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誰主台塑——誰是台塑新舵手?(3)(3 / 3)

關於台塑的接班人,王永慶主張公平競爭,是王文洋,還是王文淵?王永慶曾說:“他們將來做什麼,由他們自己去決定。”

我們前麵已經說過,王文洋因為呂安妮事件被王永慶趕出台塑,他自己跑到大陸創業。這樣,在王永慶的心目中,台塑的接班人就隻有王文淵了。但事實上,台塑接棒人還是一個未知數。

2006年6月5日,台塑集團總管理處以3000多字的篇幅發表了一份有關王永慶和王永在昆仲攜手“退居二線”的新聞稿。稿文稱:“本企業創辦人王永慶董事長感於年事漸高,在經過近幾年的悉心安排,迄今接手經營的企業領導班底已經趨於穩固成熟,乃決定偕同攜手共創事業數十寒暑的王永在副董事長一起卸下重擔,陸續退出關係企業內各公司的董事會,正式將公司交由接棒者承續經營。”

像曆次所發布的重大新聞一樣,王永慶“交棒”的消息自然又是各方高度關注的焦點。人們關注的目的顯然是想從台塑集團領導層的平穩過渡中獲得某些啟示。如果平穩過渡,那麼王永慶的智慧對島內外眾多華人企業領導人的自然交替則是一個參考,對公司高層治理理論與實踐也是一個貢獻。

實際上,早在2001年,台塑集團新老兩代之間的權力交接便在外界不知不覺中悄然開始了。當年,王永慶決定在集團內成立一個新的決策機構——行政中心。新機構由各大公司及總管理處等單位的6位最高專業經理人擔任委員,他們分別是:台塑公司總經理李誌村、南亞公司總經理吳欽仁、總管理處副總經理楊兆麟、台化公司總經理王文淵、塑化公司總經理王文潮、長庚生技公司總經理王瑞華。

行政中心的運作方式是“集體決策”,即各項重大政策及投資案均通過行政中心會議充分討論,然後再將結論提報給王永慶與王永在作最後裁決。其中,王永慶特別要求,凡提報給行政中心的議案,均須6位委員“集體討論並全票通過”方能呈報。

後來,行政中心的人員組成又作了一次調整,加入了長庚生醫公司總經理王瑞瑜,也就是後來外界熟知的“台塑集團7人決策小組”。接著王永慶又進一步做出決定,在行政中心架構內設立“總裁”及“副總裁”兩個職位,人選分別自行政中心7位委員中產生,其中總裁由王文淵擔任,副總裁由王瑞華擔任。

幾年來,行政中心的運作一直很順利。有鑒於此,王永慶與王永在決定利用2006年上半年台塑公司召開股東會的機會公開對外宣布“交棒”,逐一退出集團內各公司的董事會。王永慶認為,集團的發展惟有在穩固製度的前提下,持續通過行政中心的運作來發揮企業的整體性力量,才能實現永續經營。

出於感念王永慶和王永在的功績,台塑集團按照台灣企業的慣例尊稱二人為企業創辦人。二人今後雖不再過問具體事務,但對於重大事項仍將從旁給予決策委員會必要的指導和支持,以確保集團能夠穩健經營和永續發展。

為穩妥起見,王永慶將與他同時退休的台塑公司副董事長王金樹轉聘為集團的最高顧問,繼續為“接棒人”提供指導及協助。王金樹早年便加入台塑的管理團隊,是台灣企業第一代專業經理人隊伍中的一個代表性人物,為整個台塑集團的發展貢獻了畢生的精力。王永慶此舉重情重義,無疑是對集團老臣的一份尊重和敬意,對新管理團隊的心理穩定和公司永續經營起到了一種“承上啟下”的作用。

企業經營後繼有人既是王永慶和王永在最引以為驕傲的,同時也是他們準備打破“富不過三代”這一怪圈的一個法寶。他們認為,用對人,走對路,企業才有出路。50多年過去了,財富對於他們已無足輕重,重要的是兩人聯手培養了一批足堪重任的專業經理人。這些幹部對於今後台塑集團要發展的各項事業以及在經營方麵即將應對的各種挑戰均能獨擋一麵。

隨著王永慶、王永在兩兄弟淡出決策層,台塑集團將從“二王時代”過渡到“行政中心集體領導時代”,今後所有重大決策都將出自由王永在長子王文淵、王永慶之女王瑞華等七人組成的行政中心。王文淵、王瑞華分別擔任集團總裁和副總裁。王永在代表兄弟倆對媒體表態,說退休之後心情不錯,還強調對接班人“很放心、很高興”。

現在,行政中心的七名委員分別代表三股力量,王瑞華、王瑞瑜是王永慶的代言人,王文淵、王文潮則延續著王永在的影響力,李誌村、吳欽仁、楊兆麟是追隨王氏兄弟的多年老臣,作為第三方力量,可以彌補第二代王氏決策人在專業層麵的不足,同時充當第二代之間的潤滑劑。有熟悉台塑集團企業文化的人士指出,這樣的人事安排表明在王家第二代接班人當中,仍無一人可以單挑大梁,無法讓王氏兄弟放心地把權力移交到一個人手中。也就是說,進入行政中心的四位第二代成員雖各有所長,但目前還無法服眾,必須繼續加以磨練,才能選出真正的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