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衙內的子婿二人見竟然有人當麵指責揭短,惱怒道:“先前有個李大膽,今天又來了個黑大頭,我就讓你們一樣的下場!”便吩咐差役將包拯吊在樹上,準備將他毆打致死。
恰在此時,王朝、馬漢帶著金牌、令箭趕到府衙,劉衙內子婿二人當即下台迎接欽差。卻聽王朝問道:“包大人先我而來,如今何在?”劉衙內子婿二人麵麵相覷,表示不知。這時倒是馬漢眼快,一眼認出了被吊在樹上的包拯,趕忙上前為包拯鬆綁。兩貪官這才知道,原來那“黑大頭”便是包拯,趕忙上前恭請包拯入座。
包拯坐於案台之上,一拍驚堂木,喝道:“爾等奉旨來此賑災,卻在此荼毒百姓、貪汙賑米。本官不僅親眼所見,更是親身所曆。爾等還有何話可說?”
兩人隻得跪伏於案下,俯首認罪。
在場的饑民見包拯一來便懲治了兩個貪官,都高呼“包青天”之名,表示敬仰。饑民中有兩人便是先前被打死的李大膽的兒子,激憤之下,當即帶領災民衝入堂下,將兩名貪官活活打死。
包拯對饑民的遭遇深表同情,可這咆哮公堂,打死朝廷命官的罪責到底不是小罪,包拯隻得將一夥饑民押入牢中,上疏朝廷等待回應。
包拯在發出奏折前,先叫王朝去向劉衙內暗通消息,隻是將陳州發生的事稍作改動為:兩官員貪贓枉法已經查實,被下在獄中。饑民作亂,為首者已被當場處死。劉衙內聽了消息後又憂又喜,又恨又急。憂的是,自己的子婿已然獲罪;喜的是,得到消息尚早,還可挽回;恨的是,饑民的作亂;急的是,時間的倉促。刻不容緩之下,他便自恃仁宗皇帝的寵愛,連夜進宮見駕,並在皇帝麵前花言巧語,歪曲事實。仁宗皇帝果然聽信了他的讒言,便下了一道聖旨:“活的赦罪,死的不赦。”這樣便可以完全達成劉衙內的願望,既可救了他的子婿,又可鎮壓作亂的饑民。
劉衙內奉了聖旨便趕忙奔赴陳州,當著包拯的麵宣讀起來。
包拯聽後當場問道:“賑災兩官員如今何在?”眾差役答道:“已經死了。”
包拯又問:“饑民首領又在何處?”眾差役答道:“尚在獄中。”
包拯宣判道:“奉聖旨,兩貪官理該處死,不準赦其罪;李大膽之子,為父報仇是為義舉,應予釋放。”
聽了這宣判,劉衙內當場昏厥在地。
放了那夥災民後,包拯便在陳州按法糶米,久處饑荒的災民終於得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