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1章(2 / 3)

父親去世了。

父親的囑托,李政道一日也沒有忘記,他把父親的希望和囑托作為自己搞好科學研究的巨大動力。

李政道在“θ—τ之謎”的研究中,也時常想起恩師費米先生。那是1954年秋天的一個中午,他接到楊振寧打來的電話。楊振寧告訴李政道說,他剛聽說費米老師有病住進了醫院,而且這一次病情很嚴重。

李政道立即趕到了芝加哥醫院,站在費米先生的病床前,他感到又敬佩又心痛。費米先生顯得很清瘦,病魔正在摧殘著老師那老年的軀體。老師正在和病魔作鬥爭,他手裏仍然拿著物理書籍在研究,床邊放著打開了的筆記本。費米先生看到李政道來了,打起精神,很鎮靜地對李政道說:“醫生告訴我,幾天之後我就可以出院回家了!”

稍微停頓後,費米先生又說道:“當然,醫生也告訴我,並且是很清楚地告訴我,我隻能再活幾個月了!”

費米先生拿起床邊的筆記本讓李政道看,說那是他關於核物理方麵的筆記,他正在修改,計劃出院後利用能活的幾個月時間整理出版。費米先生問李政道:“我知道你和楊振寧對‘θ—τ之謎’很感興趣,這確實是一個重大的理論問題。你們現在研究得怎麼樣了?”

聽了老師的問話,李政道很高興,他知道費米老師現在仍很關心他和楊振寧的研究工作,於是很認真地說:“老師,我和楊振寧對這一問題很感興趣,也在努力研究,也有幾次理論方麵的嚐試,但都沒有結論。”

費米先生最後說:“我了解你們,我信任你們,隻要刻苦努力不放鬆,特別是要衝破形式主義,不要受前人束縛,大膽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你們一定會做出成績來的!”

三個月後,費米先生逝世了。

老師走了,但老師的話常常在李政道耳邊回響,老師的厚望是李政道排除困難的力量。在較長一段時間,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研究沒有進展。隨著時間的流逝,李政道和楊振寧發現,人們過去認識對稱性的基礎在於不可觀察量的假定,宇稱守恒定律之所以根深蒂固,就在於人們尚未能拿出違反這一規律的事實來。而這樣的事實,曆史愈長久,愈能在人們的腦海裏形成不可變更的思維定勢。這種心理現象對科學研究是不利的。科學要發展,就必須排除這種心理現象。事實上,科學的進步已為人們向傳統的學說提出疑問提供了新的證據。

4.初生牛犢不怕虎,大膽地假設

“θ—τ之謎”困擾了當時的物理學界。那個時候,物理學家們發現他們所處的情狀就好像一個人在一間黑屋子裏摸索出路一樣。經過長時間的研究,有這樣一個念頭一直在李政道和楊振寧的腦海裏縈繞,這個念頭就是:“也許人們的假定有失誤,宇稱守恒定律本身有問題,即或許在弱相互作用下宇稱本來就根本不守恒。”

後來的研究,被實驗事實證明的,就是宇稱守恒定律不適用於弱相互作用。當時,李政道和楊振寧很擔心他們的想法,因為這是向傳統挑戰,這是和宇稱守恒定律為敵。科學不是兒戲,推翻一種原理必須有足夠的證據,要用實驗來證明。傳統理論解決不了現實遇到的問題,這是明明白白的事實。

李政道和楊振寧決心弄清楚這個事實。他們兩人幾乎天天在一起,為了一個概念、一個公式、一個定理,廢寢忘食,夜以繼日地反複推敲,反複比較。但是,收獲仍然不大,因為這時他們仍然沿著傳統的路子去思考、去尋找那些可能推翻“宇稱守恒定理”的理由。

李政道和楊振寧越研究,越感到迷惑;同時,這個念頭越明顯也越強烈地出現在腦海,即“弱相互作用也許不守恒”、“弱相互作用也許根本不守恒”。他們總是自問:“我們的想法對嗎?”

“如果對,可怎麼又找不到證據?”

“如果不對,那麼這個門又在哪裏呢?”

在他們的研究中,這些念頭也總是在他們的腦海裏出現:“奇異粒子就是奇異粒子,它不一定守恒,也不一定按守恒定律運動?”

“奇異粒子在衰變不守恒以後,又會怎麼樣呢?”

經過仔細的歸納推理,他們提出了一個大膽的假設,即宇稱是雙重態的。他們還把討論的結果寫成論文在1956年第102期《物理評論》雜誌上發表。這一觀點一經提出,便遭到物理學界許多人的強烈反對。但兩位年輕人並不氣餒,他們認為他們畢竟邁出了第一步,向人們提出了他們解決問題的想法。

5.千呼萬喚,“弱相互作用宇稱不守恒”理論的提出

李政道和楊振寧的理論假設嚐試失敗了,這再次證明按老思路去研究新問題的路子是走不通的。但要對傳統理論和觀念提出懷疑,不僅需要有足夠的勇氣,而且更要有可靠的事實證據,科學需要大膽的假設,也需要小心的求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