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通往“11”之路(2 / 3)

克林頓得到了一些他想要的,但不是全部:有一段總統說“我與那個女人——萊溫斯基女士沒有性關係” 的檔案視頻被原封不動地保留了下來。(這激怒了前總統,因為他覺得該劇製片人的唯一目的就是描寫他精力太分散了,沒有全力“反恐”。)36其他涉及到萊溫斯基的部分也被剪切掉了——比如,一段關於克林頓在出庭作證時對“is”這個單詞進行定義的視頻。37

關於桑迪·伯格的一個場景也被剪切掉了。在這個場景中,一名中央情報局的官員想要實施一次捕捉本·拉登的軍事行動,打電話征求伯格的批準,卻被他掛斷了。諾拉斯特赫承認,這個情節是臨時添加的。在現實生活中,伯格從來沒有粗魯地掛斷那名中央情報局官員的電話。38“他們從來沒有發現本·拉登,”伯格說,“他們報告的事情……經中央情報局確認是不可靠的,因此遭到了否決。” 39

在克林頓和他的支持者的要求下,ABC還做了其他一些更正:ABC不得不收回之前的聲明,告知觀眾這部電視短劇不是基於“‘9.11’委員會”的報告。同時,ABC還一遍又一遍地提醒觀眾說,他們看到的是文獻電視片而不是文獻紀錄片。40

比爾·克林頓和他的支持者對諾拉斯特赫進行了抨擊,說他是一名美籍伊朗人,他的父母在伊朗國王下台後離開了伊朗。桑迪·伯格指責諾拉斯特赫是右翼力量的工具。“這部電影,是在一群加利福尼亞州的極端右翼保守分子的手裏拚接而成的。大概一年以前,他們就打算製作一部電影來指責克林頓政府。該劇的編劇是拉什·林堡的朋友,與很多右翼團體關係密切。” 41

許多知名媒體也跟著添油加醋:《紐約客》的簡·邁耶稱諾拉斯特赫是“一個徹頭徹尾的保守主義者”,是“被伊朗國王免職的顧問”的兒子。42莫琳·多德說,諾拉斯特赫是“共和黨和林堡的夥伴”。43

為了在廣播上兜售這部電視短劇,廣播脫口秀節目主持人拉什·林堡稱諾拉斯特赫為“一個朋友”。諾拉斯特赫也稱他與林堡見過兩次。兩次會麵的時間都很短,且都是由他們共同的朋友喬·蘇諾安排的。蘇諾是反恐劇《24》的聯合創作人兼當時的執行製片人。林堡很喜歡該節目,就在廣播中大加談論。林堡的聽力喪失比較嚴重,蘇諾為他特備了該片圖文版的先進DVD光盤。諾拉斯特赫看著林堡收下了那張圖文DVD,並交給他一張便條。便條中諾拉斯特赫描述了在國際新聞俱樂部裏發生的事情。“任何一個進行自我推銷或有自尊心的作家,”諾拉斯特赫說,“都試圖讓拉什·林堡喜歡他們的作品……他有兩千萬的聽眾……他對《24》的收視率有著巨大的影響。” 44

約翰·齊格勒說,林堡稱諾拉特斯赫為朋友“決定了這部電視短劇的命運”。45

“決定命運”還不是一個很有力的詞。學樂集團(Scholastic)作為該劇在紐約的出版商,沒過多久就取消了在教師用書中發行該DVD,也不再在課堂放映該片。該DVD在2007年年初就該發行了,現在可能永遠也發行不了了。46湯姆·基恩說,他猜測握有該DVD銷售權的迪士尼公司最終還是會發行它,但“不在希拉裏競選時發行”。47諾拉斯特赫抱怨說,ABC沒有做任何事情來促使該電視短劇獲得“艾米獎”(the Emmys),而且當他在七個小的技術領域獲得提名後,他打電話問羅伯特·艾格DVD光盤什麼時候能出版時,艾格沒有接他的電話。諾拉斯特赫稱,有位ABC副總裁告訴他,“如果希拉裏不是在參加競選,它的發行是沒有問題的。” 48

雖然電視短劇的論戰牽涉到前總統,毫無疑問值得報道,但卻是那些博客作者們讓這場怒氣蒸騰的論戰愈演愈烈。其中一人說:“出版商隻給右翼博客作者們分發DVD光盤而拒絕給其他任何人時,我們才了解了這件事的真相……情況是從我們不能得到光盤時開始演變的。”於是有人問他:“你的意思是你打電話給ABC的出版商,他們問‘你的政治傾向是什麼?’”那個人說他不確定。49博客作者簡·哈姆舍做了相似的聯想:“他們讓拉什·林堡看了光盤,卻不想讓比爾·克林頓看,這就是某種程度上的挑釁。”她說,“他們向大約六百名右翼博客作者分發了光盤,然而卻不讓桑迪·伯格和比爾·克林頓看到。” 50

諾拉斯特赫回應說,送出去的DVD光盤超過了九百張——他說,它們是送給了不同層次不同政治派別的人們。“這些光盤送給了比爾·克林頓、桑迪·伯格和瑪德琳·奧爾布賴特了嗎?沒有。同樣,也沒有送給喬治·沃克·布什、迪克·切尼和康迪·賴斯。” 51

當迪士尼公司召開秘密會議確定是否對該片做任何剪切時,諾拉斯特赫稱:“促銷人員接到命令,‘不再向外分發光盤’。他們不希望在他們決定剪切什麼的時候,未經剪切的版本繼續流散出去。也就是在這時,桑迪·伯格、瑪德琳·奧爾布賴特和比爾·克林頓在媒體上強烈抨擊這部他們沒有看過的電視劇。他們想要光碟,而迪斯尼不再向外發送給任何人。” 52

諾拉斯特赫打算在近期內控訴——他說他正在和律師商討采取行動——克林頓的新聞秘書傑伊·卡森。他“打電話給我的雇主”,建議他們重新考慮是否還要雇傭我。諾拉斯特赫說,卡森給以前和他一起工作過的奧利弗·斯通和派拉蒙電影公司的總裁布拉德·威斯頓打了電話。(雖然現在這個項目看起來擱淺了,但是諾拉斯特赫與斯通曾經聯袂合作為派拉蒙公司拍攝過一部名為《碎石機》的電影,該片講述的是“9.11” 恐怖襲擊後進入阿富汗的第一批特工追捕本·拉登的故事。)53

“克林頓夫婦覺得他們擁有這座城市。”諾拉斯特赫不滿地說。他還猛烈抨擊博客作者麥克斯·布盧門塔爾——克林頓的朋友兼助手西德尼·布盧門塔爾的兒子——“殘酷、笨拙、像麥卡錫那樣使用手段”。諾拉斯赫稱從奧利弗·斯通那裏得到消息說,布盧門塔爾正推行著一個方針,稱“一個基督教右翼陰謀集團”已經雇傭了諾拉斯特赫,而且“我們蒙騙了ABC,讓他們製作了這部電影。” 54諾拉斯特赫稱這些針對他的事情是“政治迫害”,是“限製言論自由”,是“好萊塢黑名單”的再次興起。(布盧門塔爾堅決否認給斯通和其他任何人打過電話,他說,斯通一定是從他的博客上得到了他的這些訊息。卡森作為希拉裏現任的隨行新聞秘書,也沒有通過電話或電子郵件來回應這項指控。)55

諾拉斯特赫聲稱自己沒有明顯的政治傾向。他在解釋這部電視短劇的出處時說,這個想法來自“ABC內部……他們找上我的。”他提到說,他的工作得到過國際筆會的認可,他還編寫並執導了在“做秀時刻”頻道播放的《裏根遇刺的那一天》。(奧利弗·斯通擔任該劇的執行製片人,理查德·德萊弗斯扮演亞曆山大·海格。)他還為“做秀時刻”編寫了影片《一萬個名叫喬治的黑人》。該片講述的是“一位非裔美國共產主義者”阿薩·菲利普·蘭道夫的故事,他領導了上世紀30年代的普爾曼罷工運動(Pullman strike)。“如果我是右翼理論家,我又為什麼要寫一部那樣的電影呢?” 56

湯姆·基恩說,他不覺得諾拉斯特赫屬於某個特定的政治派別,57但是諾拉斯特赫為博客作者們提供了他們可能期待的大批猛料。他的電視短劇在“利伯塔斯”(Libertas)上得到了非常積極的肯定。“利伯塔斯”是一個與保守派的“自由電影節”(Liberty Film Festival)有鏈接的“右傾”網站。58一位“自由電影節”的人士讓諾拉斯特赫去聯係廣播脫口秀主持人齊格勒。八月中上旬時,齊格勒也收到了一份該片的拷貝。“我喜歡它。我認為它太精彩了……那天我在廣播上說……‘克林頓是不會允許它播出去的,絕對不會,不是因為它不準確,而是因為它的內容太真實了,克林頓隻是不習慣受到和其他人一樣的對待。” 59

同樣地,諾拉斯特赫接受了《前哨雜誌》的采訪,霍洛維茨是該雜誌的主編,羅伯特·帕特森現在效力的保守人士就是他。當爭議到了最激烈狀態,人們不清楚ABC是否將槍斃該電視短劇的時候,帕特森在諾拉斯特赫的要求下觀看了該劇——在這之前他們並不認識——然後,帕特森給奎因·泰勒打了電話。泰勒是ABC的一名執行官,也就是他在2004年啟動了該劇的製作工作並雇傭了諾拉斯特赫。帕特森在電話中肯定了這部劇的價值和準確性。60

諾拉斯特赫說,從布什政府那邊,“我們沒有聽到一絲抱怨”。61對於民主黨人來說,這部電視短劇中傾向性的報道恰是他們需要的所有證據。

恐怖主義研究專家史蒂夫·愛默生稱諾拉斯特赫的作品“總體上的描述……達到了一部文獻電視片所能達到的準確程度。”但他也承認,“不是所有的場景都能與曆史上所發生的事情對接上。”不過他補充說,該劇也確實抓住了克林頓政府“沒有站在前沿上打擊基地組織”的那部分內容。關於克林頓,他說“他隻是沒有采取主動”。但愛默生也沒覺得喬治·沃克·布什能及格:“實際上,在開始的九個月裏他什麼也沒做。”62

這場爭議的受害人,除了諾拉斯特赫和他的同事,還有湯姆·基恩。這大大敗壞了他品格優秀的好名聲。“基恩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桑迪·伯格說,“但是,我覺得他是徹底地被這部短片給愚弄了……哪怕他曾稍微嚴謹地考慮過他的責任,他就不會讓這部電視短劇如此地歪曲“‘9.11’委員會”的報告了。我覺得他被利用了。” 63

基恩被描述成一個無黨派的政客,他既不同意電影創作人歪曲事實,也不是隻拿報酬不管事。根據《紐約時報》的一則報道說,布魯斯·林賽給基恩寫信說,他很“震驚”於該劇中新澤西州前州長的角色,說“該劇的內容是徹頭徹尾的謊言,你對它的辯護破壞了“‘9.11’委員會”中兩黨間的關係,也玷汙了你委員會同事們的辛苦工作。” 64

實際上,基恩說,“我讀過劇本。我過去看了一場拍攝。我不時地與編輯談話並提出一些建議,盡管不是所有的建議都被采納,但那是一名顧問的常規工作。我沒有做最後決定之類的權利。” 65諾拉斯特赫說有時候他會采納基恩的建議,有時候“由於編劇或預算的原因”,他沒有采納。66

基恩與比爾·克林頓長期的友誼徹底地結束了。基恩說,克林頓對電視短劇的憤怒“完全出乎我的意料”,他還說他再也沒有接到過克林頓的電話,而且“我對此有點驚訝的原因是我們是很久很久的朋友……我希望我們仍然是。”

這個爭議有一個更為有趣的地方,那就是很多人看都沒看該劇,卻在那兒讚美它是一件了不起的工作或批評它是一件失敗的藝術作品。很多人說,他們已經讀過圍繞著這部電視短劇展開的一些爭議,但即然它聽起來這麼無聊,為什麼還要看呢?基恩說,伯格、奧爾布賴特和克林頓都在那兒大聲地抱怨,但是“他們誰也沒有看過它……我過去常告訴人們,‘你知道,最好還是你看過了之後再和我談論它。’” 67

實際上,伯格說他看了第一夜的劇集,沒有看第二夜的。“我是從看過的人們那裏得到了第二夜的全部報道。” 68在《洛杉磯時報》專欄版上猛烈抨擊該短劇的芭芭拉·波定——2000年10月柏克級驅逐艦柯爾號遭到炸彈襲擊時,她是駐也門大使。在該劇中,她被描繪成一個憤怒得歇斯底裏並拒絕與美國官員合作的外行女人——她承認說她從沒看過該劇。“我有點像瑪德琳·奧爾布賴特,許多人都這樣對我說。這樣劇中的風格和信息就非常清楚了。” 69

這部電視短劇的製作者“留下大量誤導的、不準確的信息”,桑迪·伯格說,“但是,我認為到這部影片放映的時候,我們會有辦法讓媒體關注該劇,證實該劇是不可信的。” 70但事實卻是有2800萬人看過它,第一個晚上它的收視率排在美國橄欖球聯盟足球賽之後,但在第二個晚上達到了收視率第一。

注 釋

1. Thomas Ke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2, 2007; Dan Eggen, “9.11 Panel to Have Rare Glimpse of Presidential Briefings,” WP, November 16, 2003.

2. Thomas Ke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2, 2007.

3. Sandy Berger, Interviews with author, July 27, 2006, October 3, 2006.

4. Don Fowl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February 14, 2007.

5. Larry King,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28, 2006.

6. Mickey Ibarra, Interview with author, November 7, 2006.

7. Robert Torricelli,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6, 2006.

8. Terry McAuliffe, with Steve Kettmann, What a Party: My Life Among Democrats, Presidents, Candidates, Donors, Activists, Alligators, and Other Wild Animals, St. Martin’s Press, Thomas Dunne Books, 2007, pp. 162, 163, 171.

9. Bob Kerrey, Interviews with author, July 5, 2006, July 24, 2006.

10. Thomas Kea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22, 2007; Alvin S. Felzenberg, Governor Tom Kean: From the New Jersey Statehouse to the 9-11 Commission, Rivergate Books/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2006, p. 433.

11. Slade Gort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5, 2006.

12. Bob Kerrey, Interview with author, July 24, 2006.

13. R. Jeffrey Smith, “Berger Case Still Roils Archives, Justice Dept.,” WP, February 21, 2007; “The Berger Files,” WSJ, February 21, 2007.

14. Steve Emerson, Interview with author, January 8, 2007.

15. Michael Barone, “Berger and Libby: A Tale of Two Crimes,” Creators Syndicate, March 12, 2007.

16. Lanny Breuer, Interview with author, October 30, 2006.