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1 / 2)

我在太原停留了將近半個月。

這半個月,我頒布了許多詔令。

首先,是封賞雁門有功將士軍民。根據曆史記載,楊廣在平安無事以後食言了,對雁門的有功之人封賞十分吝嗇,大失人心。

我可不打算食言。

守衛雁門崞縣將士,五品以下,皆升一級;有功者千餘人,升兩級,殉國者,追贈官職,撫恤家屬。綢緞百匹,予以兌現。

五品以上官員,不便升遷,無爵者賜伯爵,郡公以下,升爵一級,賜綢緞百匹;郡公以上,賜百金,綢緞百匹。

雁門、崞縣城中百姓,免三年錢糧賦稅,有功者三千餘人,賜從九品散官,殉國者,全家免五年錢糧賦稅,另賜銀撫恤。

雁門全郡並突厥所掠其他各縣,免百姓一年錢糧賦稅。

勤王各軍,並契丹、奚、霫和南突厥各部,均與賞賜。

如此一來,國庫又出去不少銀子,好在裴矩的貿易之策已見成效,連同拍賣專營權、賣糧,國庫還算有些家底。

除了封賞,還有一批人事調動。

李淵以功“升任”正三品太常卿,太常寺是管祭祀的部門,地位倒是很高,其實並無多少的實權,我把他調離太原,正是要架空他的實力。

雲定興倒是向我提了李世民的功勞,於是任命他做了正七品的鷹揚郎將。

宇文成都,從五品武賁郎將。

裴元慶,正七品鷹揚郎將……

王威,權攝(代理)河東道觀察使。

高君雅,河東道鎮守使。

這兩位是忠心耿耿的,不過才幹不足,好在李淵已經“調虎離山”,去了東都就職,這兩位放在太原,應該還算穩當。

和東突厥這一次是撕破臉了,我不得不考慮對東突厥武力打擊的問題。

但是東突厥不比契丹、黨項,和他的戰爭,隻能是一場全麵戰爭,必須準備充分。

現在,我暫時隻能采取守勢:

調禁軍兩衛向北,分駐太原、延安;

於定襄設定襄鎮,五原設雲中鎮,雁門設雁門鎮;

伊吾、敦煌、張掖、武威、靈武、上穀各郡,加繕城守,增郡兵至八百;五原、定襄、馬邑、雁門、朔方、婁煩,增郡兵至千;太原、涿郡,郡兵一千兩百;各道鎮守使親兵增至五百,觀察使護兵兩百,按察使、長史、監察禦史護兵百人。

隴右道增加軍馬的數量,以備騎兵作戰所需。

十月初三,我終於回到了闊別將近半年的東都洛陽。

元妃領著兩個孩子,在宮城門口熱切地期盼我們的歸來,順妃挺著大肚子在她身旁,還有一個多月,她就該生產了。淑妃、德妃和蕭妃自然也在。

這一刻,就宛如經曆了一場生離死別---隻有我知道,楊廣是不該死在雁門的。

我隻好勸慰她們無需過分憂傷:“朕不是好生生回來了嗎?”同時在心中再次提醒自己:“過兩年可千萬去不得江都啊。”

楊暕憑借在崞縣的表現,也終於獲得了我一定程度上的諒解,擺脫了“監視居住”的待遇。

皇帝的工作其實真的不輕鬆。

剛到東都,就有一大堆事情等著我。

說起來,倒也不全是壞事。

首先,李靖和楊玄挺他們已經平定了西南,濮部、望部、茫部、和部都已經降服,並且又北進收服了金齒部(今雲南德宏一帶)。

我下旨李靖等班師回朝,昭通、東安郡劃歸西川道,曲靖、安順郡歸黔中道,改南寧州總管將軍府為南寧都護將軍府,遷昆明郡,在昆明設通海鎮和兩個屯田校尉府;在雲南郡設大理鎮,也帶兩個屯田校尉府;設寧邊鎮(今雲南普洱)和兩個屯田校尉府,駐節都護濮望(在今雲南臨滄一帶中緬邊境一帶)茫(今西雙版納中緬老邊境一帶)和(今雲南紅河中老越邊境一帶)諸蠻車騎將軍府;設都護金齒校尉府和永昌郡(今雲南保山)。以上及所屬各土司府,統歸南寧都護將軍府。地盤雖然去掉一些,權限倒是大了,因為屯田等民政,也盡歸其節製。我對楊家兄弟這些年的表現,還算滿意,再說西南少數民族事務,各有土司負責,漢官在民政方麵的權限,也是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