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美國的密西西比河
密西西比河發源於美國西部偏北的落基山北段的群山峻嶺中,向南流經中部平原,注入墨西哥灣。密西西比河是美國最大的河流,也是北美洲流程最長、流域麵積最廣、水量最大的河流。總長度為6000多千米,麵積約為320多萬平方千米。
密西西比河的名稱起源於居住在美國北部威斯康星州的阿爾貢金人,阿爾貢金人是當地印第安人中的一支,他們把這條河流的上遊叫做“密西西比”。在印第安語中“密西”意為“大”,“西比”意為“河”,“密西西比”就是“大河”或者“河流之父”的意思。
美國最大的海港新奧爾良位於密西西比河三角洲上,它主要承擔大宗貨物以及中轉到世界各地的物資。共有深水岸線380千米,每天有近百艘來自世界各地的船隻進進出出。目前成為僅次於荷蘭鹿特丹港的世界第二大海港。
密西西比河為北美洲河流之首,與其主要支流加在一起按流域麵積計為世界第三大水係。密西西比河兩岸地形低矮,湖泊密布,是連接美國內地與東北部的通道。由於泥沙不斷在河口堆積自1898年以來,河口三角洲平均每年向海延伸30米,形成寬約300千米,麵積達37000平方千米的三角洲。三角洲地區地勢低平,河堤兩岸多沼澤、窪地。河口分成六個汊流向外伸展,其形狀好像鳥足,又有著“鳥足三角洲”之稱。
密西西比河主要魚類有鼓眼魚、亞口魚、鯉魚、歐洲齶針魚等,兩岸棲息的鳥類有黑額雁和小雪雁,還有大量的綠頭鴨、水鴨、黑鴨、赤頸鴨、針尾鴨、環頸鴨以及蹼雞等。
2010年9月,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的一片靠近墨西哥灣的水成了“死魚之海”,不計其數的各種死魚、螃蟹和海鰻的屍體把水麵蓋得嚴嚴實實。當地電視台記者同時也在這片位於密西西比河入海口的水域中發現了一頭鯨魚的屍體。
密西西比河是世界上航運事業最發達的河流,密西西比河的航運始於十八世紀初,到十九世紀,開始對幹流下遊、上遊密西西比河以及俄亥俄河下遊的航道進行了整治。其措施除一般的航道疏浚外,還包括設有船閘的旁側運河,從而繞過了急灘。到二十世紀初,開始在河道上修建通航閘壩,從而渠化航道。
第二節 猛獁洞穴——地球最深處的秘密
猛獁洞是世界上最長的洞穴,位於美國肯塔基州中部的猛獁洞國家公園,是世界自然遺產之一,猛獁洞主要是以古時候的一種動物長毛巨象猛獁而命名的。截止到2006年為止,“巨無霸”這個洞穴的長度大約是在600千米左右,但是它究竟有多長,至今還沒有辦法估計,仍然在探索中。二百多年來,探險家前赴後繼的探索精神已被鏤刻在猛獁洞每1千米的發現史上。
一、結構特點
在猛獁洞中,隻有十英裏的範圍是對遊客開放的。這個洞主要由250座溶洞組成,分為五層,而且上下左右相互連通,洞中有洞,宛如一個巨大而又曲折幽深的地下迷宮。
在這些洞中有77個地下大廳、3條暗河、7道瀑布、多處地湖,總延伸長度近250千米。猛獁洞主要以它的溶洞之多、奇以及大而著稱,在77座地下大廳內,其中最高的一座稱為“酋長殿”,它的形狀為橢圓形,長度約是163米,寬度為87米,高度為38米,廳內足足可以容納數千人以上。這裏還有一座富有詩意的大廳,名為“星辰大廳”,它的頂棚由含猛的黑色氧化物形成,上麵點綴著許多雪白的石膏結晶,從下麵往上麵看時好像星光閃爍的天空一樣。洞內最大的暗河——回音河低於地表110米,寬6~36米,深1~6米,遊客可乘平底船循河上溯遊覽洞內的風光。河中還有一種很奇特的魚類,是被稱為盲魚無眼魚的,其他盲目生物還包括甲蟲、螻蛄、蟋蟀,偶爾還會有許多褐色的小蝙蝠隱藏在人煙稀少的地方。
傳說在1799年一個名叫羅伯特·霍欽的獵人,當他在獵捕一隻受了傷的野熊時,無意中發現了猛獁洞穴。後來人們在洞中還發現有鹿皮鞋、簡單的工具、用過的火把和幹屍遺體,說明很久以前印第安人就在此地居住了。1812年第二次英美戰爭期間,這裏是開采製作火藥的硝石礦場。戰爭結束後,礦工們停止開礦,於是猛獁洞穴成為公共遊覽的場所。洞穴內還有弗洛伊德·柯林斯水晶洞,由洞穴探險家柯林斯在1917年發現。這個水晶洞連接著另外至少有15個類似水晶洞的洞穴,是這一龐大洞穴係統的中心。
二、洞穴的內部環境
猛獁洞穴的內部結構非常寬敞,這些洞坑的曆史非常悠久,因此它被聯合國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猛獁洞穴到底有多大,至今還是個謎,因為隨時都有新洞穴和新通道被發現,同時,這個壯觀的迷宮也一直在往地下拓展。這裏有流石、鈣華、扇形石、石槽以及穹窿,這些東西的名字本身就很有吸引力,再加上還有石膏晶體與溶蝕碳酸鹽景觀、水窪與逐漸消失的泉水、高聳的石柱、狹長的通道以及開闊的岩洞,這些令它更加富有神奇魅力色彩。
一些探險家認為該洞穴的大部分內容還有待研究,而且猛獁洞穴的確是美麗與神奇的綜合體。它的地下洞室一個接一個,擁有許多不可思議的奇異景象:錐形石鍾乳與石筍、厚厚的石瀑、帶狀晶體、細長的石柱以及長笛狀石盾。周圍遍布地下湖泊與峽穀、瀑布與小溪、狹長的走廊與拱形穹窿,這是一幅不可思議的美景,仿佛是在迪士尼童話故事中埋藏在地下的地理世界,又好像是愛倫坡詩中的神秘幻境。
第三節 複活節島石像
複活節島在當地被稱為是“拉帕努伊島”,意思是“石像的故鄉”。它位於太平洋東南部的島嶼,坐標南緯27°、西經109°。由複活節島和周圍一些小島組成,人口約兩千人,主要是波利尼西亞人。該島是熱帶海洋性氣候,土壤十分的肥沃。自1888年起歸入智利管轄,屬於智利瓦爾帕萊索省。在複活節島上,最重要的農作物是甘蔗、香蕉、玉米等,還產魚類、蝦類,經濟主要是畜牧業和旅遊業。島上有巨大石像等文物古跡,被稱作“神秘之島”。它的首府在杭加羅阿,位於島的西南部,附近還有飛機場,而且還建有美國衛星跟蹤儀和氣象觀察站。
一、概述
複活節島的整體形狀是三角形,長度約24千米,最寬處將近18千米,麵積為117平方千米。在這個島上有著很多死火山,隻有三座較高的火山位於島上三個角的頂端,海岸懸崖陡峭,很難攀登。一提起複活節島,人們首先想到的是那矗立在島上的600多尊巨人石像。石像的造型十分獨特,而且它的雕刻技術非常精湛,實在令人驚歎。這麼多的石像是什麼人雕刻的?雕刻如此眾多的石像的目的是什麼?是供人瞻仰觀賞,還是讓人頂禮膜拜?近些年來,一些國家的曆史學家、考古學家和人類學家都攀登這座山進行考察,雖提出種種解釋,但也隻能是猜測,不能令人信服。
二、形態特征
這些巨大的石雕像放置地點不一樣,大多是在海邊,有的豎立在草叢中,有的倒在地麵上,有的豎在祭壇上。石雕像一般是7~10米高,重量在90噸左右。它們形態特征很特別,頭部很長,眼窩深,鼻子高,下巴突出,耳朵較長,都沒有腿腳,雙臂垂在身軀兩旁,雙手放在肚皮上。這些石雕像是用淡黃色火山石雕刻成,有的還戴著帽子,帽子是用紅色岩石雕成,高幾米,形狀像個圓柱。有的石雕像身上還刻著符號,像紋身圖案。此外,還發現了比這些巨大的石雕像還要大一倍的石雕像,但是它們大多數還是沒有完成的。
石像全部是半身像,在外形上基本差不多,它的眼睛用發亮的黑曜石或閃光的貝殼鑲嵌上,顯得格外有神。每個額頭都很狹長,鼻梁高挺,眼窩深凹,嘴巴噘翹,大大的耳朵垂落在肩上。所有的石像都麵朝大海,它們的表情冷漠,神態莊嚴。遠遠望去,就像一隊準備出征的武士,實為壯觀。
關於石像之謎,有著很多的猜測,有說是外星人的太空船搬運石像,石像擁有神力,造好後會自己行去目的地。島上居民對於這些石雕沒有絲毫曆史記憶,也不知石像是在照著誰的模樣雕刻,石像的模樣都不像當地的土著居民,或者是在紀念些什麼人,也或許是神呢?還是有“人”曾經教導過他們一些我們不曾知道的知識,而令他們難忘,在對他們感恩的時候,就雕刻了這些石像來紀念他們呢?
第四節 萬煙穀——地球上的月麵
萬煙穀是北美洲最著名的火山勝景,位於美國阿拉斯加州西南阿拉斯加半島北部卡特邁火山附近。
一、概述
萬煙穀總麵積145平方千米,它處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所以它的火山活動非常活躍,而且地震的頻率也非常頻繁。1912年6月6日,卡特邁火山猛烈噴發,頂端被炸毀崩塌,形成將近5000米長,寬3000多米的火口湖,並且還在距離卡特邁火山10千米處的地方形成了一個新的火山——諾瓦拉普塔火山。巨大的火山噴發物在噴出之後就直衝入雲霄,而且在它周圍的山穀被火山灰覆蓋,厚度能夠達到200米。山穀中的動植物被熾熱的煙灰炭化,山穀中形成數萬個噴氣孔和煙柱,特別是在火山灰堆積較薄和山穀的上部是主要密集區域。從地下不斷冒出大量的炙熱氣體,其它的高度能夠達到350米,在山穀上空形成巨大的煙霧層,在經過陽光的照射後,就像是無數的彩虹一樣非常壯觀。四年後,它噴出的煙柱仍高45米,氣溫高達649°,在附近24平方千米範圍內,它仍終年籠罩在水汽與火山煙中,這也是萬煙穀得名的原因。在後來火山活動中大大的減弱,隻剩12個噴氣孔。於是,植物又開始出現,並且還有一些動物出現,如灰熊、駝鹿。1918年被稱為卡特邁國家名勝地,上個世紀六十年代美國將千瘡百孔、滿目荒涼的萬煙穀作為假想的月麵,成為訓練宇航員的基地,故有“地球上的月麵”之稱。
二、萬煙穀的形成
卡特邁山區主要的地理位置是在阿拉斯加半島北部,在安克拉治西南425千米,是一個火山、地震活動頻繁的地區,1898年時已經被研究考察過。1912年時有一次噴發,在此之後就展開了廣泛的地質調查研究。地質學家根據地圖資料,結合火山灰層的厚度,以現代最重要的理論提出有關火山噴發的假設。他們認為,火山活動首先發生在諾瓦拉普塔,它所噴發出來的酸性熔岩流很快就會傾瀉出來,好像是小瀑布一樣,直奔穀底。還有附近的地殼裂縫中的熔岩流也一起並入其內,以至於把地表上的溪流、泉水都覆蓋住了,等到熔岩層冷卻後,下層熾熱的氣體(主要是蒸氣)就衝破了上層的熔岩層,發出了猛烈的爆炸聲,然後形成無數的洞孔、裂隙。第一次爆發之後,卡特邁山下麵處於寧靜狀態的巨大柱狀岩漿立刻進入新的裂隙,導致諾瓦拉普塔(火山)下麵流紋岩柱的爆發。等到它們兩股熔岩彙合在一起時,就開始猛烈地向上層衝去,噴出浮石,因為冷卻的時間比較迅速,所以它的表麵隻形成了大理石形狀的花紋。熔岩從卡特邁山的頂部流出,頃刻間頂部被摧毀,於是就形成了巨大的火山口、小火山錐、噴氣孔等。火山口的火口湖,在冬天的時候是不結冰的。但是,時間已經過去了六十多年,以噴氣孔形成的煙柱為名的萬煙穀,所遺留下來的噴氣孔已經是沒有幾個了,一些植物也開始慢慢出現,苔蘚、藻類首先在噴氣孔周圍生長,某些高等植物也開始蔓延生長在穀底。但是動物還不能生存,不過還是有麋、熊等出沒,近年有很多旅遊者前來遊覽參觀這一特殊的自然景色。
美國阿拉斯加的“萬煙穀”是世界上聞名的地熱集中地,在24平方千米的範圍內,有數萬個天然蒸汽和熱水的噴孔,噴出的熱水和蒸汽最低溫度為97℃,高溫蒸汽達645℃,每秒噴出2300萬公升的熱水和蒸汽,每年從地球內部帶往地麵的熱能相當於600萬噸標準煤。
第五節 有行星軌道數據的美洲“黃泉大道”
在美洲的著名古城特奧蒂瓦坎,有一條被稱為“黃泉大道”的縱貫南北的寬闊大道。公元十紀時,阿茲台克人最早來到這個地方,沿著這條大道來到這座古城時,發現全城沒有一個人,他們認為大道兩旁的建築都是眾神的墳墓,所以就給它起了這麼一個奇怪的名字。
哈列斯頓測量“黃泉大道”兩邊的神廟和金字塔遺址時,發現了一個令人驚訝的情況:“黃泉大道”上那些遺址的距離,與太陽係行星的軌道數據恰好相符合。在“城堡”周圍的神廟廢墟裏,地球和太陽的距離為96個“單位”,金星為72,水星為36,火星為144。“城堡”後麵有一條運河,它離“城堡”的中軸線為288個“單位”,剛好是木星與火星之間小行星帶的距離。
離中軸線520個“單位”處是一座無名神廟的廢墟,這相當於從木星到太陽的距離。再過945個“單位”,又是一座神廟遺址,這是太陽到土星的距離。再走1845個“單位”,就到了月亮金字塔的中心,這剛好是天王星的軌道數據。
假如再把“黃泉大道”的直線延長,就到了塞羅戈多山上的兩處遺址,其距離分別為2880個以及3780個“單位”,剛好是冥王星與海王星軌道的距離。
1974年一位名叫休·哈列斯頓的人在墨西哥召開的國際美洲人大會上聲稱,他在特奧蒂瓦坎找到一個適合所有街道和建築的測量單位。通過運用電子計算機計算,這個單位長度為1059米。例如特奧蒂瓦坎的羽蛇廟、月亮金字塔和太陽金字塔的高度分別是21、42、63個“單位”,其比例為1∶2∶3。很明顯“黃泉大道”是根據太陽係模型建造的,特奧蒂瓦坎的設計者們肯定早已了解整個太陽係的行星運行的情況,並了解了太陽以及各個行星之間的軌道數據。但是,人類在1781年才發現天王星,1845年才發現海王星,1930年才發現冥王星。那麼在模糊不清的史前時代,又是哪一隻看不見的手,給建築特奧蒂瓦坎的人們指點了這一切呢?
第六節 美加邊界上的尼亞加拉瀑布
尼亞加拉瀑布可算得上是世界上最為神奇的地方之一了,下麵就讓我們一起探視尼亞加拉瀑布之謎吧。尼亞加拉瀑布構成了加拿大與美國的邊境線,將紐約州與加拿大的安大略省分開的尼亞加拉河從伊利湖向北流向安大略湖,全長將近30英裏。麵積為25萬平方英裏,並成為這些湖的通暢出口。它的最大水流量達到每秒25萬立方英尺,十分令人敬畏。這條河被草莓島和格蘭德島劈開分成三段,開始的5英裏隻有一條河道,向東的美國河道有15~16英裏長;向西的加拿大河道比較短,隻有2~3英裏。在格蘭德島後兩個河道又合並到一起,再流過3英裏就到了舉世聞名的尼亞加拉瀑布。
這條大河最終可到達安大略湖,先後途經7英裏的峽穀、一片開闊的湖區平原和7~8英裏的陸地。尼亞加拉瀑布本身也被哥特島分成了兩個部分。馬蹄形瀑布高度接近160英尺,頂部寬度將近三千三百英尺。比加拿大部分的還要高上大約10英尺,但是寬度隻有九百九十英尺的瀑布位於美國的旁邊。
該瀑布的形成在於不尋常的地質構造。在尼亞加拉峽穀中,岩石層是接近水平的,每英裏僅下降。岩石的頂層由堅硬的大理石構成,而下麵是一些容易被水力侵蝕的鬆軟的地質層,激流能夠從瀑布頂部的懸崖邊緣筆直地飛奔著傾瀉下來,正是由鬆軟地層上的那層堅硬的大理石地質層所起的作用。更新世時期,巨大的大陸冰川後撤,大理石層暴露出來,被從伊利湖流來的洪流淹沒,形成了現在的尼亞加拉大瀑布。通過推算冰川後撤的速度,瀑布至少在七千年前就形成了,最早則有可能是在兩萬五千年前形成的。
第七節 百慕大魔鬼三角區
位於北大西洋西部的“百慕大魔鬼三角”是一個神秘地帶,因為常常會有船隻和飛機在那裏莫名其妙地失蹤。
經過多種文章和書籍的渲染,關於百慕大越傳越神,可以說是家喻戶曉。甚至某些權威的百科書上也是這樣介紹,比如《辭海》在“百慕大”這個條目裏提到:百慕大群島周圍海域常有船舶、飛機失蹤,被稱為“神秘的百慕大三角區”。
這塊位於馬尾藻海的廣闊的海域,它像一個巨大的等邊三角形,每邊的長度約2000千米。這個巨大的等邊三角形的頂點就是在百慕大群島,底邊的兩端分別在佛羅裏達海峽和波多黎各島附近。
在這個三角海區中,經常會出現船隻沉沒、船員失蹤的現象。有時候,經此上空飛行的飛機也會突然失事,但卻找不到任何殘片痕跡。所以,人們把這個海區稱為“魔鬼三角”,這片海域既讓人望而生畏,卻又帶著一些神秘色彩,讓人對它充滿了好奇。
早在十九世紀就出現了船隻在這裏消失的例子。1872年,從美國紐約港開出的“瑪麗·塞勒斯特”號海輪,經過這個海區時,突然失事。過了一個多月,人們又發現這艘船漂浮在海上,船上卻空無一人。此時,人們對百慕大群島還沒有特別多的了解,至於那場事故和莫名其妙的空船也沒有引起人們太多的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