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州放糧》是根據包拯在陳州賑災的事跡幾經改編而成,而《打鑾駕》則是《陳州放糧》中最為人所樂道的前情故事。
仁宗皇帝皇祐年間,陳州大旱,發生了大饑荒,戶部尚書範仲淹上殿奏本,保舉龍圖閣大學士兼開封府尹包拯到陳州糶米濟賑。
在《打鑾駕》中,外戚馬龍先被派往陳州賑災。馬龍自恃是西宮寵妃馬氏的哥哥,在陳州舞弊,克扣皇糧。貪汙的數量達到了萬餘石之巨。於是被災民告發,仁宗皇帝知道後十分憤怒。便將馬龍召回,並下旨任包拯為放賑欽使。並令包拯查辦前任馬龍私扣錢糧的事。包拯便奉詔就任了。
馬妃得到消息後,知道包拯向來鐵麵無私。如果讓他就任,包拯肯定會徹底查清此案,而哥哥的前程,也必將為此所傾覆,恐怕還會連累自己從此失寵,這也不是不可能的。於是馬妃多方設計,還在暗中惡意中傷包拯。
在包拯將要出京赴任的前夕,馬妃知道包拯肯定會經過禦街出城,便向皇後撒謊借了鑾駕半副,僭乘而出,在禦街上專門等待包拯經過,自己偽裝成皇後,讓鑾駕儀仗走在包拯前麵,擋住包拯的去路。
包拯隔著很遠見到了鑾駕,便離開主道回避儀仗了。可包拯躲避再三仍是會見著儀仗,這其實都是馬妃為了迫使包拯從禁中禦街經過。
等到包拯果然來到了禦街,馬妃便讓鑾駕驀地前行走到包拯的前麵。包拯此時也躲避不及了,於是隻得下跪在道路旁,並叩頭為闖了鑾駕的不敬之罪請罪。馬妃剛準備故意盤問。希望找點物證,好判了包拯的罪。不料這“假鑾駕”竟然被包拯的從役識破,從役告知包拯,說“這是馬妃假扮的”。包拯聽後大怒,便下令隊伍繼續向前,將鑾駕打退,並且要將鑾駕趕入宮禁。馬妃見勢不妙,便一不做二不休,帶著控詞,便急忙回宮哭訴,想要欺騙仁宗皇帝。包拯心中雖然也擔憂,但事已至此,包拯也是騎虎難下,便隻好跟著前往麵見仁宗皇帝了。
在後來《陳州放糧》的故事中,先被派往陳州賑災的是當朝權貴劉衙內的兒子和女婿,他們在陳州的所作所為與《打鑾駕》中的馬龍如出一轍。他們貪贓枉法,魚肉百姓之餘,甚至打死了一個災民李大膽。天災人禍之下,陳州一地可謂是民不聊生。範仲淹便保奏包拯前往陳州賑災。
劉衙內自然不願意自己的子婿遇著包拯這位鐵麵無私的欽差。便連夜前往包拯府上拜會,一番客套之下,劉衙內便點出陳州災民甚多,因此亡命之徒必然不少,希望以此嚇退包拯。可是,包拯毅然不懼,當即表示:“為民解難,乃我輩本分,何懼亡命之徒?”劉衙內見勸阻不行,便又改為說情,希望包拯此去陳州,可以對自己的子婿加以照應。包拯也隻是回應,若真的發生了什麼事,會向劉衙內傳遞消息。便起身送客了。劉衙內自忖雖然沒得到包拯的什麼應允,但如果能夠即時得到消息,應該有時間周旋走動,就稱謝告辭了。
次日,包拯便帶著王朝、馬漢奔赴陳州,將要到達陳州地界之時,包拯便喬裝打扮,微服先行前往陳州,而讓王朝、馬漢等人率領儀仗隨後跟上。包拯一身村民打扮,混在饑民的隊伍中,前往衙門口排隊購買賑米。這所謂的賑米卻摻著泥沙,而且價格奇高,小吏們還從中克扣斤兩。劉衙內的子婿二人則高居台上,監督出米。饑民中稍有微詞的,都會遭到拳腳或是棍棒相加。包拯在隊伍中實在看不下去了,便高聲喊道:“你們身為朝廷命官,奉旨賑災,怎麼可以如此荼毒受災百姓?天理何在?王法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