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成吉思汗:信仰與真理並存(1 / 3)

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速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裏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元史·太祖本紀》

我殆壽終矣,賴天之助,我已為汝等建一廣大帝國,自國之中央達於四方邊極之地,皆有一年行程。設汝等欲保其不致瓦解,則須同心禦敵,一意為汝等之朋友增加富貴。汝等中應以一人繼承大位。我死,應奉窩闊台為主,不得背我遺命。察合台不在側,應使其無生亂心。——《蒙古秘史》

成吉思汗留給後代的不僅僅是滅金方略,給元朝留下的也不僅僅是一個能征善戰的領導人,他真正留下的是一種忠誠的信仰和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如果說,他的遺囑是一盞為他後代前行的指路明燈的話,那麼,從字裏行間流露出來的“長生天”信仰與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就是一麵日不落帝國的太陽,永遠照著他的後代去肆無忌憚的征服。

1、一個噩夢

1226年春天,成吉思汗的身體突然變得極差起來,一天晚上,他做了一個噩夢。這絕對是一個不祥的夢,因為他早上一起來,就把三兒子窩闊台和小兒子拖雷從駐地叫來。這兩人騎著高頭大馬跑了五天才跑到父親身邊,成吉思汗召見了兩人,大吃了一頓,吃飽喝足後,就把所有人都趕出帳篷,對二人密語道:“我可能要歸天了,這麼多年幸有上天保佑,使我為你們擴建了一個廣大帝國,從國之中央到四方邊極之地,騎馬還需要一年的時間。如果你們想維持這一邊疆,就必須要同心協力,兄弟之間不可相互攻擊。你們中要有一個人繼承我的大位。我認為窩闊台可以。”

這是1226年春天,離成吉思汗去世還有一年半的時間。其實,成吉思汗的這道遺囑按照蒙古人的繼承習俗,並沒有任何意義。

首先,成吉思汗作為一家之長,他讓窩闊台繼承漢位就違反了蒙古人的繼承習俗。蒙古人在家庭經濟財產製度上的習俗是“幼子繼承”製,普通百姓人家,首先分家立業的是長子,幼子往往在父親的蒙古包裏繼承家中的“火灶”。在幼子繼承觀念裏,除指繼承者享受父母遺產之外,還包含繼承父親蒙古包的“火灶”,即延續血統一思想,維係後嗣之意。

其次,作為一國之君的成吉思汗,想要把國君的位置讓給窩闊台,就與蒙古人在選立國君時的製度有了衝突。蒙古人在選立自己的“大汗”時,必須要通過忽裏台的推薦。忽裏台是蒙古部落和各部聯盟的議事會,簡單的來講,就是蒙古貴族坐在一起推舉首領的大會。

也就等於說,成吉思汗的家產(最主要的是軍隊)是必須要由拖雷繼承的,而他指定的繼承人窩闊台是否能真正成為大汗,必須要通過忽裏台大會的認可。

事實上,早在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前,也就是1218年,他對自己接班人就有了慎重的考慮。最先提出這個問題的是成吉思汗的老婆也遂皇後。當成吉思汗準備要西征花剌子模時,這位皇後對成吉思汗說:“您將要踏上萬裏征途,平定眾多的國家。可人有旦夕禍福,世界上沒有長生不老的人,萬一您有個三長兩短,您辛苦創下的基業由誰來管理呢?”

成吉思汗沉思良久,點頭稱是。於是,他找來長子術赤和二兒子察合台,把也遂皇後的話講了一遍,然後問術赤:“你的意思怎樣?”

術赤還沒有回答,察合台就忍不住了,他跳出來大叫道:“父親問術赤,是不是想立他?他母親可是蔑兒乞族的人渣。我們怎麼能受他管?”

術赤最恨別人提到他的出身,大怒,站起來就像察合台撲了過去。兩人想要摔蒙古交。成吉思汗身邊的大臣急忙勸阻住,並對察合台進行了一番教育,察合台這才冷靜下來,並微笑著說:“術赤的氣力人所共知,您的兒子中我與術赤最長,願與術赤並力,為父效命。誰要退避,就萬刀穿心。三弟窩闊台為人敦厚,可承大業。”

成吉思汗這才慢慢地點了點頭,又逐一問過術赤、察合台、拖雷,三人皆同意以窩闊台為繼承人。也就是說,讓窩闊台當自己的接班人早在1218年就已經定下了。

為了讓自己的意願順利達成,成吉思汗經常和四個兒子講一個多頭蛇的故事。寒夜裏,一條多頭蛇想要進洞禦寒,然而每一個頭都想先入,爭執不讓,結果凍死在洞外。隻有一頭的蛇卻能順利入洞過冬。成吉思汗跟兒子們說:“如果你們人人都想當大汗,豈不是變成了故事裏的多頭蛇了嗎?”

他做噩夢的這一年對於蒙古國來講,是一個大好的年頭。這一年,第一次西征已經結束,蒙古國凱旋而歸。從他確立窩闊台為接班人的1219年到做噩夢的前一年,他消滅了西域的強國花剌子模,在這場西征中,蒙古軍隊西越裏海、黑海間的高加索,深入俄羅斯,在1223年大敗欽察和俄羅斯的聯軍。他又揮軍追擊花剌子模的太子劄闌丁,在印度河流域打敗之。凱旋東歸後,他將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給三個兒子(蒙古本土由小兒子拖雷掌管),這些封地分別被稱為欽察汗國、察合台汗國、窩闊台汗國。

2、三大遺命

但1226年的春天,成吉思汗的夢並沒有應驗。他的身體也開始好轉,他又開始了自己的開疆擴土的夢。這一次,他把馬鞭指向了西夏。

早在他西征前,就要求西夏這個附屬國出兵從征,但西夏拒絕了他。西征結束後,他不顧疲勞與疾病,立即展開了討伐西夏的戰爭。在一切準備就緒後,他開始了討伐西夏。但就在1226的冬天,出事了。這年冬天,他在三音諾顏部的阿兒不合山射獵。在這之前,他最為信任的道士丘處機就勸他停止圍獵。因為在西征時,他受過箭傷,十分嚴重。但他不聽,這年冬天的阿兒不合山狩獵活動,他的坐騎與野馬相撞,六十五歲的他被撞落馬下受了很重的傷,舊傷新傷一起發作,他的兒子們都勸他回國養傷。可是西夏堅決不讓,他們放出口風來,狂妄之極,惹得這位大汗暴跳如雷,他不顧身體未愈,輾轉各地指揮作戰。到了1227年六月份,他開始了發燒。又加上當時天氣炎熱,流動作戰的辛勞,他再也無法翻上馬背了。

這隻是成吉思汗生理上的打擊,在心理上,他更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撞。在他病倒後,他的大兒子術赤因病去世。也就是在這個月,一直給他希望的道士丘處機也死掉了。

丘處機被世人稱為長春真人,出生於金國。在各個國家都有很好的聲譽。1219年5月,成吉思汗西征,路過曾被他滅掉的乃蠻部故地時,一個漢人向他進獻藥方,順便提起了丘處機,說他能煉長生不老之藥,年高三百餘歲。與曆代帝王無異,成吉思汗也期盼長生不死,聽到這個消息後,立即派人帶著虎頭金牌和一封詔書,前去請丘處機。

此時,丘處機正在山東修煉。收到成吉思汗的詔書後,於1220年2月,從山東觸犯,一路北行,3月份抵達了燕京。當他得知成吉思汗已經從乃蠻古地拔師西征後,就寫了一封《陳情表》上書成吉思汗,裏麵對成吉思汗的文治武功極盡讚美之辭。

成吉思汗看了信後,非常高興,但他不可能在原地等著丘處機的到來,他要一直西征。於是,丘處機隻能按照成吉思汗的安排,跟在他的後麵,直到1222年4月5日,丘處機才見到了駐紮在八魯灣的成吉思汗。

一見到丘處機,成吉思汗就說:“金、宋征聘你,你都拒絕了,而你卻不遠萬裏來見我,我很高興。”

丘處機說道:“山野之人奉詔而來,此乃天意。”

成吉思汗接著便問:“真人遠道而來,不知有無長生不老之藥嗎?”

丘處機坦言:“世上隻有延年益壽之藥,從來沒有長生不死藥。”

成吉思汗當時很失望,但他對丘處機的“誠實”很是欣賞,這以後,成吉思汗就把丘處機留在身邊,經常和他探討內丹養生之道。

在這位傲視天下的大汗看來,不死之藥並非是人人都能得到的。他把丘處機留在身邊,大概是想以誠心來打動丘處機,讓他拿出不死之藥。1224年,成吉思汗讓丘處機回到燕京,並讓他住下來,並且經常惦記著這位老朋友,他在一次聖旨裏對丘處機說:“我不曾忘了你,你休忘了我者。”與其說,這是成吉思汗對丘處機的眷戀之情,倒不如說是他對丘處機仍抱有“不死藥”的希望。但是,丘處機死了,成吉思汗想要長生不老的希望破滅了。

他感覺到了大限已來,而且已經沒有任何人可以阻止這種事情的發生。一代天驕到了這個時候,所能做的,隻有為自己打下的江山進行一次總體的規劃。

簡單的來講,成吉思汗臨終有三大遺命。

一是再次明確繼承人。讓諸子立誓,擁戴窩闊台繼位。

二是對諸子、諸將安排滅金方略。他說:“金精兵在潼關,南據連山,北限大河,難以速破。若假道於宋,宋金世仇,必能許我。則下兵唐、鄧,直搗大梁。金急必征兵潼關,然以數萬之眾千裏赴援,人馬疲弊,雖至弗能戰,破之必矣。”

三是對自己的身體做了交代,他說:“我不願死在家裏,我要為名聲和榮譽走出去!”

這就是成吉思汗,一個把一生都獻給了戰場的人,就是死,也要在戰場上結束自己波瀾壯闊的一生。

這三道遺囑,成了成吉思汗在世上最後的話,也成了他為後世和自己做的一個最為深刻的預見和總結。

3、最後一個月

讓我們再來詳細回顧一下這位天之驕子臨走時的情景。

1227年閏五月,寧夏的酷熱讓這位蒙古大汗吃盡苦頭,他隻好到六盤山腳下的開城避暑,開城南依六盤山,是控扼秦隴咽喉的戰略要地,自古以來,中原王朝與北方少數遊牧民族的分界線都在此。成吉思汗一定還記得,11年前自己在攻打金政權占據的潼關失利後的情景。那時,他始終找不到滅掉金國的最佳方法。他找來金國降將郭寶玉詢問攻取中原之策,郭寶玉就獻出了攻夏滅金再取宋的計策。六月份,他就病倒,從這時到第二個月的12日,他一直沒有出過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