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淪》裏的三篇小說細膩生動地寫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一部分留日學生的生活和情緒,表現了由於民族歧視和祖國的貧弱,留日學生痛苦、屈辱的內心世界。
鬱達夫說過:“我覺得‘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這一句話,是千真萬真的。”達夫信奉“自敘傳”的理論,他的作品大量采用作者自己的經曆、遭遇,從他筆下的人物身上,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的影子,感受到作者本人的思想情緒。他偏愛寫個人的生活體驗和情感體驗,《沉淪》充滿著感傷的情懷。鬱達夫寫出了一曲曲弱國子民的悲歌和哀歌。
大膽真率的性描寫是鬱達夫遭人非議的一個十分重要的原因。其實,《沉淪》的性描寫並不是為了滿足肉欲的刺激,而是為了表現靈與肉的衝突,突出個性解放的精神。也正因為如此,《沉淪》受到青年讀者的熱烈歡迎。
從參加創造社到1922年畢業回國,這一年多時間裏,鬱達夫又寫了《胃病》、《茫茫夜》、《懷鄉病者》、《風鈴》、《秋柳》等小說。此時,達夫雖然尚未完成學業,但他大半時間是在國內。上海、安慶等地的生活使他對國內的現實有了較多的了解。因此,在這些作品中,現實的投影明顯加重,作者描寫了軍閥統治下國內黑暗的現實生活。
《茫茫夜》是突出的一篇。主人公於質夫在日本留學時,曾過著放蕩的生活。回國後,到A地當了一名教員。在開始新生活的時候,他痛下決心,要戒煙戒酒戒女色,把舊時的惡習,改得幹幹淨淨。在學校裏,他深受學生歡迎,自己的精神麵貌也有了很大改觀。然而,好景不長。地方軍閥對學校施加壓迫,破壞教學秩序,趕走校長,唆使流氓搗亂。於質夫在黑暗現實麵前迷失了方向。為了排遣苦悶,他開始進出妓院,重新沉湎於酒色之中。作品沉痛地揭示了國內社會現實的黑暗,表現了對軍閥黑暗統治的強烈譴責。
這幾篇小說大都以於質夫為主人公,從不同側麵描寫了一個懷才不遇,報國無門,富有正義感和同情心的知識分子形象。這個人物身上交織著複雜的矛盾。在日本時盼望回國,回國後卻又不斷幻滅;他想有所作為,卻又找不到前進的道路;他不甘沉淪,卻又缺乏自拔的精神。這個人物鮮明地反映出鬱達夫本人深刻的思想矛盾。
鬱達夫的小說,明顯地受到日本“私小說”的影響。“私小說”是20世紀初日本一股重要的小說潮流,主張以作家自己的生活瑣事和情感體驗為題材,側重於顯示人物的心理,不講求情節的完整性。鬱達夫與“私小說”作家常有來往,參加他們的活動,閱讀他們的作品。他尤其欽敬葛西善藏、佐藤春夫等小說家。這些作家直接影響了達夫的藝術風格。
注釋
①②③ 鬱達夫: 《雪夜》。
④ 見鬱達夫1919己未年9月26日日記。
⑤⑩ 郭沫若: 《論鬱達夫》。
⑥ 郭沫若: 《創造十年》。
⑦ 鄭伯奇: 《憶創造社》。
⑧ 鬱達夫: 《中途》。
⑨ 周作人: 《沉淪》,1922年3月26日《晨報副刊》“文藝批評欄”。
鬱達夫: 《懺餘集·懺餘獨白》。
鬱達夫: 《五六年來創作生活的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