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 民心所向鑄豐碑——穀文昌(1 / 1)

第六十二章 民心所向鑄豐碑——穀文昌

【模範檔案】

穀文昌,男,漢族,生於1915年,河南省林州市人,中共黨員。1950年,他隨解放軍南下至福建省東山島,曾任東山縣縣長、縣委書記。1981年病逝。

【無上榮譽】

2009年9月14日,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之一。

【高尚人生】

敢於對人民負責

1955年穀文昌任福建省東山縣縣委書記。當時的東山縣是一個非常貧困的海島縣,風沙肆虐,台風頻至,自然環境極其嚴酷;再加上國民黨反動派撤退時的惡意破壞,抓壯丁,掠財物,更使這裏的百姓十家九空,一貧如洗,生計非常艱難,到處是一派破敗的景象。

因為離台灣島較近,1950年5月,解放前夕的東山島遭受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兵災”:潰敗的國民黨殘餘部隊從東山抓走了4700多名青壯丁去台灣。這些人的家屬就成了“敵偽家屬”。一方麵是失去親人的老幼婦孺,另一方麵是階級鬥爭的急風暴雨,如何對待他們成為一道難題。

在縣委會上,穀文昌闡明了自己的看法:共產黨員要敢於麵對實際,對人民負責。穀文昌及其戰友們以其超人的政治膽識與智慧,將他們改為“兵災家屬”。這一改,就把近5000個家庭及與之相牽連的兩萬人劃到人民的陣營裏來。之後,他不僅帶領人民參加“東山戰鬥”,反擊蔣匪,走合作化道路;更重要的是頂住各種壓力,堅定不移地帶領幹部群眾一步步把東山縣人民引上幸福之路。

從來不拿自己當官看

作為縣委書記,他是東山縣最大的官。但他從來不拿自己當官看。出差、開會、辦事,他總是告誡身邊的隨行人員,咱們是貧困縣,靠國家的救濟生活,財政拮據,百姓很苦,一定要節約。因此,他總是住最簡陋的旅店房間,吃最便宜的夥食。地委召集開會,他帶病參加,咳嗽不斷,仍住便宜的房間。地委領導要他按照縣委書記應該享有的標準,搬到條件稍好的房間去住,他仍堅持不搬。

他的愛人史英萍也是南下幹部,20世紀50年代組織上要提拔她當副縣長,他堅決不同意;60年代調整工資,名額有限,他又說服愛人把名額讓給別人。為了下鄉工作方便,公家給他分配一輛自行車。有一天,他看見女兒學騎這個車子,就嚴厲地批評女兒,說這是公車,絕對不能私用。

他的工資都補貼了公務不足,或給窮苦百姓救了急。有一次,為了公家的事,請人吃飯,花了幾十元錢,他也不許用公款出賬,而是自己拿錢補了。他常說:“當領導的要先把自己的手洗幹淨,把自己的腰杆挺直。”他一去世,家人便根據他的遺言,把為了辦公而裝在家裏的電話拆了,交還公家。

當地老百姓稱他為“穀恩公”

穀文昌辦的最大的實事是綠化東山島。東山島東南部原有3.5萬多畝荒沙灘,狂風起時飛沙侵襲村莊和田園。穀文昌到東山後下定決心要率領群眾戰勝風沙,他發出誓言:“如不治服風沙,就讓風沙把我埋掉。”他帶領幹部群眾在全縣掀起轟轟烈烈、紮紮實實的全民造林運動。至1964年,全縣造林8.2萬畝,400多座小山丘和3萬多畝荒沙灘基本完成綠化,194公裏的海岸線築起了“綠色長城”。

他一心為民著想。人民生活貧困,他圍海造田,興修鹽場;海島幹旱,他率領人民興修水利;百姓交通不便,他開辟了幾十裏的公路;東山沒有文娛場所,他多方籌資建起了劇場、影院;為了讓群眾聽到廣播,他親自出麵請鹽場讚助,東山成了當時福建省第一個村村通廣播的縣……他騎著自行車,帶著鋤頭,哪裏是百姓最關心的地方,他就在哪裏現場辦公。他把一把鋤頭整整磨短了5厘米,鋤把換了三根。在他的帶領下,實現糧食畝產過千斤,群眾稱他為“穀滿倉”。

離開東山後,穀文昌曆任福建省林業廳副廳長、龍溪地區林業局局長、農辦主任等職務。1981年1月,66歲的穀文昌因患癌症永遠停止了呼吸。離世前,他表達了最後的心願:“把我送回東山,東山是我的家。”他死後,當地老百姓稱他為“穀恩公”。逢年過節,總要先給他燒上一炷高香,叫做“先祭穀公,再祭祖宗”。他們說,穀文昌心中有人民,今天東山人民心中就有他。

【精神傳遞】

穀文昌的名字一直銘刻在人民心中,並沒有因為他的去世而泯滅,也沒有因為歲月的流逝而淡忘。他和東山縣人民共同創造的業績,至今在東山大地上閃耀著熠熠光輝。他所表現出來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精神,艱苦奮鬥的作風,求真務實的科學態度,以一名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共產黨人的形象,在人民群眾中樹立起一座不朽的豐碑,為我們新時代的公務員樹立了學習的榜樣。穀文昌的精神將永遠激勵著每一個人克服各種困難和阻力,腳踏實地地努力工作、開拓創新、力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