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茶館裏的博士”對“θ一τ之謎”的研究在
“θ一τ之謎”出現之際,李政道和楊振寧也以極大的熱情關注著粒子物理中的新現象。這個時候,楊振寧仍然在普林斯頓研究所工作,李政道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搞研究。由於普林斯頓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相距不遠,所以他們兩人相約,除了打電話聯係外,每周各自到對方的住處去相聚一次,以便能更仔細地商討二人有興趣的問題。相會之時,他們討論最熱烈的問題是“θ一τ之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環境是最好的向導。一個人所做的每一件工作,或對某一問題很感興趣,基本上都與他過去所學到的知識、所認識的東西有很密切的關係;一個人的所有工作,也都與他過去所接觸的問題有極為密切的關係。
李政道和楊振寧之所以對“θ—τ之謎”產生如此之大的興趣,並最終帶領人們走出“漆黑的屋子”,這與他們以前所學的知識、所接觸的事物以及自己的興趣和特長有很大關係。科學來不得半點虛假。科學家在探索自然奧秘的時候也不允許有半點吞吞吐吐、含糊不清。可是,在“θ一τ之謎”麵前,不少科學家,包括著名科學家卻吞吞吐吐、含糊不清。麵對“θ一τ之謎”,兩位年輕的中國博士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勤奮努力、大無畏精神向世紀性物理難題挑戰了。
李政道在哥倫比亞大學苦苦地學習和思考,書桌旁、寫字台前、樹蔭下、草坪上、小河邊、實驗室裏,到處都有他的身影和汗水。在李政道的桌子上、床上甚至衛生間到處都擺著書籍和資料。為了弄清一個問題,有多少個夜晚,多少個白天,他忘記了休息,忘記了吃飯。
李政道決心要和楊振寧一起合力打開“θ—τ之謎”的大門。可是這座黑屋子的大門在哪裏呢?如果說中性K介子在衰變過程中不遵守宇稱守恒這個定律的話,那麼就意味著自己這麵鏡子有了毛病,因為左邊和右邊確實不一樣,這真是可怕的結果,李政道和楊振寧認為這種想法很可怕。多少個科學家正因為不敢相信這種可怕的結果,才寧可相信老的金科玉律的。再者,如果放棄這個觀點是否就意味著要拒絕承認全部最基本的物理定律?這是許多人連想都不敢想的事。
李政道也嚐試著以別的方法來解釋這種奇怪的物理現象。他做了一些研究,1955年整整一個夏天,他都沒有休息,常常到圖書館去查資料,到實驗室去做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