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七章向哥德巴赫猜想進軍——陳景潤
【模範檔案】
陳景潤,男,漢族,福建省福州市人,無黨派人士,第四、五、六屆全國人大代表。1933年出生,1996年去世。生前係中科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數學家。曾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無上榮譽】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立誌攀登數學研究上高峰
1933年5月22日,在福建省閩侯縣臚雷村,一個瘦弱的男嬰降生了。因為在堂兄弟裏排行第九,在家裏大家都叫他“九哥”。 九哥出生的時候,他的父親陳元俊在閩侯縣的一個郵局工作,全家僅靠他那微薄的收入維持生活。在福建方言裏,日子過得好叫滋潤,於是父親給九哥起名叫陳景潤。
1945年,陳景潤隨全家從閩西北遷居福州市並進入英華中學讀書。他從小內向而好學,因隻知啃書本而被同學們起了一個綽號“booker(書呆子)”。此時,我國著名科學家沈元教授(後來任北京航空學院院長)由於抗戰而南下,曾在該校兼課,他在一堂數學課中提到了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是17世紀著名的德國數學家,他於1742年曾經猜想任意的大偶數恒可表述為兩個素數之和。為了證明這個猜想,200多年來,世界各國的數學家對這一猜想做過無數次努力,但均未獲得有價值的進展。哥德巴赫猜想被稱為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沈元教授在講述這個猜想時,大家隻是一聽而過,唯有陳景潤陷入沉思。他暗下決心,要沿著長滿荊棘的道路上攀登和摘取這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
陳氏定理名揚天下
1953年的秋天,陳景潤從廈門大學數學係畢業,被分配到了北京四中當數學教師。由於他不善於講演,北京四中史無前例安排他隻負責批改作業。在四中工作的這一年裏,他住院六次,作了三次手術。在病床上的日子成了他最美好的時光,他用數學家特有的靈敏,推算查房的時間,用最快的速度把書藏到枕頭底下。在這段時間裏,研究華羅庚的《堆壘素數論》成了他生活的唯一寄托。
1954年的秋天,他被北京四中解聘。廈門大學校長王亞南愛惜人才,讓他回校任圖書資料員。在母校的日子裏,陳景潤完成了論文《他利問題》,改進了華羅庚在《堆壘素數論》中的結果,當時他隻有23歲。華羅庚曾經對自己的得意門生王元說:“你們待在我身邊,倒讓一個素不相識的青年改進了我的工作。”1957年9月,華羅庚把陳景潤調到了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
關於哥德巴赫猜想,首先是數學研究所的王元於1956~1957年相繼證明了(3+4)與(2+3);接著山東大學的潘承洞於1962年取得了(1+5)的關鍵性進展。在此後數年間,他們兩人又進一步證明了(1+4)和(1+3)。1973年,《中國科學》發表了陳景潤的(1+2)的詳細證明。國內外數學界公認他的論文是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要裏程碑,這項成果被譽為“陳氏定理”。
讓我為科學事業做最後一次奉獻吧
從事科學研究是陳景潤的全部生活和精神寄托。住院期間,他常給看望他的同行、領導唱《小草》這支歌,他說自己要像小草一樣奉獻給春天。去世後,家人根據他的願望將他的遺體捐獻給醫院供解剖用。他說:“讓我為科學事業做最後一次奉獻吧!”
陳景潤對數學以外的興趣是極其有限的。但他喜歡北京香山的鬼見愁,在去世前一個月,他還和夫人由昆相約,到病情穩定以後和妻兒去登高望遠,但最終未能成行。在陳景潤最後的歲月裏,他曾經竭盡全力衝刺哥德巴赫猜想,雖然離最終解決哥德巴赫猜想問題隻有一步之遙,但終未能實現。
【精神傳遞】
國外同行曾評價陳景潤的每一項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馬拉雅山山巔上行走。”盡管陳景潤沒有完成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終證明,但他以百折不撓的毅力鑄起的精神豐碑,激發起全國人民尤其是青少年投身科學研究的巨大熱情,成為一代代人心靈的參照。陳景潤的拚搏精神永遠值得每一個人踐行和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