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老
“法老”由埃及語的希伯來文音譯而來,是對古埃及君主的尊稱。曾經的意思並沒有涉及國王本身,而是指王宮。但從新王國第十八王朝起,便開始用在國王身上,慢慢地,它就演變成為國王的尊稱。到了第二十二王朝(前945—前730),它就正式成為國王的頭銜。被稱為法老的國王成為神的化身,因為他們自稱是太陽神阿蒙之子,是神的代理人。古埃及人對這些法老的崇拜達到瘋狂狀態,他們甚至以能夠親吻到法老的腳而感到自豪。
蘇丹
全稱蘇丹共和國,是非洲麵積最大的國家,總麵積約為250.6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東北部和紅海的西岸,東與埃塞俄比亞、厄立特裏亞接壤,南與剛果(金)、烏幹達、肯尼亞相接,西連利比亞、乍得、中非共和國,東北與紅海毗鄰。海岸線長約720千米。蘇丹境內大部分地區為盆地,南高北低。中部為蘇丹盆地;北部為沙漠台地,尼羅河以東為努比亞沙漠,以西為利比亞沙漠;西部是科爾凡多高原和達富爾高原;東部為東非高原和埃塞俄比亞高原的西斜坡。尼羅河南北縱貫其全境。全境氣候差異較大,自北向南由熱帶沙漠氣候向熱帶雨林氣候過渡。蘇丹被譽為“樹膠王國”,是因為它盛產阿拉伯樹膠,其產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之首。總人口為3539.2萬。全國有19個種族,597個部落。阿拉伯語為其國語。首都喀土穆,人口為600萬(1999年統計)。貨幣:蘇丹鎊。
利比亞
全稱大阿拉伯利比亞人民社會主義民眾國,總麵積為175.95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北部,南接乍得和尼日爾,東依埃及,北部與地中海交界,東南緊挨蘇丹,西部與阿爾及利亞和突尼斯為鄰。海岸線長約1900餘千米。沙漠和半沙漠地區占全境的95%以上,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為500米。其北部沿海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冬暖多雨,夏熱幹燥;夏季常受來自南部撒哈拉沙漠幹熱風(當地稱“吉卜利風”)的侵害,氣溫可高達50℃以上;內陸廣大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幹熱少雨,季節和晝夜溫差均較大;中部的塞卜哈是世界上最幹燥地區。人口總數為609萬(2005年統計)。阿拉伯語為其國語。首都的黎波裏,人口200萬(2004年統計)。貨幣:利比亞第納爾。
突尼斯
全稱突尼斯共和國,總麵積為16.2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北端,北、東與地中海接壤,西接阿爾及利亞,東南連著利比亞,隔著突尼斯海峽與意大利相望。地形複雜。北部多山,中西部為低地和台地,東北部為沿海平原,南部為沙漠。最高峰舍阿奈比山海拔1544米。境內水係不發達,最大河流邁傑爾達河,流域麵積約2.4萬平方千米。中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南部屬熱帶大陸沙漠氣候。總人口為1020萬。阿拉伯語為其國語,通用法語。首都突尼斯,人口為214萬(2003年統計)。貨幣:突尼斯第納爾。
傑姆的圓形競技場
傑姆圓形競技場坐落在突尼斯東部蘇塞城與斯法克斯城之間的傑姆村,建於公元230—238年,宏偉壯觀,被稱為“非洲的科洛塞”,是現今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古羅馬競技場之一。
傑姆競技場呈橢圓形,長徑162米,短徑118米,全部用長1米、寬0.7米、高0.5米的大石塊砌成,可容納3.5萬名觀眾。外圍建築由三層希臘古典科林斯式和混合式柱子組成的拱廊組成,每一層有拱門60個,總高40米。位於中間的比賽場也呈橢圓形,長65米,寬39米,看台寬廣,周圍有3米高的安全石牆。1695年,奧斯曼帝國皇帝為鎮壓抗稅的人民,下令向場內群眾開炮,使競技場遭到嚴重破壞,殘存部分僅為原來的3/5左右,但分隔看台和競技場的大部分圍牆、比賽場、地下通道、拱廊以及部分階梯式座位基本保存下來。
阿爾及利亞
全稱阿爾及利亞民主人民共和國,總麵積為238.17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西北部,南部相連於尼日爾、馬裏和毛裏塔尼亞,西部與摩洛哥、西撒哈拉接壤,北依地中海,東與突尼斯、利比亞為鄰。海岸線長約1200千米。泰勒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為地中海岸的濱海平原,撒哈拉阿特拉斯山脈以南屬撒哈拉大沙漠,約占全國麵積的85%。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式氣候,中部為熱帶草原氣候,南部為熱帶沙漠氣候。其總人口為3320萬(2006年1月統計),通用語言為阿拉伯語和柏柏爾語。首都阿爾及爾,人口為256萬(2004年統計)。貨幣:第納爾。
摩洛哥
全稱摩洛哥王國,總麵積為45.9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西北端,東接阿爾及利亞,南部為撒哈拉沙漠,西瀕浩瀚的大西洋,北隔直布羅陀海峽與西班牙相望。其地形較為複雜,中部和北部是峻峭的阿特拉斯山脈,東部和南部是上高原和前撒哈拉高原,僅西北沿海一帶為狹長低緩的平原。北部為地中海型氣候,夏季炎熱幹燥,冬季溫和濕潤。中部屬於熱帶山地氣候,溫和濕潤,氣溫隨海拔高度而變化。東部、南部為沙漠氣候。夏季常有幹燥炎熱的“西洛可風”。由於斜貫全境的阿特拉斯山阻擋了南部撒哈拉沙漠熱浪的侵襲,摩洛哥常年氣候宜人,花木繁茂,有“烈日下的清涼國土”的美譽。摩洛哥的總人口為2989萬人(2005年統計)。阿拉伯語為其國語,通用法語。首都拉巴特,人口為62.8萬人(2005年統計)。貨幣:摩洛哥迪拉姆。
卡薩布蘭卡
摩洛哥第一大城市——卡薩布蘭卡,瀕臨大西洋,是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城市。整座城市的建築基調大多數為白色,就連許多阿拉伯漁民的住宅也是白色的。這也是它在西班牙語中意思“白色的房子”的原因。但摩洛哥人更喜歡稱其為“拉貝爾達”。好萊塢電影《卡薩布蘭卡》讓這座白色之城名揚天下。因氣候宜人,風光秀麗,卡薩布蘭卡素有“摩洛哥肺葉”的稱號。
東非
埃塞俄比亞
全稱埃塞俄比亞聯邦民主共和國,位於紅海西南的東非高原上,南接肯尼亞,西鄰蘇丹,東邊與吉布提、索馬裏交界,北依厄立特裏亞。總麵積110.36萬平方千米。境內以山地高原為主,中西部是高原的主體,占全境的2/3,大部分屬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大裂穀縱貫全境,由於平均海拔在3000米,所以有“非洲屋脊”之稱。總人口為7740萬(2005年統計)。阿姆哈拉語為聯邦工作語言,通用英語。首都亞的斯亞貝巴 ,是非洲海拔最高的城市。總人口為300萬(2004年統計)。貨幣:生丁。
厄立特裏亞
全稱厄立特裏亞國,總麵積為124320平方千米(包括達赫拉克群島)。位於非洲的東北部,西連蘇丹,東依紅海,北麵與埃塞俄比亞交界,隔海與沙特、也門相望,東南與吉布提接壤,控製著歐、亞、非三大洲海上通道的咽喉——曼德海峽,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岸線長1200千米。人口總數為450萬(2004年估計)。主要語言有提格雷尼亞語、提格雷語,通用英語和阿拉伯語。首都阿斯馬拉,人口約為50萬(2002年估計)。貨幣:埃塞俄比亞比爾。
索馬裏
全稱索馬裏共和國,總麵積為63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大陸東部的索馬裏半島,北臨亞丁灣,東瀕印度洋,西與肯尼亞、埃塞俄比亞接壤,西北與吉布提交界,因控製著紅海連接印度洋的通道,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海岸線長3200千米。東部沿海為平原,沿岸多沙丘;亞丁灣沿岸低地為吉班平原;中部為高原;北部多山;西南部為草原、半沙漠和沙漠。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熱帶沙漠氣候,西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幹燥少雨。總人口為1040萬(2004年估計)。索馬裏語為其國語。通用英語和意大利語。首都摩加迪沙。貨幣:索馬裏先令。
吉布提
全稱吉布提共和國,位於非洲東北部的亞丁灣西岸。西邊、北邊和西南與埃塞俄比亞接壤,南接索馬裏。境內地形複雜,大部分地區為海拔不高的火山高原,沙漠和火山占全國麵積的90%。南部地區多為高原山地。總麵積為2.32萬平方千米。主要屬熱帶沙漠氣候,內地為熱帶草原氣候,終年炎熱少雨。總人口為71.2萬人(2005年估計)。國語為法語和阿拉伯語。首都吉布提,是全國最大的城市,人口為62.4萬(2005年估計),占全國總人口的一半以上。貨幣:吉布提法郎。
肯尼亞
全稱肯尼亞共和國,總麵積為58萬多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東部,地跨赤道。南與坦桑尼亞相連,北與埃塞俄比亞、蘇丹接壤,東與索馬裏為鄰,西與烏幹達交界,東南瀕臨印度洋。海岸線長536千米。沿海為平原地帶,其餘大部分為平均海拔1500米的高原。東非大裂穀東支縱切高原南北,將高地分成東、西兩部分。大裂穀穀底在高原以下450—1000米,寬50—100千米,分布著深淺不等的湖泊,並屹立著許多火山。北部為沙漠和半沙漠地帶,約占全國總麵積的56%。中部高地的肯尼亞山海拔5199米,是全國最高峰、非洲第二高峰,峰頂終年積雪。瓦加加伊死火山海拔4321米,以巨大的火山口(直徑達15千米)而馳名。大部分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人口總數為3190萬(2004年統計)。斯瓦希裏語為國語。首都內羅畢,人口約300萬(2004年統計)。貨幣:肯尼亞先令。
馬賽人
在肯尼亞,如果你看到身穿紅紅的長袍以及脖子上帶著豪豬刺飾物的非洲男子,一定是馬賽人。分布在肯尼亞南部和坦桑尼亞北部交界地區的馬賽人是東非最大的部族之一,也是非洲地區最神秘的遊牧民族和最驍勇善戰的民族。傳說馬賽人的祖先是18世紀的哈米特黑人,他們為尋找心中的草原,從埃塞俄比亞南下,進入坦桑尼亞定居。至今馬賽人在嚴格的部落製度下仍保持著傳統的生活方式。成年男子蓄發編成小辮,成年女性則剃光頭。小孩長到四五歲時就要拔掉門牙,他們認為這樣看起來會更美麗。此外,牛是馬賽人最寶貴的財產。
納庫魯湖國家公園
納庫魯湖國家公園是東非大裂穀中的一個長65千米的鹹水湖,總麵積約為188平方千米,是肯尼亞專門為保護禽鳥而建立的保護區,被譽為“觀鳥天堂”。園中約有450種禽鳥,並因200多萬隻火烈鳥集棲湖區豔麗無比而名揚天下。此外,公園中還有多種動物,如豹子、長頸鹿、疣猴、無爪水獺、岩狸、河馬、大羚羊、黑斑羚、瞪羚、斑紋鬣狗、獵狗、狐狸、金貓、白犀牛等。
坦桑尼亞
全稱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位於非洲的東部和赤道以南,北麵與肯尼亞和烏幹達交界,南麵與讚比亞、馬拉維、莫桑比克接壤,西麵又與盧旺達、布隆迪和剛果(金)為鄰,東瀕印度洋。大陸海岸線長840千米。總麵積為94.5萬多平方千米。它的東部沿海地區和內陸部分低地屬熱帶草原氣候,西部內陸高原屬於熱帶山地氣候,涼爽而幹燥。桑給巴爾的20多個島嶼屬熱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濕熱。總人口為3700萬(2007年統計)。斯瓦西裏語為其國語。首都達累斯薩拉姆。貨幣:坦桑尼亞先令。
塞倫蓋蒂國家公園
坦桑尼亞的塞倫蓋蒂公園位於非洲東部、赤道以南。是典型的非洲稀樹草原環境,傘狀金合歡是其典型的樹木,它也是長頸鹿最喜歡的食物。廣袤的塞倫蓋蒂是野生動物的王國,以擁有現今極大規模的動物群落而聞名遐邇。1929年,塞倫蓋蒂中部228.6公頃地區被定為狩獵保護區,1940年後成為保護區,1951年建成國家公園,1959年再次擴大。在這裏生活的動物每年都有大規模遷徙的習性。而一年一度的角馬大遷徙是塞倫蓋蒂最壯觀的景象。這也可能是塞倫蓋蒂在馬薩伊語裏意思是“永遠流動的土地”的原因。每年的七八月份,數量眾多的食草動物如羚羊、瞪羚和斑馬等為了尋找水源而遷徙時,而它們的天敵——食肉動物也伴隨同行,場麵壯觀且驚心動魄。
烏幹達
全稱烏幹達共和國,總麵積為24.1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的東部,東連肯尼亞,西挨剛果民主共和國,北與蘇丹為鄰,南接坦桑尼亞和盧旺達。因其境內的高原海拔多在1200米左右,同時又多湖,所以素有“高原水鄉”之稱。東非大裂穀的西支縱貫它的西部,穀底河湖眾多。裂穀帶與東部山地之間為寬闊的淺盆地,多沼澤。境內的維多利亞湖是世界第二、非洲最大的淡水湖。大部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總人口為2840萬。國語為英語,通用斯瓦希裏語、盧幹達語等地方語言。首都坎帕拉,人口約為130萬。貨幣:烏幹達貨幣先令。
東非冕鶴
東非冕鶴是烏幹達的國鳥,是烏幹達國家和民族尊嚴的象征。它有著長長的雙腿和長頸,體態優美動人,也被稱為“灰冠鶴”。東非冕鶴能歌善舞,尤其是它那忠貞不二的品格被烏幹達人所崇敬。在烏幹達,除了一些機關和學校以東非冕鶴命名,就連一些旅店也用它來作為自己的標誌,由此可見烏幹達人民對它的喜愛程度了。
盧旺達
全稱盧旺達共和國,全境多山地和高原,有“千丘之國”之稱,總麵積為26338平方千米。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的南側,屬於內陸國家。它的西部和西北與剛果(金)為鄰,北與烏幹達接壤,東與坦桑尼亞毗連,南鄰布隆迪。盧旺達的大部分地區都屬於熱帶高原氣候和熱帶草原氣候,溫和涼爽。人口總數為812.8553萬(2002年8月統計)。國語為盧旺達語。首都基加利,人口為75萬(2002年統計)。貨幣:盧旺達法郎。
布隆迪
全稱布隆迪共和國,素有“山國”之稱。總麵積為2.78萬平方千米。位於非洲中東部赤道南側,北與盧旺達接壤,東、南與坦桑尼亞交界,西與剛果(金)為鄰,西南瀕臨坦噶尼喀湖。境內多為高原和山地,大多由東非大裂穀東側高原構成,全國平均海拔1600米。西部剛果尼羅山脈貫穿南北,形成中央高原,海拔大多在2000米以上,為尼羅河和剛果河(紮伊爾河)的分水嶺,裂穀帶地勢比較平緩。坦噶尼喀湖低地、西部河穀及東部均為熱帶草原氣候;中西部屬熱帶山地氣候。人口總數為734萬(2004年統計)。基隆迪語和法語為其國語。首都布瓊布拉,人口為40萬(2000年統計)。貨幣:布隆迪法郎。
塞舌爾
全稱塞舌爾共和國,總麵積為455.39平方千米,領海麵積40萬平方千米。它位於印度洋西南部,地處歐、亞、非三大洲中心地帶,距非洲大陸約1600千米,屬於非洲,是亞非兩洲的交通要衝。其由115個大小島嶼組成,最大島嶼馬埃島麵積148平方千米。塞舌爾群島分為四個密集的島群:普拉斯蘭島群、錫盧埃特島和北島、馬埃島和它周圍的衛星島、弗裏吉特島及其附近的礁嶼。花崗岩島多山地丘陵,以馬埃島海拔905米的塞舌爾山為全國最高點。珊瑚島地勢低平。全境無河流。屬於熱帶雨林氣候,終年高溫多雨。人口約8.5萬,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國語為克裏奧爾語,通用英語和法語。首都維多利亞,人口為2.5萬人。貨幣:塞舌爾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