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孟泰(1 / 1)

第六十九章鋼鐵是這樣煉成的——孟泰

【模範檔案】

孟泰,男,漢族,河北省豐潤縣人,中共黨員,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生於1898年,1967年病逝。生前係鞍山鋼鐵公司煉鐵廠副廠長、工會副主席。

【無上榮譽】

1950年、1956年、1959年三次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撿出來的孟泰倉庫

孟泰1898年8月17日出生在河北省豐潤縣一個貧苦農民的家庭。在他19歲時,家鄉遭遇大旱,為了找活路,他隻身闖關東,在撫順機車修理廠幹了10年鉚工。1927年年初的一天,他痛打欺侮自己的日本工頭毛利後連夜逃到鞍山。不久,由好友馬金山介紹考入鞍山製鐵所作配管工,改名孟泰。

1948年鞍山解放,中國人民解放軍接管了被日本人占領多年的昭和製鋼所,鞍山鋼鐵公司成立。那時孟泰50歲,已經當了30多年的高爐配管工。老工人成了國家的主人,他們擼起袖子要為新中國大幹一場。而這時的鞍鋼,經過多年的戰爭,早已成為一片廢墟。投降後的日本人說:“恢複鞍鋼是不可能的,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把高爐扒掉種高粱。”

麵對侵略者的嘲弄,孟泰怎麼也咽不下這口氣。在那年冬天,孟泰每天都要在方圓十幾裏的廠區裏繞上幾圈,憑著幾十年的經驗,從凍得死死的冰層裏,一點一點地摳出有用的材料。在他的帶領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跟著他一起尋找,找來的器材堆滿了幾間屋子,這就是當時著名的“孟泰倉庫”。

在他們的努力下,2號高爐成功點火,新中國的第一爐鐵水奔騰而出。1949年7月9日,被日本人判了死刑的鞍鋼正式開工,半年之內三座高爐恢複生產,整個修複過程沒有動用國家一分錢。

鑽研出來的“孟泰工作法”

抗美援朝開始後,靠近邊境的重工業城市鞍山成了美軍轟炸的目標,剛剛恢複建設的鞍鋼人心惶惶,很多人開始撤離。可孟泰卻主動當了護廠隊員,把行李扛到高爐上,冒著遭到空襲的危險,隨時準備用身體護衛高爐。他的英雄之舉感動了每一個人,撤離的工人們回來了,他們和“孟老英雄”一起屹立在高爐之上,他們的勞動號子久久地回蕩在白山黑水之間。

讓孟泰揚名中華的不僅僅是這些彰顯勇氣的英雄事跡,還有他們勇於創新的過人智慧。著名的“孟泰工作法”就是他多年來在高爐工作中摸索出的工作規律及操作技術。他以主人翁的姿態帶領工友們對生產工藝和設備進行技術改造,自製高爐風口,巧製“橋型抓”,開展了大規模的技術革新、技術協作和技術攻關活動,先後解決了十幾項技術難題,終於自製成功大型軋輥,填補了我國冶金史上的空白,被譽為“為鞍鋼譜寫了一曲自力更生的凱歌”。他自己設計製造成功的雙層循環水給冷卻熱風爐燃燒筒提高壽命100倍。

孟泰精神永放光芒

在他擔任鞍鋼煉鐵廠副廠長的8年中,被工人們稱為“身不離勞動,心不離群眾的幹部”。他時刻心裏裝著職工,為生產解難,為工人排憂。在遭受三年嚴重自然災害的日子裏,為使工人保持好的體力,不影響生產,他把幾個女兒靠挖野菜喂養大的兩頭豬送到廠裏,為全廠職工改善夥食。在一批亟待住院的職工因為沒有床位而不能住院治療影響身體康複的時候,他買來廢鋼管,組成青年突擊隊,自製鐵床,既緩解了燃眉之急,又節省了費用。

1967年9月,積勞成疾的孟泰在北京病逝。他的生命雖已離去,精神卻永放光芒。1986年4月,鞍鋼公司為他舉行了塑像揭幕儀式,基座上鐫刻著“孟泰精神永放光芒”的題詞。1993年4月,鞍鋼工會與鞍山市立山區政府共同在立山公園建造了孟泰通知全身塑像,並將公園更名為孟泰公園。

【精神傳遞】

孟泰精神的核心是愛國愛廠,是創新和奉獻。發揚孟泰精神,就要崇尚勞動價值,珍惜物力維艱,講求艱苦奮鬥,厲行勤儉節約,弘揚無私奉獻,倡導高尚情操。無論是建設節約型社會還是建設和諧社會,這種精神都是不可或缺的。我們每一個人不僅要有老一輩勞動模範愛廠如家、勇於奉獻的精神,更要像老一輩勞動模範那樣擁有紮實的文化基礎和過硬的技術本領。隻有這樣,我們才能無愧於時代賦予的責任和使命,才能像老一輩勞動模範那樣為祖國作出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