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勸立太子的爭論(2 / 2)

仁宗皇帝見此,也知道朝臣們都是為了國家社稷,但仍希望可以由自己的親生子嗣繼承皇位。於是,仁宗皇帝便要求朝臣們再等上兩三年,到時候肯定會有所交代。

這時,仁宗皇帝已是四十七歲了。對於仁宗皇帝保證在五十歲以前解決東宮問題,朝臣們都表示很滿意。

嘉祐三年六月(1058年8月),包拯升任右諫議大夫、權禦史中丞。禦史中丞是禦台的最高長官,台官們的首領,俗稱“台長”。主要職責就是“糾察官邪,肅正綱紀。大事則廷辯,小事則奏彈”。

仁宗皇帝所立的“二三年之約”也快到了。於是,包拯剛上任禦史中丞,就向仁宗皇帝上疏請求早日選立太子。沒想到仁宗皇帝竟反問道:“你想要立誰為太子?”仁宗皇帝這麼問就在表示自己很不高興了。包拯連忙說道:“我沒有什麼才能,卻能擔當禦史中丞這樣的職位,請求皇上早立太子也是為了國家社稷。陛下這麼問,就是在懷疑我是有私心的。可是我已經年近七十了,都還沒有一個兒子,我這麼做又能得到什麼好處呢?”仁宗皇帝聽了或許是有了同病相憐之感,或許也是平息了剛剛的怒火。對包拯表示再考慮考慮。

而到了嘉祐三年(1058)下半年,大臣們都暫停了勸立太子的論戰。原來,這時,後宮中的董氏、周氏同時懷上身孕。朝野上下都期待著能夠誕下皇子,解決儲君的問題。負責宮廷事務的內侍省甚至建造了一座潛龍殿,預備給即將誕下的皇子居住。

然而到了嘉祐四年(1059),兩位貴妃都隻是相繼誕下了皇女,而非“萬眾期待”的皇子。到了嘉祐六年(1061),董氏和周氏又先後為仁宗皇帝生下了皇女。

此時,仁宗皇帝已經五十二歲了。由於長年服食藥物,仁宗皇帝的身體也越發虛弱,他終於認識到,再想要生下一位皇子的可能性已經很小。而包拯等人也不斷上疏,希望可以收養宗室子弟入宮。

仁宗皇帝終於向群臣妥協,他認為自己多年無子,卻多了好幾位皇女,這其實是上天的意思。而五年前定下的“二三年之約”,也早已經到了。

於是,嘉祐六年(1061),仁宗皇帝下詔:起複濮王之子宗實,任命他為泰州防禦使、知宗正寺。這其實就是立儲前對宗實的磨煉了。

可論戰了六年,好不容易說服了仁宗皇帝立太子,大臣們卻都忽略了這位“準太子”的意思。仁宗皇帝下詔之後,宗實竟然以父親剛剛過世,自己正在服喪為由,拒絕了這道詔命。仁宗皇帝自然也不高興,說:“他既然不想做,也就不要勉強了。”宰相韓琦就表示“萬萬不能半途而廢”。這就苦了宮廷的內侍,那內侍官在宮廷與王府間來回奔波宣旨,每次都隻帶回了宗實的辭表。

嘉祐七年八月五日(1062年10月4日),仁宗皇帝再次下詔,對宗實屢次請辭表達了讚賞,並宣布正式要將宗實作為皇子接入宮中。而到了二十七日,宗實才終於在大臣們的勸說下,乘轎進了皇城。

至此,長達七年的勸立皇子終於有了一個圓滿的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