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從長遠來看,這畢竟不是一個長久之計,議和並不能保證維護得了國家的尊嚴,保得了我國人民的安寧。……我有幸生活在這個和平時期,能夠看到議和這樣的大事。但是,我作為國家大將,對國家沒有做出什麼貢獻,不僅自己感到慚愧,在全軍將士麵前我也覺得很愧疚。而且,我還時常過多地擔憂,經常感到不解,不知道敵人為什麼會答應議和。我想不明白其中的道理,但是我想此事一定有詐。我還有一個顧慮,我擔心即使我們對金國卑躬屈膝,言聽計從,並且增加貨幣來達成和議,結果金國也不會領我們這份情,反倒會得寸進尺地侵略我們大宋的利益。
因此,我願意製定奪取全勝的謀略,希望在收複兩河失地後,再迅速地收複燕雲等故國土地,最後達到為國複仇雪恥的目的。我向天發誓,一定要金人跪拜稱臣!
這一封“賀表”,深沉而有力地表達了南宋人民受壓抑的抗金呼聲,因此立即被人民互相傳誦。“賀表”剛送往臨安,嶽飛就接到了聖旨,升遷為開府儀詞之司。嶽飛很難接受這樣的榮譽,他接連上書,要求皇上收回成命。
可是心虛的高宗堅決不允,他連續下詔書,提出種種理由,說什麼軍隊在嶽飛的統治之下,軍容整齊,軍威大振,國家也日漸平和強盛,正是因為嶽飛的緣故,才能順利地達到議和的目的。高宗將議和達成的許多功勞歸到力主抗金的嶽飛頭上,以榮華富貴來遮掩嶽飛的嘴巴。
但是嶽飛一向對賣國求和深惡痛絕,因主和派一手把持朝政,自己意見不被接納,隻好對此事采取退避的態度,然而高宗卻將議和成功的功勞很大一部分歸結於嶽飛頭上,如果接受了官職,就是把恥辱當成了光榮,對一生氣節高尚的嶽飛來說,是一個莫大的汙辱,嶽飛又怎麼甘心接受這樣的賞賜呢?
在奏書當中,嶽飛不僅表示出對國家大事強烈的憤慨,而且他對官職堅決的推辭所表現出來的正義凜然,對那幫因賣國得逞,正在歌舞歡慶的高宗君臣來說,是一個非常明顯的對比。而嶽飛身為宋朝十萬雄師的統帥,在投降之氣四處蔓延,投降派苟且偷安,把持朝政的情形下,依然不忘北伐大誌,時時刻刻地想著複國仇、雪國恥的宏願,在曆史上立起一道不朽的愛國主義的豐碑。
這對南宋廣大的愛國人民來說,是一個莫大的鼓舞,而對秦檜等人,卻如芒刺在背,一心為囯的嶽飛成了他們的眼中釘、肉中刺,大有不拔不快之意。至此,主和派和抗金派之間的裂痕更深了。
南宋史冊列入了嶽飛幾次上書力辭官職的事實,並且,嶽飛的事跡在宋朝國土的大街小巷中廣為流傳。
嶽飛一而再、再而三地拒絕受封,隻是出於內心的真實,而決沒有標新立異、嘩眾取寵的意圖,這一切主要是告訴高宗,告訴秦檜等人,議和隻是一個暫時的策略,不是長久安邦之計,說不定什麼時候金軍就會撕毀和約,大舉侵宋了,所以隻有加強防備,增強國家的實力,防不測於未然,才是最上策。
嶽飛是非常有遠見的,他超出了現實,看得很遠,具有極其敏銳的洞察力,是一個極其出色的軍事家。
《小重山》
嶽飛不僅是一位傑出的軍事家,而且在詩詞方麵表現得也很有才華,他的詞在民間流傳很廣,字裏行間充滿了激越的愛國主義精神,表達了堅決抗金、收複國土的宏大誌向。
前麵提到的《滿江紅》就抒發了這種強烈的情感。而另一首名為《小重山》的詞,卻是以一種低沉憂鬱的筆調將內心的愁悶傾訴出來。
這首詞是在高宗和金國達成議和後寫的。嶽飛對投降派賣國自賤的做法表示了無比的憤慨,卻又無法阻止他們求和的腳步。麵對這一切,他食不知味,睡不安眠,日夜憂慮。
一天晚上,嶽飛想著複國大計渺無希望,心裏的話沒人傾聽,就提筆在紙上寫下了這一首膾炙人口的《小重山》: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裏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
人悄悄,窗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
知音少,弦斷有誰聽。
這首詞的上闋寫的是:夜深人靜的夜裏,四處都是靜悄悄的,隻有田野裏傳來的小蟲的鳴叫聲。夢裏我又回到了故園,是多麼的快樂和欣喜啊。可是醒來後,才知道那隻是一場夢,而窗外明朗的月亮正高高地掛在天空,傾瀉出如水的月光。
下闋寫的是:為實現收複中原的理想,我東征西討,奮鬥了那麼久,連頭發都熬白了,可是故鄉的鬆竹盼我也盼老了,我回家的路卻依然受阻。我心裏有許多話想說,可是知音太少,沒人能夠真正地理解我的心情。雖然想彈支曲子排遣愁緒,可是即使將弦撥斷了,又有誰能明了呢?
嶽飛為抗金大業付出了許多心血,可是卻不為高宗等人所接納,北伐之路屢屢受阻,因此難免有曲高和寡、知音難求的感慨,這是一聲多麼沉重的歎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