國獲獎者的統計,有師生關係的達60%以上,其中物理和化學兩門學科的比例還要更高。從獲獎者數量上統計,從諾貝爾獎頒獎開始到今天,美國獲獎人數最多,並且遙遙領先於其他各國。同時,也有必要向人們明確指出,還有許多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指導老師,是沒有獲得諾貝爾獎金的著名科學家,這些人也是出自名師的指點的。英國劍橋大學著名的卡文迪什實驗室可以說是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搖籃,從這裏先後培養出了近30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丹麥哥本哈根有一個玻爾組織和領導的理論物理研究所,而這裏至少也培養出了8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玻爾本人過去也曾在卡文迪什實驗室湯姆遜和盧瑟福手下工作過。德國的哥廷根城也是著名科學家和諾貝爾獎金獲得者雲集的地方;這裏學術空氣異常活躍,歐洲、美國的許多獲獎者都有一段在哥廷根城學習和研究的愉快往事。美國的貝爾電話實驗室也是一個培養出較多獲獎者的地方,至少也有7人在這裏獲得諾貝爾獎金。在上文所說的這些地方,名師雲集,選題準確,設備優良,學術空氣活躍,許多青年人在這裏都能夠及時得到富有經驗的名師指教,因此這些青年人很快地就成長起來。在獲獎者當中,有父子關係和親緣關係的也屢見不鮮,他們由於得到了長輩和親戚的及時指導和教育而獲得巨大成就。
1975年獲得物理學獎的艾吉?玻爾是1922年物理獎獲得者尼爾斯?玻爾的兒子。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因研究氣體放電發現電子而獲得1906年物理學獎,他的兒子小湯姆遜由於用離子的晶體衍射效應發現了電子的波動性而獲得1937年物理學獎。布拉格父子由於用X射線從事晶體結構的研究而共同獲得1915年物理學獎。
1903年物理學獎獲得者是一對夫婦,他們是波蘭出生的瑪麗?居裏夫人和法國的皮埃爾?居裏,可是8年後,居裏夫人再次獲得化學獎。
1935年他們的女兒艾琳娜?約裏奧?居裏(小居裏夫人)和女婿約裏奧?居裏又分享了化學獎。
1970年生理學、醫學獎的獲獎者中有一位瑞典人馮?歐勒,他是1929年化學獎獲得者之一馮?歐勒?歇爾平的兒子。現在,師徒關係出現了更為普遍的多代延續現象。在諾貝爾獎金獲得者中可以追溯出五代相傳的情況:1909年化學獎獲得者奧斯特瓦爾德培養了能斯特,他於1920年獲得化學獎;接著能斯特的學生美國的密立根又獲得了1923年的物理學獎;1936年物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安德遜是密立根的學生,安德遜的學生格拉塞爾又獲得了1960年物理學獎。再如,獲1953年生理學、醫學獎的克雷布斯是瓦博格(1931年獲獎)的學生,瓦博格又曾跟隨1902年獲化學獎的費希爾學習,費希爾的老師是3年後才獲化學獎的馮?拜耶爾。如果再向前追溯,還可以找到在諾貝爾獎金設置以前的幾代先驅者。在科學發展的國際性、綜合性越來越強的現代情況下,社會上的師徒關係就更顯示了巨大的生命力。知識的傳授是人類社會的一種必然現象,在人類知識的積累還不多的時代,這種知識傳授過程簡單而易行,也不需要通過特殊的形式,隻是在某些單項技藝需要達到高超的程度時,才需要名師在某些方麵給予指點,而這種傳授過程在一家一戶或者在偏僻的環境下都能夠進行,在中國科學史上類似的家傳技藝,拜師學藝的情況較為普遍。近代科學發展起來以後,學校教育也得到了相應的發展,中學、大學和各種學術團體也紛紛出現了,許多有才華的青年在學生時代就開始了研究工作,如伽利略、牛頓、高斯、麥克斯韋等人都是在接受了一般教育後馬上有所發現而做出重大貢獻的。科學技術發展到了20世紀,簡單的傳授形式已經顯得很不夠了。
因此,大學後的學習就顯得特別重要。實踐說明,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登上科學的高峰,因此需要對少數有前途有才幹的人,進行特殊的培養教育。這就是研究生製度得以產生的時代背景。1895年,在劍橋大學卡文迪什實驗室,由湯姆遜教授主持開創了研究生製度。第一批國外的研究生中就有法國的郎之萬和新西蘭的盧瑟福。名師手下為什麼能出高徒呢?這首先是因為,這種結合不是一般的結合,在名師和高徒的結合中,導師對有前途的青年人經過了嚴格的考察和慎重的挑選後才加以培養的;另一方麵,學生也在對導師進行選擇,物色自己準備獻身的科學領域內能為自己信賴的著名科學家作為自己的導師。隻有在雙方的選擇達到一致時,這種結合才得以進行。但是,這種雙方的巨大努力往往由於種種條件的限製而不能取得成功,所以名師和高徒得到結合並取得成功的機會並不是很多的。在名師指導下能減少摸索道路的過程,這也是名師手下出高徒的原因之一。在現代科學研究的前沿陣地上,新的問題層出不窮,信息情報交流非常迅速。站在科學技術前沿的著名科學家,他們隨時都能了解迅速變化著的科學研究形勢,並且能夠把握研究的新動向,在他們手下工作和學習的人們,也就有了隨時了解最新信息情報的有利條件,這就能夠使他們的思想跟著時代的脈搏及時地思考新問題。名師對學生的指導不僅準確而且有效,是名師手下出高徒的一個重要原因。名師掌握著自己研究領域裏的最新信息和情報,有預見,有眼光,對相鄰近的學科的關係也看得很清楚,學生們各自研究課題的目標又被確定得很明確。培養出12位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著名科學家盧瑟福有兩句指導學生的名言:“我永不給一個人一個以上的題目”,“永不放一個人於無用的研究項目上”。盧瑟福總是讓他的學生集中精力考慮一個有用的具體問題而從來都不分散其注意力。他定期召集所有人員進行自由討論,發表想法,並以他豐富的經驗和洞察力,及時地指導和解決實驗上出現的疑難問題。這樣準確而有效的指點,就能使學生們很快地獲得成功。名師是知識淵博的人,他們能謙虛待人,又是極為嚴格的長者。要知道,在知識這位巨人麵前,來不得半點虛假和僥幸,遲鈍和懶惰與名師是無緣的。這就要求,來到名師手下的學生們一定要非常勤奮和努力。在核物理研究中經常有幾天幾夜的連續實驗,要從成千上萬甚至幾十萬張照片上才能分析出某個發現的跡象。居裏夫人就是在處理了幾噸礦渣以後才得到了0.1毫克氯化鐳的。這樣的例子非常多,這說明了科學研究工作的艱難性。科學研究不僅僅是需要大量的繁複計算,更重要的是要從紛繁複雜的現象中去發現事物的本質,要去發現前人尚不知道的規律性的東西。這就要求研究者要具備敏銳的頭腦和深刻細致的分析能力,而這些優秀思想品質的訓練,往往要在名師直接的影響下才能形成。名師和高徒之間的關係,還不僅僅是教與學的關係,還是互相學習和共同提高的關係;他們既是師與徒,也是良好的合作者,這就意味著他們的合作是科學上優秀分子的組合體。在這樣的組合體裏,師徒共同討論,互相質疑,互相啟發;他們在征服自然界揭示其奧秘的過程中,又是誌同道合的戰鬥者,這種組合體的聯合作用,能使他們更快更多地取得成績。在名師手下確實有許多有利條件,然而學生本身的素質也是極其重要的,沒有本人的刻苦努力,要取得成績同樣是不可能的。名師出高徒,雖然反映了某種客觀規律,但並不是唯一的規律,並不是說在名師指導之下一定能出高徒,也不是說沒有名師的指點就做不出成績來。在獲得諾貝爾獎金的人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是自學成功的,許多著名科學家也是通過自己的勤奮努力做出成就的。如20世紀最有影響的科學家愛因斯坦就是依靠自學成長起來的,他在瑞士專利局工作的7年,隻能在業餘時間從事研究。而這7年正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年頭,這7年他為20世紀的物理學奠定了基礎。化學家戴維,白天當醫生的學徒,晚上自學,他發現了鉀、鈉、鋇、硼、鍶等元素,後來還成為英國皇家學會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