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4章 致 謝(1 / 2)

致 謝

一直以來,我丈夫對我都比我對自己更有信心,這次尤其如此。他希望我寫這本書,並盡可能在各個方麵向我提供幫助,包括犧牲我們倆在一起的時間和愜意的度假。自始至終,他隻有一次表現出了一絲不耐煩的情緒,那次他建議我們立即出去度假,還說對他而言,就算去巴格達也未嚐不可。

我的孩子是我生活中最重要的部分,他們是我的支撐和慰藉,如果他們說想念我,想和我待在一起,我會覺得他們是真的想我了,也是他們讓我覺得自己從事的是有價值的事情。在寫作這本書的過程中我做了大量采訪——其中167次采訪幾乎是在六個月內完成的——采訪中發生的各種軼事讓孩子們非常感興趣,相信讀者們也會喜歡。

我還記得那天夜裏,思緒紛飛,無法入眠,便開始拜讀帕特裏夏·奧圖爾的《當號聲響起:離開白宮後的西奧多·羅斯福(2005)》(When Trumpets Call: Theodore Roosevelt After the White House (2005) )這本書,就是在那時,在腦海中萌生了寫一本關於比爾·克林頓卸任後生活的書的想法。我曾經寫過一本西奧多·羅斯福第一個孩子——愛麗絲的自傳,那本書在1988年麵世,創作過程中參考了約瑟夫·加德納的作品:《與榮耀分離:作為前總統的西奧多·羅斯福(1973)》(Departing Glory: Theodore Roosevelt as Ex-president(1973))。

我對政治和美國的曆屆總統們有著狂熱的愛好,自己收集了大量有關特迪·羅斯福的書籍,但就數量來說,仍不及我收藏的關於比爾·克林頓(和希拉裏·克林頓)的書籍。比爾·克林頓的生活好像每一寸都被人檢查過了,可是我知道,有一部分沒有,還沒有任何一本書是關於他2001年1月20日離開白宮後的生活,關於審判爭議、醜聞、誤解,特別是戲劇性情節,卸任後的高潮和低穀,等等。

那天天黑之前,我發郵件給我的經紀人弗裏普·布羅菲,告訴她我的想法。在那不久,我就開始我的工作,準確的說,是在亨利·法瑞斯的指導之下工作——這是我們第一次共事——他是一位充滿激情的編輯,總是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在我將初稿交給他的時候,他說我的主題過於接近自傳。“時間順序,時間順序,時間順序”,他一直在提醒我這些,不論任何時候隻要我有隨波逐流的衝動,他總會建議我記住地產界的那句格言“地點,地點,地點”。他也堅持認為我應該把注意力集中在克林頓卸任後的歲月,不允許我經常寫他以前的白宮歲月,或是更糟糕的入主白宮之前在喬治敦、牛津、耶魯法學院和小石城的那些事情。亨利的叮囑使我在寫作時得以抓住重點。並且,可能是為讀者考慮,他堅持要我刪掉五萬多字的篇幅。他總是直言不諱地說哪些可以精簡,哪些字一定不能刪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