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亞洲神秘地帶一覽(上)(3 / 3)

一、曆史上的樓蘭國

據《史記·大宛列傳》和《漢書·西域傳》記載,它最早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二世紀,那時,樓蘭就是西域一個著名的“城廓之國”。它東通敦煌,西北到焉耆、尉犁,西南到若羌、且末,古代“絲綢之路”的南、北兩道的分端就是以樓蘭為界線。

中國魏晉及前涼時期西域長史治所,位於新疆羅布泊西北。因遺址中出土的漢文文書上,用“樓蘭”佉盧文對音為“庫羅來那”稱呼該城而得名。二十世紀初,英國人斯坦因等曾多次來此盜掘。約在五十年代之後,中國學者開始對此地進行調查和發掘。

樓蘭是西域三十六個國家之一,與敦煌相鄰,在公元前後和漢朝的關係非常密切。古代樓蘭的記載以《漢書·西域傳》、法顯還有玄奘的記錄為基礎。《漢書·西域傳》記載:“鄯善國,本名樓蘭,王治扡泥城,去陽關千六百裏,去長安六千一百裏。戶千五百七十,口四萬四千一百。”法顯謂:“其地崎嶇薄瘠。俗人衣服粗與漢地同,但以毯褐為異。其國王奉法。可有四千餘僧,悉小乘學。”玄奘三藏在他旅行的最後做了最簡單的記述:“從此東北行千餘裏,至納縛波故國,即樓蘭地也。”

二、“沙埋古城”的傳說

關於海市蜃樓般的“沙埋古城”傳說,幾百年來一直在喀什噶爾、拉吉裏克、瑪拉巴什、葉爾羌……塔克拉瑪幹大沙漠邊緣綠洲的居民中傳播。1895年4月10日這一天,瑞典探險家斯文·赫定駝隊離開了麥蓋提的拉吉裏克村,駝隊有八峰駱駝、兩條狗、三隻羊、一隻公雞和十隻母雞,這差不多已經足夠了他們一行人的三四個月的糧食,全套皮大衣、冬裝,以及足夠裝備一個警衛班的三支長槍、六支短槍,還有從氣溫表到測高儀等一應科學儀器,可是,惟一沒有做到的是沒帶足夠的水,因而精良裝備沒有起到應有的作用。在穿越葉爾羌河與和田河之間的廣袤沙漠時,幾乎葬送了整個探險隊。在幾天的時間他們就喝完了所有的水,而在以後的行程中,他們喝過人尿、駱駝尿、羊血,一切帶水分的罐頭與藥品都是甘露,最後,不得不殺雞止渴,可以先把它的頭割掉,母雞的血已經成了凝固的“瑪瑙”。而在和田河處可望而不可及的河岸林帶,賜予了他們超強的毅力,可是當他們最終掙紮著來到和田河時,卻發現那是季節河,這個意外使他們幾乎崩潰。在和田河的中遊地區有一處即使在枯水期也不幹涸的水潭拯救了他們。之後,探險家斯坦因、瑞典科學家安博特都找到過這個水潭。但他們最終喪失了全部駱駝、犧牲了兩個駝夫、放棄了絕大部分輜重,遺失了兩架相機和1800張底片,從此塔克拉瑪幹沙漠有了一個別名“死亡之海”。

三、樓蘭古屍之謎

在樓蘭最著名的還有西域美女的傳聞,“樓蘭美女”出土於1980年,當時,考古學家在羅布泊孔雀河下遊的鐵板河三角洲,曾發現了一片墓地,在墓中發現的一具中年女性幹屍,她身體的皮膚和指甲保存非常完整。皮膚為紅褐色,且稍有彈性,她有一張瘦削的臉龐,尖尖的鼻子,深凹的眼眶、褐色的頭發披肩。她身上裹一塊羊皮和毛織毯子,胸前毯邊用削尖的樹枝別住,下身裹一塊羊皮,腳上穿一雙翻皮毛製的鞋子,頭上戴氈帽,帽上還插了兩枝雁翎,她身上的羊皮做鑒定後表明,這是一具距今3800年的古屍。她是誰?為什麼會在這荒無人煙的地方?這成為考古界的謎。“樓蘭美女”是迄今為止新疆出土古屍年代最早的一具,“樓蘭美女”具有鮮明的歐羅巴人種特征。然而,關於此屍所代表的人群具體屬於何種種族以及他們生前是當地土著還是從其他的地方遷徙而來的等問題,至今在考古界仍眾說紛紜。

三、樓蘭消失的原因

羅布泊曾經是我國西北幹旱地區最大的湖泊,湖泊的麵積達到12000平方千米,上個世紀初仍達500平方千米,當年樓蘭人在羅布泊邊築造了十多萬平方米的樓蘭古城,是什麼原因導致了當年絲綢之路的要道——樓蘭古城變成了人跡罕至的沙漠戈壁?這一直是個謎。

最近,中科院羅布泊環境鑽探科學考察隊對羅布泊進行了全麵係統的環境科學考察。考察隊認為:初步可以斷定為,隨著青藏高原在距今七到八萬年前的快速隆升,羅布泊由南向北遷移,它幹旱化的程度也在進一步的加深,最後的結果就是使整個的湖泊幹涸。其實,這樣的一個解釋顯然並不能讓人滿意,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的周昆叔教授則認為,羅布泊幹涸的原因很複雜,這裏麵既是全球性的問題,也是地域性的問題,除了自然方麵的原因,還有人為方麵的因素。

第七節 絨布冰川——行走在消逝中

絨布冰川的主要分布區域在西藏喜馬拉雅山脈,冰川分為兩條支流,東絨布冰川和西絨布冰川。絨布冰川向北流,形成珠穆朗瑪峰北麵的絨布山穀,而絨布冰川最早的起源就是在珠穆朗瑪峰。

一、概述

絨布冰川位於珠穆朗瑪峰腳下海拔5300~6300米的廣闊地帶,其中珠峰地區是中國大陸性冰川的活動中心,據統計麵積在10平方千米以上的山嶽冰川就有15條,其中最大,最為著名的是複式山穀冰川——絨布冰川,它全長20多千米,麵積達80多平方千米。

絨布冰川的冰舌平均寬1千米多,厚度達到120米,最厚的地方可達到300米以上,是西藏最雄奇的景色之一。這些冰川類型十分齊全,它的上限可以達到7260米,這些冰川的補給主要靠印度洋季風帶兩大降水帶積雪變質形成。

在冰川上還有很多奇特美景,如冰塔林、冰茸、冰橋、冰塔等等,可以說是千奇百怪,美不勝收。這裏還可以看到高達數十米的冰陡崖和步步陷阱的明暗冰裂隙,以及險象環生的冰崩雪崩區。

二、名字的由來

絨布冰川得名於西藏日喀則地區定日縣巴鬆鄉南麵珠穆朗瑪峰下絨布溝。

當地有著名的絨布寺——該寺位於絨布溝東西側的“卓瑪”山頂,距離縣城大概也就隻有90千米,海拔5800米,它的地勢非常高峻寒冷,它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寺廟。

絨布寺由紅教喇嘛阿旺丹增羅布於1899年主持修建,到目前為止已經有約一百餘年的曆史,信奉寧瑪派。絨布寺主殿正麵供有釋迦牟尼、蓮花生等佛像,僧尼同住一個寺廟開展佛事活動,興盛時曾擁有僧人300多名和比丘尼300多名,20多個殿堂;現在僧人11名、比丘尼8名,設有1個誦經殿和1個殿堂。每年藏曆四月十五日舉行三天的跳神活動,藏曆十一月二十九日舉行隆重的驅鬼儀式。1983年,寺廟做了大規模的修建,其中最值得觀賞的是它的壁畫。

三、加速消融

據2005年珠峰科考隊隊長康世昌介紹,根據這些年的觀測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珠峰地區絨布冰川正在強烈退縮,而且它的融化速度在加快,消融的區域也在擴大。一批中國科學家通過地質遙感監測和深入現場調查發現,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青藏高原的冰川麵積為48000多平方千米。到二十一世紀初,冰川的麵積為44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每年減少140多平方千米。所以說冰川也是一種具有一定形狀和運動著的、較長時間存在於地球寒冷地區的天然冰體。它主要由長年的降雪積累而變質形成,可分為消融區和積累區,是一個動態平衡的過程。消融區的擴大表明消融增強,這個趨勢最終會導致冰川麵積和水資源儲量減少。冰川與人類息息相關,冰川消融後,其主要影響是會破壞水資源的平衡。

從目前看水資源會有所增加,但在二三十年後,水資源就會相對的減少,從而影響到全球生態及可持續發展。同時,冰川的快速消融還會使那些保存在雪冰中的一些數據消失,比如氣候、環境的信息,這對全球生態、環境等方麵的科學研究有很大影響。

四、形成冰漬期

珠峰地區絨布冰川的強烈退縮現象,形成了大量具有蓄水功能的冰磧湖,根據科學家初步研究成果顯示,至少有三分之一的融水,也就是有三千萬立方米不能向下遊輸送,這將對該地區水資源的利用造成重大影響。經過近年來的觀測發現,絨布冰川消融區擴大,消融增強,冰川快速退縮形成了大量的冰磧湖,而且冰磧湖形成的趨勢正在向上遊擴大。

冰磧湖的形成主要是由於氣候變化所引起,約在距今200萬年的第四紀,山坡和溝穀裏的冰川挾著礫石,沿著山穀開始慢慢的往下移,強烈地挫磨創蝕著冰床,形成了多種冰蝕地形。但是等到氣候變暖之後,冰川就會逐漸的退縮減少,就形成了冰磧湖。

對該地區來說,在這個地區的水資源60%~70%由冰雪融水形成,這對該地區的水資源的利用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在春季,如果下遊地區急需水資源灌溉時,冰川融水無法有效的及時補給,而冰磧湖中積蓄的大量水可能潰決而造成洪災。如果這一初步研究成果被證實,那麼相關部門就必須要提前做好各種防範措施,並摸清評估可能造成的影響。根據調查顯示,近年來,全球變暖正使西藏許多高原冰磧湖迅速“擴張”,並不時有潰決現象發生,給高原冰磧湖下遊居民生活帶來潛在危險。據統計,從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中期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六十餘年間,西藏境內共有十三個冰磧湖發生過15次潰決,並且都造成了規模巨大的洪水和泥石流災害。

第八節 秦始皇陵——了卻君王身後事

秦始皇陵位於陝西省西安市臨潼區以東的驪山腳下,根據史書記載:秦始皇嬴政從十三歲即位時就開始營建陵園,由丞相李斯主持規劃設計,大將章邯監工,修築時間長達38年,足以看出它的工程是多麼的浩大、宏偉,可以說是創造了曆代封建統治者中最奢侈的厚葬記錄。陵墓1974年被發現,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去世,葬於陵墓的中心。陵墓的周圍環繞著那些著名的陶俑,這些形狀略小於人形的陶俑的形態不一,連同他們的戰馬、戰車和武器,成為現實主義的完美傑作,同時也保留了極高的曆史價值。

一、概述

在秦始皇陵的南麵是層層環繞、山林翠綠的驪山,北麵是曲折迂回、好像銀蛇獨臥的渭水之濱。高大的封塚在巍巍峰巒環抱之中與驪山渾然一體,景色優美,環境獨秀。陵園總麵積為50平方千米,陵上的封土原高115米,現在的高度76米,陵園內有內外兩重城垣,內城周長3840米,外城周長6210米。內外城廓有高約8~10米的城牆,現在仍然有殘留的遺址。在陵墓內,墓葬區在南麵,寢殿和便殿建築群在北麵。1974年1月29日,在秦始皇陵墳丘東側1千米多的地方,當地農民打井無意中挖出一個陶製武士頭。後經國家有關組織的發掘,最終發現了使全世界都為之震驚的秦始皇陵兵馬俑。經考古專家鑒定,秦始皇陵地宮完整的保存在封土堆下,幾千年來並未被盜掘。

二、秦始皇

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一位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嬴姓,名政,秦國時期莊襄王之子,自公元前236年至公元前221年的15年中,秦國先後滅掉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徹底結束了戰國群雄割據的曆史,建立了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權的郡縣製王朝——秦王朝。“秦王掃六合,虎勢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秦始皇是擁有無限風光的曠世之主,不僅為後人留下了千秋偉業,還留有這座神秘莫測的皇家陵園。

三、皇家陵園

秦始皇陵是中國曆史上第一個皇帝陵園,它的規模及豐富的陪葬品在曆代帝王皇陵中是最大的。陵園按照秦始皇死後同樣享受榮華富貴的原則,仿照秦國都城鹹陽的布局建造,大體呈回字形,目前探明陵區內的大型地麵建築為寢殿、便殿、園寺吏舍等遺址。據史載,秦始皇陵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趨勢是三級階梯式,它的形狀和覆鬥很像,底部是正方形,底麵積約25萬平方米,整座陵區總麵積為50多平方千米。修建皇陵的主要材料從湖北、四川等地運來,為了防止河流衝刷陵墓,秦始皇還下令將南北走向的水流改成東西走向。

秦始皇陵的塚高約為55米,周長2000米。整個墓地占地麵積為22萬平方米,內有大規模的宮殿樓閣建築。秦始皇陵的規模之大遠非埃及金字塔所能比。

秦始皇陵規模之大可見一斑,但秦始皇陵有沒有設計藍圖呢?

據史書所記“使水相斯將天下刑人徒隸七十二萬人作陵,鑿以章程”來看,秦始皇陵的修建絕非任意,必定是按設計圖有計劃地營造,縱觀曆代帝王陵建造史不難想象其中的關聯之處。具體設計藍圖如何?還在進一步研究之中。

四、秦始皇陵地下墓穴的結構

從已發掘出來的秦始皇陵遺跡來看,似乎秦始皇要把生前的宮室、山河及其他一些都帶到地下世界去,而要實現這一點,如果所建陵墓太小就不能達到他的願望。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大事畢,已藏,閉中羨,下外羨門,盡閉工匠藏者,無複出者。”這裏,既提到中羨門、外羨門,那想必他有內羨門。這似乎表明地宮中有通往主墓的通道,工匠隻能閉在中羨門以外的地方,內羨門以內才是秦始皇棺樟置放之地。至於墓道之長也就可想而知,若說有三百丈洞室的存在也在情理之中,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地宮的洞室是現在的人造封土以前的地區,也就是直達騎山中心主峰——望峰之下。

五、秦始皇為什麼願意坐西向東

有人認為,秦始皇在生前派徐福前往黃海,尋找蓬萊、瀛洲諸仙境,並多次親自出巡,東臨碣石,南達會稽,在琅琊、芝罘一帶流連忘返,這一切都說明他對仙界的無限向往。可惜徐福一去杳無音訊,秦始皇親臨仙境的願望終成泡影。生前得不到長生之藥,死後也要麵朝東方,以求神仙引渡而達於天國,大概這就是萬年時期的秦始皇的最大願望。

有人認為,秦國地處西部,為了彰顯自己征服東方六國的決心,秦王初建東向的陵墓;並吞六國之後,為了使自己死後仍能注視著東方六國,始皇帝矢誌不改陵墓的設計建造初衷,所以我們看到的陵墓隻能是東西朝向。

還有人認為,秦始皇陵坐西向東與秦漢之際的禮儀風俗有關。根據有關文獻記載,當時從皇帝、諸侯到上將軍,乃至普通士大夫家庭,主人之位皆坐西向東。秦始皇天下獨尊,為了保持“尊位”,陵墓的朝向可想而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