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當潘小莉認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會在自己的生活裏找到自己的那些堅持的時候,卻還是那麼的堅持的認為的時候,卻想到了。
潘小莉卻想到了,想到了那些革命的前輩,他們從來都是為了國家的利益才倒在了敵人的槍口下。此刻的潘小莉變得有點不受自己情緒的控製。
……
一布本乃凡物,其身染紅霜,證成敗於亂世,化身為旗,其眼觀盡滄桑,身處於淒涼。今,華夏子孫皆存於此旗之下,學為之用,農為其耕,士為其而事也。國,生與戰,而養於盛世。憶思九十載風華,言道萬世之盛舉。
愛,母之愛、父之愛、手足之愛、姊妹之愛,此愛為小愛;道之愛、法之愛、君之愛、民之愛、國之愛,此乃大愛。縱觀青史,方知萬愛皆聚於一國之內,國亡而萬愛皆亡!
戰國時,七國林立,秦皇獨大,集萬法於掌間,秦之軍士六國聞而膽寒。然秦皇仍求尉繚為秦國所用,繚主仁戰,道曰:“凡兵,不攻無過之城,不殺無罪之人。
夫殺人之父兄,利人之貨財,臣妾人之子女,此皆盜也。”秦兵凶悍,降者數縊之、斬之、坑之,六國之士與秦戰時皆為死戰,不降也!此間所有皆為白起而起,秦皇欲救世間百姓於戰亂之間,欲合七國,統造化,然白起之勢仍不消散,秦皇借以繚之仁以化六國之疑慮…此布於現時便如尉繚,我黨便如秦皇,民眾居戰火之中,我黨欲將福澤布施與民眾,然前路馭難,我黨仍禦難而上,終得以所成,李白曾道: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然屆時蜀道已然不在難登,蒼穹之上亦留有吾等之足跡也!
千裏之行,始於足下。吾等新紀學子望前路漫漫,下足而踟躕,不知往何處方為正道。雖含才學而不得用,明理亦不知為何所用也,路幾迷茫,心多彷徨,於此時吾等且一視先輩,常言道:一將終成萬骨枯。
將成而萬骨枯,盛世欲成,幾多枯骨埋於地?麵生死之擇,何止迷茫,何止彷徨也?言至先烈,吾倍感痛惜,先烈也屬常人,不至仙神。吾等之所有先烈亦也存之。杜甫曾雲: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烽火連天之時,先烈曾思家,曾思妻兒子女,何故能使其忍痛而戰、散去迷茫?正是其妻兒,正是其身後千萬之同胞!眼觀先烈,血染長空,肉養草木,骨墊路橋,萬罰加身不言其痛,長路漫漫不言其苦,為何?皆為我等後輩!若無先烈長嘶戎馬,若無先烈血染輕紗,何來今日盛世,今日之繁華?
三尺長劍,斷敵之首,飲敵之血,守妻兒於南牆之內,據敵患於生死之中,道連生死何時絕?拔劍起,戰群雄,亂世複平,食裹腹,父母養,妻德而子孝,鄰睦而國威也。
國之所以強,民強也,國之所以滅,士大夫強也。許多載之前,吾國之民陷於戰火苦難之中,工農悲憤而起,手執鐵錘長鐮,戰於敵也。
吾輩先烈,以寡敵眾,是勇氣;吾輩先烈,殺身成仁,是勇氣;吾輩先烈,三尺長劍,五步之內,血染金殿,其時政者畏之,是為勇氣。
先烈之道,勇者之道也,先輩血染黨旗以告吾輩:願後世之人,皆有勇者之心,則上位者為之惴惴,不敢胡為!皇者為之顧忌,不敢魚肉!肉食者為之寢食難安,不敢胡作非為!此則天下無不公之事!
先輩之意,吾等何敢忘之、何敢違之?先輩迎難而上,意化亂而盛也。今,吾等當尋先輩之路而行,習先輩之德,習先輩之勇,今盛世不至血征戎馬,然求盛者更盛也!
君可見,烽煙四起而民不聊生?君可見,諸侯並立而民淒苦?華夏子孫飽受戰亂之苦,上下五千餘載。
不戰之日甚少,而今吾輩身逢盛世,食得以飽,學得以用,病有所醫,老得所養。眼觀長史,唐之盛世亦也不及也,此等不世之功歸為何者?吾黨也!
黨為吾等求存,吾等當還之以強盛。今於校中習立世之學,強國之術,以此以報黨之恩澤。此言雖暫為空,然可表吾之誌也。
人存於世,誌為草,何生為樹也?吾等當立誌為樹,立誌為參天之樹,活時遮陰於烈日,死後棟梁於大殿。身若動而意先行,意至而身隨,意至於天,身隨其上,意至於九幽,身隨其下也。
時光荏苒,緩緩消逝,九十載風華,時曾輝煌,時曾落寞。九十之歲,於人而言已至盡頭,然於國而言,實則短也。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求索之路滿是苦困,然吾華夏之族乃一堅強不屈之民族,遇難而上,見壁而破之!豈能見難而棄求索也?
於校之時曾於師處得見吾黨之旗,耳聞吾黨之事,吾當生於吾黨之下,存於此旗之中也。遇難之時心思此旗,心歸為平,而得靜也。
吾乃學子,最難之事莫過於學業之道,識之大,包羅萬象,欲求之,何其難也。然上曾曰:華夏之族乃一堅強不屈之民族。
怎可輕言而棄之?戰國謀士蘇秦,師從鬼穀,有大才,同掛六國相印,縱觀青史,無人能及。秦家貧,傾家之力得千金,身負一貂裘,遊說於諸侯之間,然秦之言諸侯不能信也,奔走數載毫無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