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會變色的艾爾斯石
艾爾斯石仿佛是大自然中一個愛漂亮的模特,隨著早晚天氣及氣候的改變而“換穿各種顏色的新衣”。當太陽從沙漠的邊際慢慢地升起時,巨石“披上淺紅色的盛裝”,鮮豔奪目、壯麗無比;到中午,則“穿上橙色的外衣”;當夕陽西下時,巨石會變得姹紫嫣紅,在蔚藍的天空下猶如熊熊的火焰在燃燒;當傍晚時分時,它又匆匆“換”上黃褐色的“夜禮服”,風姿卓越地回歸大地母親的懷抱。關於艾爾斯石變色的緣由有許多種說法,地質學家認為,這與它的成分有著密切關係。艾爾斯石實際上是岩性堅硬、結構致密的石英砂岩,岩石表麵的氧化物在陽光的不同角度照射下,也隨之不斷地變化著顏色。
三、“瀝血”的紅沙地帶
地球被人們分為南半球和北半球,太陽光每年能垂直照射的地表部分是以赤道為中心的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區域,南半球回歸線橫穿澳大利亞中部。回歸線所在的區域上空,有大量幹熱的空氣下沉流向地表,使此地區的氣候幹燥,被沙漠所覆蓋。澳大利亞的沙漠和近似沙漠的土地約占全國的三分之一。因此,有人形容澳大利亞是一塊並不為人類所用的土地。烏盧魯位於澳洲大陸中部,且極其幹燥、荒涼,是名副其實“拒人於千裏之外”的地方。烏盧魯國家公園屬於一個沙漠平原上的公園,遍地的沙粒訴說著幹涸,一座座由沙堆積成的矮丘就像墳墓一樣在證明著此地區生命是無法存在的。這裏雖不見漫漫“黃沙”,但是展現在人們眼前的卻是一片片如血的紅色沙漠,像波濤似的起伏著,它是由風吹出來的“唇幹舌燥”之傑作。
當地人從烏盧魯及其周圍的大自然中領悟了許多東西,他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都出自於這片土地。一位在這裏一直守護著祖先土地的人這樣說:“即使你登上了烏盧魯,你也看不清它的真麵目,所以還是請離開岩石一些,然後用你的心來凝視它吧。”
烏盧魯國家公園內生長著一種猴麵包樹,也叫澳大利亞瓶樹。這種樹一到了雨季,在高高的樹頂上生出稀疏的枝條及心髒形的葉片,就像是一個大蘿卜。雨季一過,旱季來臨,綠葉紛紛凋零,紅花卻逐漸點綴在枝頭,瓶子似的大肚子樹幹直徑可達幾米,它把多餘的雨水吸收貯存,等到了幹旱季節再慢慢享用,延續生命,真是未雨綢繆!據說一棵猴麵包樹的瓶狀肚子裏裝有十加侖水,無疑它是沙漠中水的暴發戶。
第三節 上帝的傑作——大堡礁
大堡礁位於南半球,它縱穿澳洲的東北沿海,北經過托雷斯海峽,南到南回歸線以南,綿延伸展共有2000多千米,最寬處約為160多千米。有2900個大小珊瑚礁島,自然景觀非常特殊。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最長的珊瑚礁群,也是世界七大自然景觀之一,並且還是澳大利亞人最引以為自豪的天然景觀。這裏景色迷人、險峻莫測,水文形狀非常的複雜,生存著400多種不同類型的珊瑚礁,有著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並且在還有魚類1500種,軟體動物達4000多種,聚集的鳥類242種,具有得天獨厚的科學研究條件。這裏還是某些瀕臨滅絕的動物物種(如儒艮以及巨型綠龜)的棲息地。又稱為“透明清澈的海中野生王國”。
一、大堡礁的形成原因
大堡礁形成於中新世時期,距今已有2500萬年的曆史。它的麵積仍然在持續擴大是上次冰河時期後,海麵上升到現在位置後一萬年才形成的。
令人不可思議的是,能夠造就如此龐大工程的“建築師”,卻是直徑隻有幾毫米的腔腸生物珊瑚蟲。珊瑚蟲體態玲瓏,色澤美麗,隻能生活在全年水溫保持在22℃~28℃的水域,並且是水質必須潔淨、透明度相當高的水區。澳大利亞東北岸外大陸架海域正好具備了珊瑚蟲繁衍生殖的條件。珊瑚蟲主要以浮遊生物為食,適應群體生活,能分泌出石灰質骨骼。老一代珊瑚蟲死後留下遺骸,新一代繼續發育繁衍,像樹木抽枝發芽一樣,向高處和兩旁發展。如此年複一年,日積月累,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骼,連同藻類、貝殼等海洋生物殘骸膠結在了一起,堆積成一個個珊瑚礁體。珊瑚礁的構造速度非常緩慢,在最好的條件下,礁體每年也不過增厚3~4厘米。
然而有的礁岩厚度已達到了數百米,說明這些“建築師”們在此早已經曆過了極其漫長的歲月。同時也可以證明,澳大利亞東北海岸地區在地質史上曾經曆過沉陷過程,促使需要陽光和食物的珊瑚不斷往上增長。在大堡礁,有350多種珊瑚,不管是形狀、大小、顏色都極不相同,有些非常微小,有的可寬達2米。珊瑚千姿百態,有扇形、半球形、鞭形、鹿角形、樹木和花朵狀的。珊瑚棲息的水域顏色從白、青到藍靛,絢麗多彩。珊瑚也有淡粉紅、深玫瑰紅、鮮黃、藍以及綠色,異常鮮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