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0章 高宗求和(3 / 3)

果不出嶽飛所料,金國之所以與宋朝議和,隻是為了麻痹南宋朝廷,好及時調整策略,選準時機,再大舉進攻南宋,達到吞並宋國的目的。

紹興九年(1139年)七月,由於兀術和撻懶在是讓宋朝交還失地還是俯首稱臣的問題上,發生了嚴重分歧,於是,兀術聯合其他幾個主張對宋作戰的將領發動政變,將撻懶的得力幹將處死,把撻懶貶為行台左丞相,剝奪了他的兵權。八月,又將他以“與南宋串謀交還割地”的罪名逮捕,押解到兀術大營處死。兀術升任都元帥,總攬金朝軍政權。

紹興十年(1140年)五月,兀術接到金熙宗的命令,要他率兵侵宋,“收複疆土”。這次兀術改變秋季發動攻勢的軍事常規,改為在炎熱的夏季用兵,他以“大閱”為名,把各部兵力調集到祁州(今河北安圖縣)的元帥府。

隨後金軍兵分四路,大舉南下。宋朝的東、西、南三京的官員或望風迎降,或棄城逃命,金兵很快占領了汴京、洛陽等地。接著,兀術親自率大軍攻打順昌府(今安徽阜陽),結果遇到了劉錆(qiang)的頑強抗擊。

高宗和秦檢早就得到金朝將要廢棄議和的可靠情報。紹興九年三月,宋使王倫到達汴京,與兀術辦理交割河南地界的手續。兀術帳下有個王倫從前的屬下,他顧念舊日恩情,悄悄地向王倫透露了兀術準備發動政變,殺撻懶等人的陰謀。王倫聽了急忙寫了一道秘密的奏折,將這危急的形勢報告給了高宗,請求宋廷開始加緊防備,派張俊守在東京開封府,韓世忠守南京應天府,嶽飛守西京河南府,吳玢守長安,並由張俊重開督都府,統領各路大將,以便在發生不測時容易調派。但是高宗和秦檜對此卻不理不昧,命令王倫照舊出使金朝。紹興九年六月,王倫渡過黃河,剛到達中山府,就被金朝扣壓起來,沒有絲毫行動的自由。

金朝貴族派宋朝副使藍公佐回到宋朝,按照議和時的約定索取巨額的“歲幣”,並且提出了宋朝必須用金朝年號等無禮要求,大肆對宋朝進行挑釁,為進一步發動戰爭做準備。形勢已經發展到有一點火星就要引起熊熊戰火的地步,可是高宗依然不緊不慢的,在眾將領的一再要求下,還是不肯派大部隊進駐河南。

韓世忠眼看著金朝發生政變,於是主張先發製人,乘虛掩擊。高宗卻照樣對之不加理眯,還說韓世忠是一個村野武夫,不識大體,說什麼如宋動兵,那金國又怎麼會信任我們呢。就這樣,高宗沒有采取任何相應的措施,隻是在坐等金國翻臉毀約。

等到金兵攻克洛陽等地時,宋高宗才如夢方醒。而秦檜其實早就醒悟了,卻沒有采取任何應急措施。他派在河南地區的那些地方官,在金兵入侵時,一個個嚇得屁滾尿流,毫無抵抗的能力。

這樣,在議和中高宗用非常屈辱的條件才換回來的河南各地,很快又落到金軍手中,他心中的羞惱可想而知。

秦檜以前曾經表明,要以誠意來對待敵人,其實,投降派的所謂以誠對敵,隻是用來掩蓋其投降的真正麵目罷了,按照慣例,在屈膝求和破產之後,作為議和派首領的秦檜應該自動請罪離職,但是,在這兩年時間裏,抗戰派官員大都被貶黜了,秦檜悉心培植的黨羽已經遍布朝廷,他的勢力可以貫通朝廷上下,所以秦檜唯一擔憂的就是高宗的態度了。為了保住相位,不再重複被罷免相職的曆史,秦檜不斷地派出親信去探聽高宗的意圖。經過秦檜精密的籌劃,禦史中丞王次翁第一個向高宗進言:“如果因為發生了一點小事,就更換宰相,那麼新宰相未必就比原來的賢明,而且如果更換人員,那麼其他官員也得不斷更替,對於國家來說沒什麼好處,希望皇上能以此為戒,不要在這個時候讓小人乘虛而入。”王次翁說這話的目的就是要高宗不要罷免秦檜,而高宗聽得連連點頭。有了一次承諾,秦檜依然放心不下,又派人進行試探,了解高宗在和戰問題上是不是態度已經有所改變。這人就是皇帝的侍從官馮檝,他是秦檜的心腹。

一天,馮乘著皇帝身邊沒人,就問高宗:“如今金人要進犯我國,我們必定要起兵抵擋,像張浚這樣的大將,必定是要帶兵上陣的吧!”

高宗聽了,怒氣衝衝地說:“即使要亡國,我也不會采用這樣的人。”秦檜聽說後,知道高宗絕對不會用張浚這個很有聲望的抗戰派將領,就像吃了一顆定心丸。

這件事表明,高宗仍然沒有堅決抗金的打算,妥協投降的政策還是沒有改變。實際上,即使沒有王次翁為秦檜做說客,高宗也不會罷免秦檜的。因為兩人都一心向著求和。在緊迫的形勢下,他們反而會靠得更近,以便更好地壓製抗戰派的活動,更好地贏得金國的歡心。

這次金軍南下,秦檜又向宋高宗獻計:先發布一道聖旨,表白當初求和也是為了國家利益,現今金朝出爾反爾,便應以武力對抗,同時,命各路統兵大帥竭力盡忠。在金軍大舉進犯的危急情勢下,盡管高宗等人骨子裏依然想的是如何在金國的遮蔽下尋求一塊地盤,但是麵對這樣的威脅,還是要作一番抵抗的。於是,南宋朝廷發布聲討檄文,以節度使的官銜,銀五萬兩、絹五萬匹、田一百頃、第宅一座,懸賞擒殺兀術;同時任命韓世忠、張俊和嶽飛兼河南、河北諸路招討使,擺出一副要收複失地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