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2)

秦惠從沒看到丈夫這樣激動過。她知道,在登上今天這高貴獎台的道路上,丈夫的腳印曾深深地烙在太平洋彼岸那一片深情的故土上,他在那裏出生、成長,在那裏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那裏,有家鄉,有親人,有培育他的老師,有令他難忘的鄉情。就在他們到達瑞典下飛機時,中國駐瑞典大使館的文化參讚徐中夫先生趕到機場來迎接他們,李政道和他握手握了很長的時間。她感覺出,丈夫同徐中夫先生的握手絕不是一般的交往應酬,而是把全部的思念祖國的感情都凝聚在那雙大手上了。

是啊!祖國,您的兒女正為您增光添彩。祖國母親也為擁有這樣的英雄兒女而自豪。

李政道和楊振寧,這兩位中華民族的子孫,用他們的聰明才智,再次向全世界表明:東方人並不笨,東方人和西方人具有同等的智慧和創造能力。當天晚上,諾貝爾基金委員會和瑞典皇家科學院,在市政大廳舉行盛大晚宴。出席宴會的有成群的宮廷顯貴和社會名流、著名科學家與諾貝爾獎獲得者及他們的夫人們。按儀程要求,在宴會前,獲獎者都要發表簡單的禮節性演講。

李政道作了簡短的演講後,楊振寧也發表了簡短的演說。第二天,1957年12月11日,大會按諾貝爾基金會條例規定,請獲獎者作正式演講。這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演講,獲獎者要向人們介紹他們的獲獎成果或工作情況。按照慣例,獲獎者要用本國語言發表演說。楊振寧首先走上講台,風度翩翩地用漢語說:“有機會同諸位討論宇稱守恒及其他對稱定律,我感到莫大的高興和榮幸。”

然後作了題為《物理學中的宇稱守恒及其他對稱定律》的演講。他在演講中概括地談了物理學中守恒定律的作用,介紹了導致推翻宇稱守恒定律的過程,並討論了物理學中的其他對稱定律。在楊振寧演講結束後,李政道登上講台,作了題為《弱相互作用和宇稱不守恒》的演講。

李政道用漢語風趣地說道:“關於現代物理學基本觀念的修正,是我和楊振寧博士在哥倫比亞大學附近的‘中國餐館’裏用膳前後經常討論而獲得的結論,今天終於能公之於世並得到各位的承認。”

他以娓娓動聽的語言在主要介紹了宇稱守恒定律被推翻以來的一些很有意義的激動人心的發展後,便離開了具體的物理內容,講述了中國古老而又有趣的孫悟空的故事來。他說:“孫悟空盡管一個筋鬥能翻十萬八千裏,但是他翻來翻去,還是沒有翻出如來佛的手掌心。我們在尋求知識過程中,可能作出迅速的發展,但是我們必須記住,即令我們翻筋鬥到如來佛的手指根上,但我們離絕對真理還遠著呢!”

李政道的講話博得了熱烈的掌聲。

李政道和楊振寧獲得如此崇高的榮譽,震撼了全世界。美國前總統卡特說:“曆史悠久的中華文化,對於我們永遠是一種啟示;中國的藝術,使我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許多華裔同胞在活躍和加強我國社會生活方麵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貢獻。”

3.名師出高徒:諾貝爾獎獲得者回顧

諾貝爾獎的設置已有近百年的曆史,它記錄了20世紀重大的科學成就,也包括了19世紀末的一些重要發現。諾貝爾當年的遺願是希望通過獎金的設置能夠對為人類的發展做過重大貢獻的科學家進行獎勵和表彰,並以此促進科學事業的發展,使科學更好地造福人類。以他的名義頒發的獎金對世界科學事業的發展確實起到了極為明顯的促進作用。概括起來有以下幾個特點。第一個特點,獎金的評定很重視探測手段方麵的創造性研究。在現代科學研究過程中,實驗設備和實驗方法是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的。現代科學研究的對象大部分是肉眼看不見、摸不著的領域,不借助於特殊的科學手段,就無法對它們進行研究,而探測手段的革新則往往帶來新的基礎。因此,現在許多國家都非常重視科研設備和工具的研製與更新,正因為這樣,諾貝爾獎金對每一項重大的探測手段的革新幾乎都給予了獎勵。第二個特點,諾貝爾獎金對基礎理論的研究也非常重視。人們都知道,基礎理論對於科學發展往往具有永久性和方向性的作用。20世紀以來,物理學的發展從宏觀世界到微觀世界,原子物理和原子核物理是物理學發展的前沿陣地,尤其是基本粒子方麵的研究,逐漸揭示了物質世界的本質。這一方麵的發展極為迅速,諾貝爾獎金的評定也對此給予了特別的重視。近百年來物理學獎的獲獎項目中,主要是基本粒子方麵的成果,其數量大約占一半左右。第三個特點,諾貝爾獎金對將科學研究成果用到實際生產中去是科技工作的最終目的也給予了足夠的重視。人們都知道,科學研究隻是手段,研究的目的是促進生產的發展,改變人類生活環境和生活水平,即研究的目的主要在於把研究成果運用到生產實踐中去。第四個特點,諾貝爾獎金的評定大都不是在這項成果剛剛公布的時候,而是在經過若幹年的實踐檢驗,證明這些科學家的研究成果確實對科學發展起了重大作用,甚至對生產的發展發生了重大影響之後才給予評獎。諾貝爾獎金的評選由於堅持了這一條,才保證了發獎項目基本上選得正確,保證了發獎對象的最高水平。現在,諾貝爾獎金已經在科學技術界成為一種榮譽的象征,獲獎者不但在本國,而且在國際上一般都有公認的社會地位和學術影響。許多國家都以本國的科學家能獲得諾貝爾獎金為榮,獲獎的人數確實也成了衡量一個國家科學水平高低的因素。如從1901年頒諾貝爾獎算起,到2003年止,美國共有273人獲得了諾貝爾科學獎金。由於獎金的巨大作用和影響,現在許多國家以及許多專門學會、基金會都以不同的形式頒發各自的科學獎金,對重大的研究成果進行獎勵,對重要的科研項目也進行資助,對有成就的科學家從經濟和精神上也給予表彰。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當然,科學的發展主要不是因為某些獎金的設置,而是社會生產發展對科學技術提出的要求以及實驗領域新發現的現象,還有國家的投資、國際間的合作和學術交流、學術研究上的民主作風、科學爭鳴、科研人才的培養、科學家的勤奮勞動、國家的科學政策等因素作用的必然結果。但不可否認,諾貝爾獎金從選題、措施、方法甚至指導思想等方麵都對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中國在不少科學領域的研究和先進國家相比還有不小的差距,中國要奮起直追,要多培養年輕科學家,能有更多的人獲得諾貝爾獎金,這就要求人們要了解諾貝爾獎金獲得者的師從情況。或許對這一情況的了解,有助於中國的科研政策的導向和科學家選擇科學的行為,特別是在知識經濟條件下的科技創新時代,師從情況的研究更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名師出高徒”是古今中外的一句名言。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繆塞爾森1970年在他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金的演說時說:“我可以告訴你們,怎樣才能獲得諾貝爾獎金,訣竅之一就是要有名師指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