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十五章 世界各地4(2 / 3)

委內瑞拉

全稱委內瑞拉玻利瓦爾共和國,總麵積為91.67萬平方千米。西邊是哥倫比亞,南邊是巴西,東邊是圭亞那,北邊是加勒比海。除山地外,大部分屬於熱帶草原氣候。氣溫因海拔高度的不同而異,山地溫和,平原炎熱。境內擁有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安赫爾瀑布,是著名的遊覽勝地。人口總數為2650萬。國語為西班牙語。首都加拉加斯的人口為322萬(2000年統計)。貨幣:玻利瓦爾。

哥倫比亞

全稱哥倫比亞共和國,總麵積為114.2萬平方千米。位於南美洲的西北部,西邊相接太平洋,東邊與委內瑞拉、巴西為鄰,北與加勒比海接壤,南依厄瓜多爾和秘魯,西北角與巴拿馬交界。西部是沿海平原,南部有一係列的火山錐,西北部為馬格達萊納河下遊衝積平原,東部為亞馬孫河與奧裏諾科河上遊支流衝積平原,約占全國總麵積的2/3。由於赤道橫貫其南部,所以平原南部和西岸為熱帶雨林氣候,向北逐漸轉為熱帶草原和幹燥草原氣候。人口總數為4209萬。國語為西班牙語。首都聖菲波哥大,人口為649萬(2001年統計)。貨幣:哥倫比亞比索。

厄瓜多爾

由於赤道橫穿厄瓜多爾共和國的北部,所以它的國名也有“赤道”的意思。總麵積為27.067萬平方千米。東北相接哥倫比亞,西依太平洋,東南相挨秘魯。總人口為1340萬。國語為西班牙語,印第安人通用克丘亞語。首都基多。貨幣:美元。

赤道紀念碑

厄瓜多爾赤道紀念碑有新舊兩座。1774年,舊碑建成,位於聖安東尼奧鎮。1982年8月9日,新碑建成。新碑的外形大體與舊碑相似,隻是它比舊碑大三倍。舊碑的高僅有10米左右,新碑卻高達30米,直徑為4.5米,重為4.5噸。舊碑除了是用赭紅色花崗岩建成外,它的四周還刻有E.S.O.N.四個表示東、西、南、北的西班牙字母和“這裏是地球的中心”的字樣。新碑的上麵刻著:西經格林尼治78°27′8″,緯度0°0′。厄瓜多爾人將舊紀念碑稱為世界之半,每到一年的3月21日和9月23日,當太陽從赤道線上經過,直射赤道,全球晝夜相等時,他們就會在這兒舉行迎接太陽神的活動。

秘魯

全稱秘魯共和國,總麵積為128.5萬平方千米,屬於南美洲西部的國家。南邊是智利,西邊是大西洋,東邊是巴西,北邊是厄瓜多爾和哥倫比亞,東南方向是玻利維亞。海岸線長達2254千米。山地麵積占全國麵積的1/3。其全境從西向東分為三個區域:西部沿海區為狹長的幹旱地帶,有斷續分布的平原;中部高原區主要為安第斯山中段,平均海拔約4300米,是亞馬孫河發源地;東部為亞馬孫林區。秘魯屬於熱帶沙漠和草原氣候,幹燥而溫和,年平均氣溫在12℃—32℃。總人口2722萬(2005年統計)。西班牙語是其國語。首都利馬,人口為781.67萬(2005年統計)。貨幣:新索勻。

馬丘比丘

在秘魯的庫斯科西北130千米處、海拔約2280米的高山聳立著馬丘比丘遺址。它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也是世界上最為壯觀的考古遺址。1983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馬丘比丘作為世界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馬丘比丘”在印加語中意為“古老的山巔”。馬丘比丘被稱做印加帝國的“失落之城”。其四周都被高山險峰重重包圍,峭壁下則是日夜奔流的烏魯班巴河。從遠處眺望,馬丘比丘好像隨時都會從陡峭的山脊上滑下。據考證,馬丘比丘最早可能建於12世紀,後漸漸成為印加帝國一座繁榮的城市,在15世紀達到鼎盛時期。在馬丘比丘城內,街道布局規劃井然,民居、宗教場所和軍事設施各分一區,城裏到處都可以感受到印加人對太陽神的崇拜,屋子的窗戶都朝向夏至和冬至時日出的方向。

玻利維亞

全稱玻利維亞共和國,總麵積為1098581平方千米,屬於南美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它的西部與智利和秘魯為鄰,東部和北部相接巴西,南部與阿根廷和巴拉圭接壤。其東部和東北部大部分為亞馬孫河衝積平原,約占全國麵積的3/5。中部為山穀地區,農業發達,許多大城市集中於此。西部是著名的玻利維亞高原,海撥1000米以上。屬溫帶氣候。總人口為980萬。國語為西班牙語。首都蘇克雷,人口為79.4萬(2001年統計)。貨幣:玻利維亞諾。

智利

全稱智利共和國,是世界上地形最狹長的國家。因為它處在美洲大陸的最南端,並與南極洲隔海相望,智利人便稱自己的國家為“天涯之國”。總麵積為756626平方千米,其中陸地麵積為756253平方千米,島嶼麵積為373平方千米。智利南同南極洲隔海相望,北臨秘魯、玻利維亞,西依太平洋,東挨阿根廷,海岸線總長約1萬千米。境內多火山,地震頻繁。北段氣候為沙漠氣候,中段是亞熱帶地中海式氣候,南段是溫帶闊葉林氣候。人口總數為1609.34萬(2004年統計)。國語為西班牙語。首都聖地亞哥,位於智利的中部,人口為646.53萬(2004年統計)。貨幣:比索。

複活節島

複活節島距離智利本土3700千米,整個小島略呈三角形,總麵積約為117平方千米。島上沒有任何河流湖泊與高大的樹木,卻以神秘的巨像聞名於世界。這些用整塊火山岩石雕成的巨像一個挨著一個,雄偉壯麗、氣勢磅礴。所有石像都麵向大海,神態威嚴卻表情冷漠。複活節島在1686年被英國人愛德華·戴維斯首次發現。到達這裏時,整個島上一片荒涼,但卻有許多巨大的石像豎在那裏。在萬分驚奇之下,愛德華·戴維斯把這個島稱為“悲慘與奇怪的土地”。1722年4月5日,這個島再次被荷蘭海軍上將雅各布·羅格文發現,因為那天是耶穌複活節,於是小島被命名為“複活節島”。1888年,這座小島被智利政府接管,那天正好也是複活節,於是,這個小島的名稱就這樣被沿用了下來。

阿根廷

全稱阿根廷共和國,是拉美第二大國,僅次於巴西。總麵積為278萬平方千米,位於南美洲的東南部,西依智利,南邊隔海相望南極洲,北與玻利維亞、巴拉圭為鄰,東接大西洋,東北部接壤巴西和烏拉圭。從西向東地勢逐漸低平。西部是山地,東部和中部是農牧區,北部是平原,南部是高原。中部屬亞熱帶氣候,南部為溫帶氣候,北部屬熱帶氣候。被稱為“印加之路”的烏馬瓦卡峽穀,曾是古老的印加文化傳到阿根廷的通道。

總人口為3930萬。國語西班牙語。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是拉美最繁華的都市之一,西班牙語意為“好空氣”。人口為278萬(2001年統計)。貨幣:阿根廷比索。

阿根廷國名的由來

在西班牙語中,阿根廷的意思是指“白銀”,與“拉普拉塔”的意義相同。1527年,西班牙的探險家塞瓦斯蒂安·卡沃托率領著遠征隊到南美大陸去探險,他們深入內地後,發現當地的印第安人佩戴著很多銀製的飾物,誤以為當地盛產白銀,便將這條河命名為拉普拉塔河,把這一地區稱為拉普拉塔區。1916年7月9日,拉普拉塔省宣布獨立,並將國名正式定為阿根廷。阿根廷一詞源於拉丁文,除了指具體意義上的白銀外,同時還有“貨幣”“財富”的意思。阿根廷雖不產白銀,但有著肥沃的土壤,豐茂的草原,良好的氣候,這使阿根廷成了“世界的糧倉和肉庫”。

烏拉圭

烏拉圭之所以享有“鑽石之國”之稱,是因為這個國家的地形很像寶石,同時又盛產紫晶石。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烏拉圭河與拉普拉塔河的東岸。東南與大西洋相接,西與阿根廷為鄰,北與巴西接壤。總麵積為17.7萬平方千米。海岸線長約660千米。境內地勢平坦,平均海拔116米。東南部多斜坡草地,北部和東部有低山分布,南部是平原,西南部土地肥沃。這個國家屬溫帶氣候。1—3月為夏季,氣溫17℃—28℃,7—9月為冬季。總人口為340萬。國語為西班牙語。首都蒙得維的亞,人口為138萬(2000年6月統計),平均氣溫16℃。貨幣:烏拉圭比索。

巴拉圭

全稱巴拉圭共和國,總麵積為40.68萬平方千米,是南美洲中部的內陸國家,地處拉普拉塔平原北部。它東鄰巴西,西、南相接阿根廷,北邊挨著玻利維亞。河東為丘陵、沼澤和波狀平原,是巴西高原的延伸部分,海拔300—600米,約占領土麵積的1/3,全國90%以上的人口集中於此;河西為查科地區,大多為原始森林與草原。因南回歸線橫貫中部,所以北部屬熱帶草原氣候,南部屬亞熱帶森林氣候。總人口為6191368人(2005年7月估計),西班牙語和瓜拉尼語為其官方語言。首都是亞鬆森。貨幣:瓜拉尼。

巴西

巴西聯邦共和國的總麵積為851.49萬平方千米,是拉丁美洲麵積最大的國家,其位於南美洲東南部,南邊相接巴拉圭、阿根廷和烏拉圭,北邊接壤法屬圭亞那、蘇裏南、圭亞那、委內瑞拉和哥倫比亞,東依大西洋,西邊與秘魯、玻利維亞交界。海岸線長7400多千米。它的80%地區位於熱帶地區,最南端則屬於亞熱帶氣候。北部的亞馬孫平原則屬赤道氣候,年平均氣溫27℃—29℃。中部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分旱、雨季。南部地區平均氣溫16℃—19℃。人口總數為1.86億,居拉美首位。葡萄牙語為其國語。首都巴西利亞,人口為238.4萬人(2006年統計)。貨幣:雷亞爾。

足球

巴西人文化生活的主流就是足球。對巴西人來說,足球不僅是一項運動,更是一種文化。確切地說,巴西的足球來源於英國。英國在1863年成立了足球協會,有兩個巴西青年也參與其中,不久,巴西的足球運動就傳開了。1933年巴西就開始成立了自己國家的專業足球隊,實現了足球的職業化。從此,巴西的足球運動開始逐步走上世界的頂峰,成為舉世公認的足球王國。

桑巴舞

桑巴舞是一種節奏非常快的舞蹈,每分鍾可高達200拍。桑巴舞原本起源於非洲一種激昂的肚皮舞——森巴,“桑巴”這個詞是由安哥拉語中的“森巴”演變而來。由於它在巴西的普及程度非常之高,因此也被稱做巴西的“國舞”。 巴西人對桑巴舞的熱愛超乎想象,隻要有激昂音樂聲響起,就能看到人們不分男女老少,如癡如醉地開始搖擺、跳舞。人們不僅白天跳,晚上也跳,不光平時跳,節假日更要跳,不僅在舞台上跳,大街上也有人跳。

非洲

非洲跨越了南北兩個半球,是世界上的第二大洲,她擁有簡單平直的大陸輪廓和古老的地質發展史,從而使得其發生和發展明顯區別於其他大洲的自然景觀。

在這個以高原為主的熱帶大陸上,分布著世界上麵積最大最典型的熱帶稀樹草原,熱帶荒漠、半荒漠,熱帶雨林等範圍區分明顯的景觀,以及一條縱貫大陸東部的大裂穀帶。

非洲

非洲位於東半球的西南部,總麵積為3020萬平方千米,屬於世界第二大洲,僅次於亞洲,它占去了世界陸地總麵積的20.2%。其全稱為“阿非利加”。在希臘文中,“阿非利加”是陽光灼熱的意思。非洲地跨赤道南北,東北隔著紅海和蘇伊士運河與亞洲相望,東部相依印度洋,北部隔著地中海和直布羅陀海峽與歐洲相望,西部緊挨大西洋。由於赤道橫貫非洲中部,足有3/4的土地受到太陽的垂直照射,所以它也具有“熱帶大陸”之稱。其氣候高溫、少雨、幹燥。

非洲名稱的由來

公元前1世紀,柏柏爾人在一座廟裏發現了一位身披象皮的年輕女子塑像,名叫阿非利加,是位女神。後來,她成為了北非的柏柏爾人最崇信的守護神,他們便以她的名字命名非洲大陸。

東非大裂穀

東非大裂穀也叫“東非大峽穀”或“東非大地溝”“東非大地塹”。由於大裂穀在實際地理位置上已經超出東非的範圍,延伸到了死海地區,因此又名“非洲—阿拉伯裂穀係統”。東非大裂穀既是縱貫東部非洲的地理奇觀,也是世界大陸上最大的斷裂帶。該裂穀總長約6400千米,平均寬度在48—65千米之間,最寬處可達200千米以上。從衛星發回來的照片上看,這條裂穀就像地球上一道傷痕。東非大裂穀的兩側懸崖絕壁,猶如鬼斧神工,氣勢宏偉。綿延不絕的大裂穀深不見底,周圍的湖光山色相映成趣,景致絕佳。

東非大裂穀的形成據說是因3000萬年前的地殼板塊運動,導致非洲東部地層斷裂而形成。部分地理學家甚至預言,未來非洲大陸將會沿著裂穀斷裂帶分成兩個單獨的大陸板塊。

為什麼有些非洲國家國界線是直的?

打開世界地圖,非洲一些國家筆直的國界線一目了然。這是因為非洲的國界純粹是人為邊界,是殖民主義者瓜分非洲大陸的產物。在殖民主義入侵和瓜分非洲之前,非洲是沒有國界的。殖民主義者入侵後,非洲被瓜分得支離破碎,產生了50多個國家。據統計,非洲國家邊界的44%是按經線或緯線劃分的,30%邊界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的,僅有26%是由河流、山脈等構成的自然邊界。這就是非洲的國界為什麼多直線的原因。

好望角

好望角是非洲西南端的岬角,也是著名的風浪區,經常有船隻在此遇上風暴沉沒,因此取名風暴角。1486年葡萄牙著名探險家巴陀羅姆·迪亞士奉葡萄牙國王若奧二世之命,率探險隊沿非洲西岸南航,尋找通往東方的航路,首次到達非洲南端,在那裏遇到特大風暴。他乘坐的三桅帆船在驚濤駭浪中漂到無名岬島靠岸,並被迫返航。迪亞士就將其稱做“風暴角”。回國後,迪亞士向國王彙報了到達“風暴角”的情況,國王認為這樣的命名會挫傷航海家探險的積極性,不利於進一步探險通往印度的航路,所以他於1487年將“風暴角”改為“好望角”。

北非

埃及

全稱阿拉伯埃及共和國,總麵積為100.145萬平方千米。地跨亞、非兩洲,西與利比亞為鄰,南與蘇丹交界,東臨紅海並與巴勒斯坦、以色列接壤,北臨地中海。埃及的大部分領土都位於非洲東北部,是典型的沙漠之國,全境96%為沙漠。世界最長的河流尼羅河從南到北貫穿埃及,境內流長1350千米,被稱為埃及的“生命之河”。尼羅河三角洲和北部沿海地區屬地中海式氣候。其餘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沙漠氣候,炎熱幹燥,沙漠地區氣溫可達40℃,年平均降水量不足30毫米。每年4—5月間常有“五旬風”,夾帶沙石,使農作物受害。埃及的總人口為7870萬(2008年5月1日統計)。國語為阿拉伯語,通用英語和法語。首都開羅,人口為789.9萬(2006年1月統計),是阿拉伯和非洲國家人口最多的城市。貨幣:埃及鎊。

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埃及國王為自己修建的陵墓。目前被世人所發現的金字塔共有96座,其中最大的三座金字塔位於開羅郊區的吉薩。最大的金字塔修建於公元前2690年左右,是古埃及第四王朝第二個國王胡夫的陵墓,這座龐大的陵墓據說由10萬人建成,足足花費了20年;第二座是胡夫的兒子哈佛拉國王的陵墓,最明顯的區分標誌是,在它的塔前建有著名的獅身人麵像,這個獅身人是參照哈佛拉本人的麵相而建造的;而第三座建於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金字塔,則是胡夫的孫子門卡烏拉國王的陵墓。

古埃及木乃伊

古埃及人認為:死者是可以永生的。當一個人死去,他們的靈魂將會有好幾種存在的方式,比如死去的人可以用“卡”和“巴”的形式安放自己的靈魂。古埃及語中,“卡”有力量、養料、繁盛、永恒、創造性等意思,而“巴”則有“在陰陽世界裏自由飛翔的靈魂”之義。古埃及人為了能使一個死者永生,他們就會舉行一些複雜儀式,讓“卡”和“巴”在墳墓裏的木乃伊上重聚,使木乃伊複活,然後繼續在來世生活。古埃及的法老死後,他的屍體就會被製成幹屍,也就是“木乃伊”,這些木乃伊被放在金字塔內部的墓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