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皇子案案發六年後,仁宗皇帝仍然無皇子出世,東宮一直虛位,使得當時的北宋朝野上下都十分擔心。
皇祐五年(1053)時,仁宗皇帝那時已經四十四歲了。時任太常博士的張述終於按捺不住,上疏懇請仁宗皇帝收養皇族宗室子弟入宮,同時祈禱天地希望能夠早日誕下皇子。
按理說,為皇儲謀劃安排是作為臣子的大忌,仁宗皇帝知道張述是為國著想,也就沒有處罰他,但也沒有接納建議收養宗室子弟入宮。
仁宗皇帝自幼身體就不太好,隨著年紀的增長,更加虛弱,甚至經常出現神誌昏亂的病狀。
至和三年(1056),也就是包拯就任開封府知府的這年,正月初的時候,仁宗皇帝上朝時竟然突發“風眩之疾”,就是眩暈昏倒,被急忙扶入宮中診治,二府大臣卻都隻能在宮外守候,焦慮萬分。
宰相文彥博向內侍詢問仁宗皇帝病情如何時,內侍卻以“禁中事得保密,不敢泄漏”為由,而拒絕回答。文彥博怒斥他說:“皇上病重,事關國家安危,現在隻有你們能出入宮中,卻不讓當朝宰相知道皇上病情,你們究竟想幹什麼?”文彥博和富弼其時都很擔心仁宗皇帝會發生不測,便以在大慶殿設醮為仁宗皇帝祈福為名,得以留宿在禁中,以隨時詢問仁宗皇帝的病情。直到當年二月,仁宗皇帝的病才有所好轉,逐漸康複。
當時仁宗病重,京師人心恐慌,好在文彥博與富弼二人遇事沉著冷靜,處理事情果斷,才使大家心安,宮內也沒出什麼變故。這使得朝臣們對於皇位繼承人的問題更加擔心。
五月三日,範鎮率先向皇帝上疏要求仁宗皇帝早日確立皇位繼承人。這次上疏在朝堂引起極大轟動,文彥博就責問範鎮說:“這麼大的事怎麼不和中書省商量下就上疏了呢?”範鎮慨然回道:“我知道如果上疏請立太子,必然是犯了死罪,但我已抱著必死之心了。如果和宰相們商量的話,肯定會不準我上疏。”雖然遭到執政大臣的責難,範鎮的上疏卻得到了所有禦史官員的支持,他們聯合上疏表示支持範鎮的建議,請求仁宗皇帝早立太子。這也拉開了持續七年的關於立太子的論戰。
由於中書省的不支持,仁宗皇帝也對這次的上疏采取置之不理的態度,很多大臣都不敢貿然附議。直言敢諫的包拯自然不在此列,包拯等人堅持要求仁宗皇帝接養宗室子弟到宮中以備東宮。
恰在這年的五月二十四日黃昏,兩顆“掃把星”劃過開封府的夜空。之後便開始了連綿不絕的大暴雨。也就是導致惠民河暴漲的那場暴雨。而且當時不僅是開封府,全國各地都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水災,造成很多災民流離失所。
六月二十九日,仁宗皇帝下發罪己詔,認為水災都是自己為政有失造成的。
範鎮就趁機再次上疏請求仁宗皇帝重視宗廟傳承,並引用古語說“簡宗廟,廢祭祀,逆天時,則雨不潤下”,認為正是仁宗皇帝“簡宗廟”,久無子嗣,才導致了這次的水災。
於是,宰相文彥博和富弼也加入了勸立皇子的隊伍。他們還提出了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曾經在宮裏生活過的濮王之子宗實,宗實出宮後也經常受到大臣們的讚揚,是個厚道賢良的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