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來的時間裏,地質隊迅速組織起來考察穀地,在考察之後發現該地區的磁異常極為明顯,而且分布範圍很廣,越深入穀地,磁異常值越高。在強大的電磁效應的作用下,雲層中的電荷和穀地的磁場發生了作用,導致電荷放電現象的發生,而這裏也成了多雷區,而雷所攻擊的對象往往是奔跑的動物。這樣推測也是對連續發生的幾個事件的最好解釋。
二、推測發生原因
在這個磁場裏,由於它的強大磁力,所以指南針在這裏完全沒用,儀器也不準。這裏的地層,除有大麵積三疊紀火山噴發的強磁性玄武岩外,還有大大小小三十多個磁鐵礦脈及石英閃長岩體,正是這些岩體和磁鐵礦產生了比較巨大的地磁異常帶。在夏季時,它會使受昆侖山阻擋而沿山穀東西分布的雷、雨、雲中的電荷在這裏彙集,形成超強磁場,當接觸到異物的時候,它便會發生最高層的放電現象,即“雷擊”現象,造成人畜瞬間死亡。
考察隊還探明了另一奇怪現象發生的原因,即為什麼有時尋找不到死去的人和動物的屍骨。原來,這裏是一個特殊的地帶,它屬於我國多年凍土層分布區之一,凍土層的厚度高達數百米,形成一個巨大的地下固體冰庫。當夏日來臨時,距離地表較近的上層冰凍泥土開始融化,然後形成了地下潛水和暗河。但是,因為土地的表麵都被嫩綠色的青草遮蓋住了,人們不容易發現。所以當人或者是牲畜誤入其中時,一旦草叢下的地麵塌陷下去,地下暗河就會很快把人畜拉入無底深淵,甚至是隨著水流飄到很遠的地方去,出現連屍首都找不到的現象。
但是,當地一些虔誠無知的牧民無法解釋這一神奇的現象,認為這是魔鬼顯靈作怪,隻好跪拜祈禱希望不要受到這種侵襲,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他們隻好遠遠的避開,不敢再涉足此地。
在死亡穀裏,打雷和暴雨經常發生。夏季的雷暴日多達五十多天,是昆侖山中其他地區的六倍。每當雷電風雨交加的時候,雷電既殺害了在穀地貪婪啃吃牧草的野犛牛等牲畜,也給穀地的土壤帶來了豐富的天然化肥。人們知道,在空氣中的氮是稱為懶惰的氣體,在正常的溫度下,它們是不容易和氧氣結合,但是當碰上雷電等高溫條件時,它碰到氧氣就被氧化成二氧化氮天然化肥。
雷電使穀地的牧場更加茂盛,所以吸引了更多的牲畜來這裏尋找食物,但在另一方麵又殺害了它們。在大自然中,它的神秘造化首尾相伴,自相矛盾又自我發展,同時也表現著人們所不能理解的平衡。
第十五節 錢塘江大潮
錢塘潮指發生在浙江省的錢塘江流域,它是通過月球和太陽的引潮力作用,使海洋水麵發生的周期性漲落的潮汐現象。
一、概述
錢塘江大潮是由於天體引力和地球自轉的離心作用,加上杭州灣喇叭口的特殊地形所造成的特大湧潮。觀潮始於漢魏(一世紀至六世紀),盛於唐宋(七世紀至十三世紀),曆經兩千餘年,已成為當地的習俗。
二、形成原因
天時:錢塘江發生的時間是在農曆八月十六日至十八日,那個時候正好是太陽、月球、地球幾乎呈現在一條直線上的時候,所以,這天海水受到的潮引力是最大的。
所謂潮引力,就是月球、太陽或其他天體對地球上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和對地心單位質量物體的引力之差,或地球繞地、月(日)質心運動所產生的慣性離心力與月(日)引力的合力。
地利:首先這與錢塘江的口狀喇叭形有關,但是,錢塘江南岸赭山以東近五十萬畝圍墾大地像半島似地擋住江口,使錢塘江赭山之外形成十二工段酷似肚子大小的瓶子,潮水很容易進去,卻很難出來。
杭州灣的外口的寬度大約100千米,它距離外十二工段也差不多有幾千米,再加上江口東段河床突然上升,沙灘很高而水又很淺,所以當大量潮水從錢塘江口湧進來時,由於江麵迅速縮小,使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就隻好後浪推前浪,層層相疊。
其次,還與錢塘江水下的塵沙很多有關,這些沉沙對潮流起阻擋和摩擦作用,使潮水前坡變陡,速度減慢,從而形成後浪推前浪,一浪疊一浪湧的壯烈場麵。
風勢:沿海一帶常刮東南風,風向與潮水方向大體一致,助長了潮勢。
三、為什麼錢塘秋潮如此壯觀而又如此準時
錢塘江錢塘江的漲潮時間很準時,對此有一個傳說:春秋戰國時期,在現在的江蘇、安徽一帶有一個吳國,吳王夫差打敗了今浙江一帶的越國。越王勾踐表麵上向吳國稱臣,暗中卻臥薪嚐膽,準備複國。此事被吳國大臣伍子胥察覺,多次勸說吳王殺掉勾踐。由於有奸臣在吳王麵前屢進讒言,詆毀伍子胥。吳王奸忠不分,反而賜劍讓伍子胥自刎,並將其屍首煮爛,裝入皮囊,拋入錢塘江中。伍子胥死後九年,越王勾踐在大夫文仲的策劃下,果然滅掉了吳國。但越王也是比較相信讒言的,以至於他讓文仲自刎了。伍子胥與文仲這兩個敵國功臣,雖然分居錢塘江兩岸,各保其主,但下場一樣,同恨相連。他們的滿腔恨意,化作滔天巨浪,掀起了錢塘怒潮。
當然,傳說不過是傳說。錢塘秋潮如此之盛的原因,主要是它獨特的地理條件。錢塘江外杭州灣,外寬內窄,外深內淺,是一個非常典型的喇叭狀海灣。出海口江麵寬達100千米,往西到澉浦,江麵驟縮到20千米。到海寧鹽官鎮一帶時,江麵隻有3千米寬。起潮時,寬深的灣口,一下子吞進大量海水,由於江麵迅速收縮變窄變淺,奪路上湧的潮水來不及均勻上升,便都後浪推前浪,一浪更比一浪高。到大夾山附近,又遇水下巨大攔門沙壩,潮水一擁而上,掀起高聳驚人的巨濤,形成陡立的水牆,釀成初起的潮峰。
五、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湧潮
是不是所有喇叭狀的海灣都能產生湧潮的現象呢?答案是否定的。海寧大潮的形成,還有一些其他原因。在浙江沿海地帶,特別是夏秋季節交替,東南風盛行的時候,它的風向和潮波的湧進方向大體上一致,風借助了潮水的勢力,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潮波的傳播速度在深水中比較快,在淺水中的速度就相對慢一些。錢塘江由深變淺的特點極為突出,這種特殊條件,能使後浪很快趕上前浪,層層巨浪疊加,形成潮頭。此外,潮湧與月亮、太陽的引力也有關。東漢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說:“濤之起也,隨月盛衰,小大滿損不齊同。”因為在農曆每月初一和十五前後,太陽、月亮和地球排列在一條線上,太陽和月亮的引力合在一起吸引著地球表麵的海水,所以每月初一和十五的潮汐就特別大。
六、錢塘秋潮會不會產生變化
錢塘秋潮一直都處於變化之中。由於潮勢的位置一直在變化著,所以人們的觀潮點也在不斷的變化。宋朝時的觀潮點是在杭州構成直角的河穀地段。明朝以後,海寧鹽官鎮左近始成觀潮勝地。隨著現代江海的不斷變化,它的最盛潮位曾西移頭蓬,近年又有東移八堡之勢。而最令人關注的是1985年錢塘江秋潮所表現的衰弱現象。
1985年農曆八日十八日,按例是觀潮的吉日良辰,這天,十幾遊人前往鹽官鎮觀潮。可是,潮水來時,隻見一條很細很細的銀線,緩慢逼近,銀線時隱時現,越近越連不成線,到了最近的時候,也就僅僅是幾片浪花而止,湧潮高度隻有50~60厘米,使觀潮者們大為掃興,從此,就有人擔心錢塘秋潮會這樣就消失了。
事實上,錢塘江秋潮沒有消失,但是秋潮的確漸漸衰弱了。據有關人士分析,主要原因是在澉浦以西已累計圍墾海塗八十萬畝,使八堡以上的河道變窄,造成進潮量減少,河床抬高。再加上1985年的梅雨時節,所以造成了錢塘江的流量比每年的平均數減少了三分之一,對泥沙的衝刷力大大減弱。大量被海潮帶上來的泥沙淤積在同一地區的江麵上,造成了這一帶江麵的淤積,迫使江道主線南移。這樣,當海潮湧進錢塘江時,它都會逆流而上往南麵,由於流路加長,潮的能量消耗過大,當海潮到達鹽官鎮時,已經是“精疲力竭”,成了“強弩之末”。
七、錢塘江的景觀
如果你想觀看十字交叉潮,那麼你應該選擇的最佳的地理位置是在距杭州灣55千米處有一個叫大缺口的地方。由於長期的泥沙淤積,在江中形成一個沙洲,這個沙洲把從杭州灣湧來的潮波分成兩股,即東潮和南潮,兩股潮頭在繞過沙洲後,就像兩兄弟一樣交叉相抱,形成變化多端、異常壯觀的交叉潮,呈現出“海麵雷霆聚,江心瀑布橫”的壯觀景象。就在兩股潮相碰的那一瞬間,會激起一股數丈的水柱,那真的是浪花飛濺,驚心動魄到極點。待到水柱落回江麵,兩股潮頭已經呈十字形展現在江麵上,並迅速向西奔馳。同時交叉點像雪崩似的迅速朝北轉移,撞在順直的海塘上,激起一團巨大的水花,跌落在塘頂上,嚇得觀潮人紛紛尖叫著避開。
看過大缺口的交叉潮後,建議您趕快驅車到鹽官,等待觀看一線潮。還沒有看到潮水的影子,基本上就會聽到它的聲音了。開始的時候,耳邊傳來轟隆隆的巨響,江麵仍是風平浪靜。響聲越來越大,猶如擂起萬麵戰鼓,震耳欲聾。緊接著,在不遠處,霧蒙蒙的江麵出現一條白線,迅速的向西移動,好像是“素練橫江,漫漫平沙起白虹”。再近一點,白線變成了一堵水牆,逐漸升高,“欲識潮頭高幾許,越山橫在浪花中”。隨著一堵白牆的迅速向前推移,洶湧的浪潮就來到了眼前,它那萬馬奔騰的氣勢,雷霆萬鈞之力,勢不可擋。
一線潮的景觀並不是隻有在鹽官才有,但凡是在直直的江道上,而且還是沒有沙洲的地方,潮頭均呈一線,但是都不如鹽官好看。原因是鹽官位與河槽寬度向上遊急劇收縮之後的不遠處,東、南兩股潮交會後剛好成一直線,而且潮還能集中在一起,潮頭特別高,通常為一至兩米,有時可達三米以上。真可謂是氣勢磅礴,尉為壯觀。
八、錢塘江的傳說
很久以前,錢塘江漲潮的時候與其他各地的江潮一樣,既沒有潮頭也沒有聲音。有一年,錢塘江邊來了一個巨人,巨人的身軀非常高大,一邁步就從江這邊跨到江那邊了。他住在蕭山縣境內的蜀山上,引火燒鹽。人們不知道他叫什麼名字,因為他住在錢塘江邊,就叫他為錢大王。錢大王力氣很大,他用自己那條鐵扁擔,常常挑些大石塊來放在江邊,不久,就堆起了一座一座的山。
一天,他去挑自己在蜀山上燒了三年零三個月的鹽。可是,這些鹽隻夠他裝滿扁擔的一頭,因此,他在扁擔的另一頭係上塊大石,放到肩試試正好,就挑起來跨到江北岸。這時,天氣非常炎熱,錢大王因為才吃過午飯,有些累了,便放下擔子歇歇,沒想到竟打起瞌睡來。正巧,這時東海龍王出來巡江,潮水漲起來了,竟漲到岸上來,把錢大王的鹽慢慢都溶化了。東海龍王聞聞,水裏哪來這股鹹味呀,而且愈來愈鹹。他受不了,返身就逃,逃到海洋裏,把海水都弄鹹了。這位錢大王睡了一覺,兩眼一睜,看見扁擔一頭的石頭還放在硤石(就是現在的硤石山),而另一頭的鹽卻沒有了!錢大王找來找去,找不著鹽,一低頭,聞到江裏有鹹味,他想:哦,怪不得鹽沒有了,原來被東海龍王偷去了。於是他舉起扁擔就打海水。一扁擔打得大小魚兒都震死,兩扁擔打得江底翻了身,三扁擔打得東海龍王冒出水麵求饒命。東海龍王戰戰兢兢地問錢大王,究竟為什麼發這樣大的脾氣。錢大王說:“你把我的鹽偷到什麼地方去了?”東海龍王這才明白海水變鹹的原因。連忙賠了罪,就把自己怎樣巡江,怎樣把錢大王的鹽無意中溶化了,以至於使江水變鹹了,都一一告訴了他。聽了之後,錢大王心裏好氣呀,真想舉起鐵扁擔,一下把東海龍王砸爛了才甘心。東海龍王慌得連連叩頭求饒,並答應用海水曬出鹽來賠償錢大王,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叫起來,免得錢大王再睡著了聽不見。錢大王聽聽這兩個條件還不錯,便饒了東海龍王,把自己的扁擔向杭州灣口一放,說:“以後漲潮的時候就在這裏叫起!”東海龍王連連答應,錢大王這才高高興興地走了。
從那個時候開始,潮水一進杭州灣,就伸起脖子,“嘩嘩嘩”地喊叫著,漲到錢大王坐過的地方,脖子伸得頂高,叫得頂響,這個地方就是如今的海寧,舉世聞名的“錢江潮”就是這樣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