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民百姓創作了不少有關包拯的傳奇故事,但若數建造紀念包拯的祠堂廟宇,創作讚頌包拯的歌賦詩詞和楹聯碑記,卻是曆朝曆代文人墨客的功勞。包拯在朝廷官員中,是一位忠、孝、節、義俱全的人。特別是他為官公正廉潔、剛直不阿,被正直的士大夫視為楷模。在包拯逝世之後,建祠紀念他,撰詩詞立石碑讚頌他,是士大夫們樂意做的事情。
包拯初到諫院時,他讀書時結識的好友、興化寺的仁嶽和尚就讚譽他“稟純一之性,有端方之節。危言篤論,可以正遺闕;博學遠識,可以備顧問”。包拯死後四年,即治平三年(1066),仁嶽和尚提議把廟裏的西廂房騰出來供奉包拯。廬州太守張環曾受包拯賞識,對仁嶽的提議表示讚同,他還在包拯的塑像上題了頌詞:“龍圖包公,平生若何?肺肝冰雪,胸次山河。報國盡忠,臨政無阿。杲杲清名,萬古不磨。”這是第一個紀念包拯的場所。後來在包拯到過的地方,如開封、池州、天長等地,也陸續建起了包公祠。
包公祠在端州建得較早,也建得最多。嘉祐七年(1062)五月,包拯去世的消息傳來,端州人就以各種形式來悼念他。寶光寺(相傳為包拯築西江堤時所建,遺址在今景福圍渡頭防汛站附近,供奉玉皇大帝)、西石頭庵(星岩書院)、崧台驛、大井頭(包拯所開七井之一)等與包拯當年有關係的地方,都有鄉民在包拯的誕辰、忌日自發祭祀。熙寧二年(1069),包拯去世後七年,端州知州蔣績(一作續)仰慕包拯為人,既有感於包公善政,也應端州人的要求,在端州衙署附近興建了“龍圖公祠”。明萬曆《肇慶府誌》載:包公祠“舊在府治儀門之左,宋熙寧中郡守蔣績建”。這是端州興建的第一座包公祠。南宋著名愛國詩人黃公度被奸臣秦檜貶為肇慶府通判時,曾拜謁包公祠並賦詩雲:
華堂傳繪事,昭代得儀型。跡與莓苔古,名爭蘭芷馨。清風無遠近,喬木未凋零。今日斫坭手,依然瘦鶴形。
據清康熙《肇慶府誌》記載,當時的包公祠在肇慶府治儀門左,即端州州衙的東側,臨近包拯原來辦公的地方。因為包公祠在府衙之內,四方百姓瞻仰祭祀不方便,“祠阻郡署內,凡東西任來瞻謁者,弗之便也”。到了明代弘治十七年(1504),兩廣總督都憲潘蕃、僉憲許垣委托肇慶知府黃顒,按照明成化元年(1465)肇慶知府黃瑜奏請朝廷的計劃,於弘治十八年(1505)正月初六日,“於郡署外之西百步許,相地而改祠焉”,新祠在肇慶府衙西邊一裏處遷建,同年四月初一便建成。包公祠遷建之後,又在州署前留下了一座“包孝肅公”牌坊,以為紀念。這是遷建的第二座包公祠。
遷建後的包公祠坐北向南,兼富嶺南祠堂與神廟的特點,有高大的正門、朝廳、屏風,清代曾多次修繕。到1924年興建城中路時,由於附近部分民房、巷道拆遷,包公祠正門的朝廳、屏風也隨之被拆除。而馬路北側處新建了一個大門,門頂橫額灰塑楷書“宋孝肅包公祠”六個大字,大門兩側以圍牆相連,並在東西圍牆轉角處各建了一間小殿,供奉護祠神像。進入大門後,建築物按中軸線布局,近西進入牌坊,是寬敞的庭院空地,種植雞蛋花、龍眼、黃皮等花果樹木。當中一條青石鋪砌的行人通道將牌坊與方形拜亭連接,然後進入大殿。
包公祠大殿磚木結構,單簷歇山頂,麵寬三開間,八柱,三進深。殿內懸掛木匾“清風還在”,有楹聯:“生為柱國,死作閻羅,宋代直臣第一;堂溯枕書,洲留擲硯,端州循吏無雙。”“燮理陰陽,獨擅玉衡金鑒;尊崇道德,惟能鐵麵丹心。”“百代仰儀型,風貌清嚴,自昔台階昭重望;千秋留遺澤,冰心皎潔,還從硯渚溯遺征。”“遺像至今留鐵麵,當年報國見丹心。”這雖是文人墨客所撰寫,但內中也總結了端州百姓對包拯治端三年的評價。大殿正間神龕內供奉包拯全身坐像,因為包拯剛正不阿,鐵麵無私,所以塑像臉麵黧黑,五髯長須,頭戴吏冠,身穿官袍,腰纏玉帶,手持朝笏,足穿朝靴,神態端莊。拜席兩邊供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全身立像。可見,當時有關包公的雜劇、小說、評話、故事等文學藝術在全國風行,包拯的形象便按照文學作品變成了黑臉。雜劇、小說虛構的人物如王朝、馬漢、張龍、趙虎也進入了祠堂。明代著名書法家、理學家陳獻章用茅龍筆書刻有包拯《書端州郡齋壁》的詩碑,此碑不知現藏何處。
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這座近六百年曆史、為祖祖輩輩肇慶人所景仰拜祀的包公祠,一夜之間被砸毀,後原址建起了一所小學。
1998年,肇慶市人民政府在城西廠排街大菜園村重建包公祠,於2000年3月20日(農曆二月十五日)包公誕辰這一天竣工開放。重建的包公祠主建築群占地11500平方米,主體建築包括牌坊、山門、主殿、配殿及亭、台、樓、閣、廊、井等仿宋建築,古樸大方,蔚為壯觀,麵積比之舊包公祠大了幾倍。新包公祠除了將舊包公祠的楹聯、匾額重新刻製之外,山門兩側還增加了啟功撰書的楹聯:“正直遺型留稗史,清忠初績著端州。”包青天的美稱始傳於知州任上,端州是包拯的成名之地已經成為共識。這是遷建的第三座包公祠,遺憾的是沒有在原址上重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